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代称(借代)
▪ 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联的词语代指其他。
1、以人名代事或物
▪ (1)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 (2)人怀盈尺,和氏而无贵矣。曹植《与吴植书》
▪ (3)日高五丈睡正浓,将军打门惊周公。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4) 沈括《梦溪笔谈》:有一士人作书云:“醋烫曹公一瓮 ,汤燖右军两只,聊备一馔”
▪ 清代顾嗣立《寒厅诗话》曾指出,正因为曹操把杜康当酒给喝了,所以有人才把他当梅给吃了。
▪ 还说:
▪ “若琴高可作鲤鱼用,则孙武可替羊,许由可替牛,孟浩然可替驴,又不止右军,曹公之为鹅为梅矣。”
▪ 可见前人不主张此法滥用。
2、以地名代事物 以出生地代事物
▪ (1)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白居易《春尽日》
▪ (2)欲写李成《骤雨》;惜无六幅鹅溪。黄庭坚(诗)
▪ (3)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白行简《李娃传》
3、 代职业,工种,官名,地名
▪ (1)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孟子》
▪ (2)及三闾桔诵,情采芬芳。《文心雕龙·颂赞》
▪ (3)英雄无用武之地 ,故豫州遁逃至此。《赤壁之战
▪ (4)彭泽径归端为酒,轻车已老岂须侯?(陆游《后寓叹》)
▪ (5)座铭漆园养生主,屏列柴桑归去来。 陆游《春晚用对酒韵
4、以事物特征代事物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3)古之伐国,不杀黄口。《淮南子·礼论》
(4)为寻真诀问黄冠。唐求《题青城山范贤观诗》
一物二代,应据上下文区别。
(6)红颜弃轩冕。李白《赠孟浩然》)
(7)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伟业《圆圆曲》)
(8)闻大王之卒,苍头二十余万。《战国策·魏策》
(9)赤脚挑残笋,苍头摘晚茶。陆游《幽居初夏》
5、以事物的状态、属性代事物
▪ (1)将军身被坚执锐。
▪ (2)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
▪ (3)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苏轼《江城子》
▪ (4)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用特称代泛称
▪ (1)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九章·哀郢》
▪ (2)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 (3)区区之心,愿斩三人之头,竿之蒿街。胡诠《戊午上高宗封事》
▪ 【本义汉代长安的一条街,是边疆各族和外国人的居住区,虚指京城中外国人 居住的地方。】
▪ (4)大雅久不作,吾意竟谁陈?李白《古风》
▪ (5)今之仲连,求之不难。曹植《与杨德祖书》
▪ (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杂说四》
7、用泛称代特称
▪ (1)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华佗传》
▪ (2)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
▪ (3)但知以声色,土木淫蛊上心耳。《容斋逸史·方腊》。
8、部分代全体
▪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诗
四、并提(分承,合叙)
▪ 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使句子紧凑,文辞简便。
▪ (1)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
▪ (2)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禕、董允等,此皆良实。
▪ (3)耳目聪明。《华佗传》
▪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并提之法用不好,则以辞害义
▪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
▪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平为绳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子左东为安阳侯。《史记·孝景本记》
古籍中,合叙法用得较广泛。
(6)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
▪ (7)王有孽子不害,最长,王不爱,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兄数。
▪ (8)风霜高洁,水落而不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
五、互文(亦互文见义,互见)
▪ (唐)贾公彦《仪礼注疏》:“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 (清)俞樾《古书疑文举例》:“古人之文,有参互以见义者。”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和客都下马,都在船。
▪ 此法古人已经注意到:
▪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服虔注:“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入,互相见。” 《左传》
1、一句中某些字词互见
(1)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2)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3)草行露宿,时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2、对句互文,上下句诗文中的词语交错成文,互见其义。
(1)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 (6)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 (7)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
▪ (8)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 互文作用:互文具有内容完整性,表意含蓄性,形式对称性。用简洁文字表达完整意思,形成文章的形式美,节奏美和音节美。
六、委婉
▪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
▪ 1、避粗俗:使字词用得典雅。
(1)权起更衣。《赤壁之战》
(2)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汉书·玄成传》
2、避忌讳
▪ (古人讳说“病、死”等,非说不可则说委婉语)。
▪ (1)恐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也。
▪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4)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5)越数月,而先生亦捐馆。廖廷柏《切韵考外篇·跋》
(6)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苏武)送葬至阳陵。
(7)放勋乃徂落。《孟子》
(8)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尚谁立哉。《汉书·灌夫传》
3、避冒犯。
▪ 见于陈垣《史讳举例》
▪ (1)陛下富于春秋。《李斯列传》
▪ (2) 太子方富于年。《枚乘·七发》
▪ (3) 不才明主【唐明皇】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4、外交辞令:
▪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七、藏词:
▪ 把古书中的一个词组剖裂开来,隐没本意,而用上下文中的其他词语来代替。
1、“刘湛友于素笃”。《南史》
2、“陛下隆于友于。” 《汉书吴弼传》
《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
