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潜能 优化素质教育
作者:薛金艳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9年第03期
素质教育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的教育。它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挖掘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认真探索,努力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尊重学生的劳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千差万别的,但我们要相信不管哪个层次的学生,他们都有自己的潜能,都有可能创造出新知识、新发现。作为老师,应该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提供一定的条件,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精彩的发现,作业中的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都是他们不凡思维的闪现。这时,我们就应该给予他们及时的肯定,鼓励他们不拘一格地创新。
记得我们班的李雪同学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公式v=sh后,又根据转化的长方体发现了求圆柱体积的另一种方法:圆柱的体积=侧面积/2×底面半径,我就及时地在班级表扬了她,给它起名叫“李雪创新公式”,她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后学习数学更有了激情。接着,在她的启发下,班里的岳大翔同学也发现了另一种求圆柱体积的新方法:圆柱的体积=圆柱的高×底面半径×底面周长的一半,我毫不吝啬地也当场夸奖他:“你真聪明,想法很独特!”并给它起名叫“大翔独特公式”,以后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他与众不同的见解。随后就不断地在班级中涌现出了“阮子涵定理”、“徐畅定律”、“曹步伟最新发现”……
二、设计创新练习,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陶行知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日日是创造之时。”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计练习题,不失为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设计改编一些对比题,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升华。 例如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后,练习册中出现了这样的一道练习题:“给一个底面直径20厘米、高30厘米的圆柱体糖果盒的侧面贴上商标纸,商标纸接头处宽2厘米。现在要印刷这样的商标纸,20平方米的纸最多可印多少张?”大多同学都用“纸的总面积除以一张商标纸的面积就得出了可印的张数,算式是:20×10000÷(3.14×20×30+30×2)=102(张)”。
我在同学们做完这道题后,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把其中的条件“20平方米的纸”改成了“现有一张长20米、宽1米的长方形纸”,作为原题的对比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时我发现不少同学都在积极动脑,想出了这样的解题方法:用长方形纸的长除以圆柱侧面的底面周长,用长方形纸的宽除以圆柱的高。这样求出的答案就是90张。这样的解法看起来没什么问题,我也没有马上给予否定,而是追问了一句:“还有别的方法能印刷得更多吗?”有的学生一时感到束手无策,有的则马上开始了新的探索,一阵苦思冥想后,终于有一个学生最先举起了手,她说出了这样的解题方法:“我把商标的侧面的宽沿着印刷纸的长边放,算出能印几张,再把商标纸的长边沿着剩下的印刷纸的长边放,因为印刷纸的宽是1米,而商标纸的一个长加宽的和不大于1米,所以,这样的方法是可行的,算式是:20×100÷(30+2)=62(个),
20×100÷(3.14×20)=31(个),62+31=93(张)。这样的结果就大于刚才求出的90张,所以最多应该是93张。”听了她井然有序的讲解,很多同学豁然开朗,同时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的对比练习,促进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挖掘教材资源,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具体载体,也是教学之本,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应成为一成不变的“搬运工”,更应该注意挖掘教材的资源,合理地进行延伸。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新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工程类应用题时,教材提供的习题是:“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8天完成,乙单独做要10天完成,丙单独做要12天完成,三人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在学生做完题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改变题目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有的学生思考片刻后,很快想出了这样一些不、同的数学问题:
(1)三人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1/2? (2)三人合做多少天剩下这项工程的1/4?
(3)先由甲独做3天后,剩下的由乙丙合做要多少天完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由甲乙两人先合做2天后,剩下的由甲继续做还要多少天?
这样灵活地运用教材,让学生觉得兴趣盎然,又意犹未尽,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