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人文精神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在此过程中,弘扬和培育人文精神至关重要。大学应将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作为教育的第一要义,把教育和人的终值价值联系,以促进全面发展的主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人文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需要通过大学文化体现出来。因为大学文化在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锻造学生精神品格方面,具有特殊功效。
标签:人文精神;人才培养;全面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所有大学和大学人都应深思的问题。
一、现代大学的核心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非常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在2005年1月中央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提出,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可以看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关注重点。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是要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鲜明提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2]这一论述,既鲜明地肯定了“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使命;又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那就是要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品格、知识、能力等的协调发展。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重地的高等学校,我们不仅要培养具有丰富知识、过硬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更要着力于对他们人格的提升、品格的锻造,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既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更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于这一点,古籍《大学》早已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德”、“亲民”、“至善”,就是特别强调了教育要致力于人格的完善、品格的培育。
二、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文,从根本上讲,包含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大类。人文知识泛指人类文明史上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化知识成果,人文精神则指人类文明史上所拥有的一切崇高的道德情操。在这两者中,人文精神才是人文的本质。大学作为教育人、引导人、提升人、发展人的重要力量,人文精神的培育较之知识的传播更具有终
极意义。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的社会影响力、辐射力、作用力远远超过其他社会组织,尤其应将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作为教育的第一要义,将培养既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敢于担当人类社会发展使命的合格人才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这实质就是把教育和人的终值价值联系,以全面发展的主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不同,它所体现的主要是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体现为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其内涵体现在精神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弘扬人文精神,既关系到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精神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民ec27c857e6ed2ae13a6cfd2bc24d0397da79f1435b80779754438af650285b90族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塑造;与此同时,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它担负着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培养优良的品格、坚强的意志、独立的精神、丰富的情感的使命。构建现代大学的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尊严和价值,捍卫人的精神品质和精神家园,最终还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文化:弘扬和培育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这对于高等学校来说,首要任务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牢固树立文化育人理念,发挥大学文化特有的育人功效。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明总和。大学与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功能,负有传承、融合、创新文化的功能和使命;另一方面,文化是大学的内在力量,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大学人文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需要通过大学文化体现出来,因为大学文化是大学培养人才的最佳载体。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此过程中,大学文化作为一种无形却强大、无声却有力的教育力量,在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方面负有特殊使命。通过发展大学文化,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外延和内涵,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与此同时,也是大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和条件。建构现代大学的人文精神,重视人文教育,实施人文关怀,追求人文价值,是大学教化人、培养人的基础,也是文化作用于现代社会的精神实质。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大学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任何一所大学若要获得师资、人才、科研、社会影响力及资金等比较优势,就必须保持和增强自身的独特竞争力。而大学文化恰恰能够彰显一所大学的独特竞争力,是大学科学、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从长远看,大学最终的竞争力在于大学的文化力、软实力,其实质在于大学文化。因为大学文化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极大的凝聚力、特有的向心力。一所大学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高质量的教学、科研等,还尤其离不开大学文化所凝结的集体合力,离不开其中的大学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活力。依靠大学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曾见证于很多大学的发展中。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在与核心。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
物质存在,更在于它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培育和弘扬人的精神的世界。一所大学如果没有精神内核,就会失去生命力。而人文精神又是大学精神的要旨,是现代大学最不可或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气质,是现代大学育人这一本质功能的载体和体现。构建现代大学的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尊严和价值,捍卫人的精神品质和精神家园,最终还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刻理解和把握大学人文精神的本质,有助于提升大学的文化力,促进每个人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4/c_121341791.htm
[3]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日报重要报道汇编(单行本),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黑龙江工程学院博士科研基金项目“应用型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与构建研究”(2009BJ15);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研究”(JG 11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