▪ 3、发赫斯之怒。《后汉书·曹节传》
▪ 《诗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 4、故能降来仪之瑞。《后汉书》
▪ 《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 5、楚人屈原,食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文选序》
▪ 6、免怀之岁,天夺圣善,不食三日,哀比成人。张说《息国长公主神道碑铭》
▪ 《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 《诗郑风凯风》: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二、关于古书中假借字的读音问题
古书中的假借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六书”上的假借。
另一种假借情况是:本有其字,写书的人写出了另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 。如:
《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
(“惠”假借为“慧”)
《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距”假借为“拒”)
《史记·陈涉世家》:“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以”假借为“已”)
假借的条件是读音相同或相近。
如: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假借为“特”。
在上古,它们同属入声职部,声母都是定母,也就是说,在上古“特”和“直”读音相同,完全符合古音通假的条件。
假借字读音原则:
如果假借字和它的本字今音完全相同,就不存在读什么音的问题;如果假借字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有别,或者本来同音而到后来读音不同了,一般就要按所表示的本字来读。
例如:
《诗经·幽风·七月》:“八月剥枣。”
(“剥”假借为“攴”,读pū)
《易经·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信”假借为“伸”,读shēn)
《论语·雍也》:“今也则亡。”
(“亡”假借为“无”,读wú)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无”假借为“毋”,读wù)
《墨子·号令》:“门有吏,主者里门,莞闭,必须太守之节。”
(“者”假借为“诸”,读zhū;“莞”假借为“关”,读guān。)
《孟子·万章上》:“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内”假借为“纳”,读nà)
也有少数的假借字,已经知道它所表示的本字,但习惯上仍按假借字读音。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虽然“直”假借为“特”,但是习惯上仍根据假借字读音读zhí。
三、关于“破读”字的读音问题
“破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一般说来,后一种意义和读音是前一种意义和读音演变而来的。
传统上把前一种读音叫“本音”或“如字”,而把后一种变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 古书中的破读,有些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消失了。如:“食”字只读(shi2)
• 有些却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如:
• 觉 觉悟(jue2)睡觉(jiao4)
• 度 法度(du4)揣度(duo2)
• 恶 丑恶(e4) 厌恶(wu4)
诸葛亮《出师表》:“臣不胜受恩感激。”
《孙子·谋攻》:“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胜,用作及物动词,“能承担”的意思,读shēng,平声;用作不及物动词,的意思,破读shèng,去声。
又如:
贾谊《论积贮疏》:“岁恶不入。”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胜利”
恶,用作形容词,丑恶,读è(旧读入声);用作动词,厌恶,破读wù,去声。
再如:
《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诸葛亮《出师表》:“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分,用作动词,分配的意思,读fēn,平声;用作名词,名分、职分的意思。破读fèn,去声。
• 后一种破读,要认真掌握,该读本音的读本音,该破读音的读破读音。如果不加区别就会误解。因为这些破读音已经进入到现代汉语中去了。
•
• 前一类破读,按本音读,一般不会引起误解。
• 习惯上,对于古书中较为常见的破读,尽管后来已消失,但是,仍然要按破读音读。如:“食”用作使动(si4)。
• 对于由于汉语语音系统发展变化而消失了的破读,就没有办法区分了。对现代汉语里已经混而不分的破读,《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均注明“旧读”。如:文,注明“旧读wen4”。
四、关于古书中一些特殊词语的读音问题
1、何为特殊读音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特殊的用字场合,一些字并不读它的现代标准音,而是要读它的特殊读音,这些特殊的读音,又十有是一个字的古音,或者是接近它古音的音。
古书中需要特殊读音的字,主要是一些专有名词,如古代的国名、部族名、地名、器物名、人名、姓氏等。如:
《童区寄传》:“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
区:音“ōu”。不读“qū”。
《木兰诗》:“昨日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可汗:音:“kèhán”。 不读“kěhàn”。
《石钟山记》:“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射:音“yì”。 不读“shè”。
2、特殊读音字的分类
第一,一些字由于使用场合特殊,一直沿用古音,或者是不读今音而读与古音相近的音,因此产生了它的特殊读音音。
第二,一些音译的国名或族名,以及音译的外族姓氏、人名、官职等,为了与外词
的读音接近,往往需要特殊读音。
• (一)国名。如:
• 身毒(古称印度)Yuān dú 龟兹(古代西域国名)Qiū cí
• 月氏(古代西域国名)Yuè zhī
• 大宛(古代西域国名)Dà yuān
• 召(周朝国名)Shào
• (二)族名
• 吐谷浑(古代鲜卑族的一支)Tŭ yù hún
• 吐蕃(古代部族)Tŭ bō
• 荤粥(即古代西北地区的猃狁族)Xūn yù
• 先零(汉代羌族的一支)Xiān lián
• 浑邪(古代匈奴西部部落)Hún yé
• 回纥(古代西北部民族)Huí hú
• (三)地名
• 阳夏(古县名,今河南太康县)Yáng jiă
• 镐京(西周国都,今西安市西面)Hào jīng
• 番禺(清广州府治所今广州市)Pān yú
• 琅邪(山名)Láng yá
• 华山Huà shān
• 会稽Kuài jī
• (四)人名
• 冒顿(汉初匈奴族一个单于的名字)Mò dú
• 禽滑厘(墨子弟子)Qín Gŭ lí
• 曹大家(班昭号)Cá Dà gū
• 公输盘(春秋鲁国人)Gōng shū bān
• 南宫适(孔子学生南容)Nán gōng shì
• 傅说(殷代高宗武丁的相)Fù Yuè
• (五)姓氏
• 尉迟Yù chí
• 万俟 Mò qí
• 长孙 Zhăng sūn
• 祭 Zhài
• 单 Shàn
• (六)官名称号
• 仆射(起于秦代)pú yè
• 谷蠡王(匈奴冒顿单于设立的官名)Lù lí wáng
• 可汗(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民族中最高统治者的称号)kèhán
• 阏氏(匈奴单于、诸王妻的通称)yān zhī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破读字与特殊读音字。
境内莫衣紫。(《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出师表》)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荀子·天论》)
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汉书·苏武》)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岳阳楼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