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福斯特“职业学校谬误”现象下的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路径探求

来源:意榕旅游网
从世界职业教育看。存在三种典型的职业教 育模式.企业为教育承担主体、学校为教育承担 主体、企业与学校共同为教育承担主体。任何一 种职业教育模式均有其长处和弊端.学校为教育 主体的学校形态职业教育存在福斯特所说的种 种弊端.但学校形态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规模 和规格上也具有其他模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因 此。学校形态职业教育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职教育仍将以学校形 态主导.这是以下三个方面决定的。 1.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 才的大批量需求.形成了对学校形态的高职教育 的规模培养需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加快的关键时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 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人才, 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透露 的数字表明.目前在我国2.7亿城镇从业人员中。 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 能劳动者只有8720万人。只占从业人员的33%。 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 才只有l 860万人。只占技能劳动者的2l%。其 中.高级技师和技师分别只有6o万人和30o万 人。特别是青年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严重。学校 形态职业教育规模培养优势.对于当前我国高技 能人才短缺是有力的支撑 2.时代特征带来了对学校形态的教育形式寄 予厚望。人类已经步人21世纪.崭新的世纪呈现 出许多新的时代特征,学习化社会、知识经济、网 络时代、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等。这些时代特 征使得人们的工作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据统 计。70%以上的工作岗位需要的是具有更高智力 含量的知识型工人。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岗位技 能,而且还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判断能 力、问题解决能力、交往能力等。传统的职业教育 主要解决就业问题.教给学员必要的岗位操作技 能和原理知识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然而在知 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变得更容易.且 岗位技能不如以往那么确定,因此,技能的教学 就不是那么重要.而教会学员如何获得知识和技 能。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则显得更加 突出。显然。在新的时代特征面前。学校形态的系 统教育有利于知识型工人的自我能力特别是学 习能力的养成。 3.传统观念使学校形态的教育形式仍有广阔 的市场需求。千百年来人们耳濡目染接受的是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仕而 优则学”的熏陶。把进入学校读书作为光宗耀祖 的头等大事,学校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特别是 大学,人们通常用“象牙塔”来形容。而传统文化 中,农为本,商为末,工更加是“奇技淫巧”。故废 万机之条用心于巧技。就会使人心学坏。贻误大 事,所以必须“绝巧弃利”。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 职业教育要想获得社会特别是学生及家长的认 同。远非一朝一夕之事。高职教育在我国之所以 获得蓬勃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性引 导.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高职教育仍然属于高等教 育.社会特别是学生及家长对正统的高等学历教 育的强烈需求。高职教育如果抛开学校形态的教 育形式选择诸如职业培训的教育形式.至少难以 获得以高考生源为主的学生及其家长的认同。 可以肯定.高职院校中存在福斯特所说的有 关职业学校存在规划者用意与学生期望差异、职 业课程偏好正规精致教育、学制较长难以快速反 映劳动力市场的专业要求,等等,需要对现有高 职院校进行改造。事实上。高职院校从未停止过 对自身的改造。特别是当前加大了改造的力度, 致力于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人 才培养模式转变等特色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但改 造是在现有基础的改造.是对发达的学校形态职 业教育的弊端的弥补。这丝毫不能掩盖学校形态 职业教育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巨大生存空间。 f二1产学合作中的多元模式共生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在坚持学校形态主导的 同时.产学合作也被公认为我国高职教育特色发 展的出路所在。而相对于福斯特所处的工业化时 代下.产学合作侧重于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实践 教学。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高职教育中 的产学合作涵盖范围非常的广泛.已不仅仅局限 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出现了“校企合 作”(学校和企业合作),还出现了“校校合作”(学校 和职业机构合作)、“校府合作”f学校和政府相关 部门合作)的多元合作模式。 1.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办学的“校企合 作”模式。虽然我国高职院校总体软、硬件水平比 较差。缺乏与企业对等合作的平台.但在“六车 道”发展高职中.从重点中专升格为高职的高职 院校基础条件较好。许多高职院校参选国家建设 lo0所重点示范院校.它们大多与企业建立了行 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 实习场地、资金支持、参与到专业课程开发、师资 培训、学生就业等环节。高职院校也在人力资源、 技术支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形成校企互动 的良性机制。“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开始影响到高 职院校课程、学制这些深层问题.也开始触动高 职院校内师生主体的职业价值取向更新。 2.高职院校与培训机构之间联合办学的“校 校合作”模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涌现新兴 产业,出现大量的中小企业。自身培训成本太大。 学校培训周期太长且无法满足具体行业、企业的 特殊需求,而培训机构机制上比(下转第47页) 国外职业教育2o11年第3期 注定是无效和短命的。的确,我们注重规划的效 相应评估。以及持续的创新。课程的水平吸引力 果。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过程。不同的分析方法之 和反映将会变差.无论这个逻辑是如何的富有创 间存在着大量的共通点.通过结合多种分析手 意。因此,PAR和CQR的优势就变得明显,特别 段.我们能够将对对象表现得到改善的期望和与 当评价者和服务提供者遇到价值观或行为与那 对象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为未来更为深远的进步 些尽力要帮助人有些不一致时 无论这个人认为 打下基础的期望结合起来——那应该就是某些 在这里提倡的这种方法的过程是好是坏.国际社 学者所言的“连锁效应”了吧。 会先验综合方法和定性研究范例都可作为高效 Perry、Danwalder、Bonnett指出效率研究在职 研究的久阔作品的重要参考。很可能.本文所提 业指导中的多种方向.包括成本效率分析过程的 到的思想将会在文学上有所发展.并在法律上获 巨大好处和经度上的框架结果 国际研究领域对 得认同.并成为一种独立的研究和评估方法。 于“逻辑模型”的研究增多.因此.这些建议是基 总结 本的、片面的,特别针对于课程评估来讲。在接受 最终分析.一些怀疑论者困惑于一个社会是 了一年的职业指导课程之后.其中一个变量将如 如何运行的.综合的思维方法在那样一个为了… 何变化。例如,一旦接受了三年的职业指导课程 个雄伟的目标却又不提供研究设备和情感支持 中断将导致另一个变量的改变吗?或者说.职业 的院校里是可行的。确实,这些提议很可能遇到 的准备如何短期的改变。例如,与短期的学校培 来自于思维上的和意识形态上的阻挠和挑战 创 训一样.这些协同作用的变化与长期的变化有 立一个受制于进行纵向研究过程的研究小组这 关,如大学的入学率。很明显,定量的研究是解决 样一个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而这种研究本来是基 这样重要的问题所必需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 于社会的、定量的,且需要征求其他参与者的意 综合方法或社会实践的方法不能有助于逻辑模 见的。这种创立的过程是劳动密集型的活.也是 型要求我们所做的事情。这种类型的变量.即课 大多数学者不愿意的。简单的说。研究者们必须 程的发展者和评价者所感兴趣的内容f监督关系. 准备好去处理在研究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挫 职业开拓。职业目标,教育素求。有关学校价值的 折.否则他们将不可能成功。尽管我们在想象社 态度)应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而不仅 会如何运行是所碰到的所有障碍.综合思维方法 仅是用其中一种方法。如果我们仅仅依赖于其中 都适用.但文化领域和职业引导效率研究的经济 一种算法,那么,我们所得出的结论将是有局限 实力。在我认为,依赖于研究者如何面对那些不 性的。而其它相关的也会被漏掉或忽视掉。因此。 可回避的挑战.视作浪费我们时间的烦人的负 基于这些曲解的结论而得出的对未来介入的总 担.或是视为锻造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和扩大我们 结也会有局限性 工作在常规的学术圈外的影响的一次机会 如果 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是:如他们所说 第二步被接受.那么我们作为一个国际社区.须 的.“逻辑模型”意味着广义的逻辑和狭义的原 将我们的课程评估努力投身于日常的困难处理 理。而聚合的理论模型是理解如何变化的关键. 和所有的社会部门的工作生涯中 他们所看重的是引导知识产生.课程上下文的本 (胡雨薇译自Reasons for choosing a techni— 质,确保使得这种模式完全成功的课程的过程。 cally orienled education:an interrien study with in 没有一个系统的各专业相互合作、监督、课程的 the fields of pepefitting and industrg 7.201 1) (上接第31页)较灵活、培训内容大多紧跟地方 等方面的支撑外。更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特别 劳动力市场需求,弥补了这一教育市场的空白. 是需要大批具有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 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高职院校与培训机构合作 具有规模、质量优势,成为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 有利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实际上为高职院校 的主力军的建设。当前。政府为培养在数控技术、 与企业搭建了合作的平台.高职有利于高职院校 汽车应用与维修、计算机软件技术、电子电工、建 借鉴当前的“校企合作”困境不仅源于企业缺乏 筑技术等专业领域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在全国 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也跟服务产业中集中的大 选择一批高职院校建立高技能紧缺人才示范性 多是规模较小的企业无法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 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校府合作”具有引导和示 有关。而培训机构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的“校校 范效应.并且能有效弥补了前两者模式的缺陷。 合作”有效的弥补了“校企合作”难以深人普遍开 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的多元模式共生格 展的不足,具有同时对同时。当前企业缺乏主动 局,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生态嬗变的结果。从经 参与校企合作的需求.而学校不仅有效的弥补校 济上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生态。经历着从计划 企合作难以普遍、深入开展的难题。 经济向市场经济蜕变的过程.职业教育的市场需 3.高职院校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校府合 求从抑制到不断被激发;从政治上说。我国高职 作”模式。我国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正在 教育发展生态,经历了从政府设计到政府主导, 由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基地向世界制造业基地 高职院校自主发展意识从无到有 多元模式共生 转变。极有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要真正 格局,有利于产学合作的深入.有利于我国高职 实现这一目标.除了需要政策环境和廉价劳动力 教育特色发展。(作者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国外职业教育2011年第3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