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Vol.37.No.4Apr. 2 018
辰河戏保护和传承的几个问题
—
访戏曲专家李怀荪
向彪
(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怀化418000)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 (2018) 04-0036-04
李怀荪简介1940年生,湖南会同人。怀化市 艺术馆副研究馆员(退休)。长期从事湘西民间戏曲 研究。校勘有传统辰河高腔《琵琶记》《黄金印》 〈汰红袍)〉等十五个剧本。编辑出版〈振河戏教学演 出纪念册》。是〈振河戏志》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并撰写《中国戏曲志•湖南卷》中有关辰河戏条目。 著有长篇调查报告阳县湾溪乡的观音醮与辰河 木偶戏〈香山〉》。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援助计 划——“辰河目连戏录像演出”的主要策划人,并整 理出《目连戏演出本》。退休后创作长篇小说側西 秘史》,其中有辰河戏班的描述。有40万字的辰河 戏论文集振河艺谈)〉即将出版。曾先后加人中国 戏剧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
m
辰河戏的渊源、流变与艺术特点
向彪:李老师,您从事湘西地方戏曲研究多 年,成绩斐然。湘西地方大戏剧种是辰河戏,您是 〈振河戏志>〉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请您简要地谈谈 辰河戏的历史和变迁,告诉我们辰河戏究竟有些什 么特点?
李怀荪:宋元南戏“四大声腔”中的昆山腔、 余姚腔、海盐腔都出现在江浙,只有弋阳腔出现在 江西。元末明初,中国南方出现了一次大移民,即 民间所说的“扯江西,填湖南”。大量的江西移民, 来到沅水中上游,俗称“辰河”的地方开垦荒地, 安身立命。就是这些移民,把他们家乡的弋阳腔带 到了辰河。弋阳腔经过与当地语言、民间艺术、民 俗长期融合,逐渐形成了辰河高腔。继而,昆腔、 低腔和弹腔又陆续传人,与高腔同台演出,便形成 了多声腔剧种辰河戏。
辰河戏有三种演唱组织:围鼓堂,从事不化妆 的坐唱的业余组织;矮台班,从事木偶演唱的半职 业班社;高台班,从事舞台演唱的职业班社。早在 清乾隆、嘉庆年间,辰河戏的职业班社就已经相当 活跃。早年,辰河戏大多为酬神演唱,在祠堂、神 庙、会馆的戏台进行,称为“愿戏”;也有私家演 唱,称为“堂会”。售票演出极为少见。新中国成立 后,酬神演唱禁绝,溆浦、沅陵、辰溪、泸溪、芷 江、会同、铜仁、万山等地相继成立了职业剧团, 进人剧场,售票演出。
收稿日期:2018-04-19
辰河戏最有特色的声腔是高腔。辰河高腔演唱 的剧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根据明清传奇演唱的 剧目,如〈馈金印》《大红袍》《一品忠》〈〈琵琶 >侧钗2>〈辟月记》《破记》《红梅阁》 〈值花记>〉等,这些剧目依据传奇古本演唱,仅有少 量变化;一类是根据明清小说改编演唱的连台本条 纲戏,如樹神榜》備忠岳传》傷家将》仁 度梅》《粉妆楼》《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 等,这些剧目根据条纲演唱,剧本不完全固定,有 许多艺人的即兴演唱。
辰河高腔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所有由弋阳腔 衍变而形成的高腔剧种,演唱时都是由人声帮腔, 辰河高腔早年也是如此,约在清道光年间,放弃了 人声帮腔,而改为用唢呐帮腔。所用唢呐,和当地 民间道士所用的唢呐相同。辰河高腔有称为“圈腔 点板”的古老度曲方式,在艺人中广泛流行,即在 唱词旁边圈圈点点,艺人即可演唱。二是辰河高腔 以擅演目连戏著称。目连戏搬演佛教故事目连救母。 艺人称目连戏为戏祖、戏娘。三是辰河高腔进人湘 西以后,在苗、侗、土家、瑶等少数民族地区广泛 流行,这种情形在高腔剧种中并不多见。
长期以来,辰河戏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沅水中 上游这块被称为“辰河”的地域。新中国成立前, 只去过两次贵阳。第一次是光绪元年,以浦市人李 孝昆为班主的铜仁云龙班,应邀为贵阳复修竣工的 湖南会馆唱开台戏,之后留贵阳演出六年回铜仁^ 第二次是民国二年,依然是云龙班,这时班主已经 换成芷江便水人李洪发了,前往贵阳为新修的黔舞 台唱开台戏,之后留贵阳演出四载。新中国成立后, 1956年,从溆浦、沅陵、芷江剧团抽调的九名艺 人,随湖南省戏曲艺术团前往北京,在长安、吉祥、 天桥、人民等剧院,演出了高腔剧目〈皱窑2>和 《李慧娘》,之后有演员杨宗道、王兰芳、陈依白、 陈盛昌,乐师武文献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戏曲演员 讲习会,并在讲习会演出了〈锋慧娘)〉。
向彪:您刚才说了,辰河戏以擅演目连戏著 称。据我们所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目连戏辍 演40年后,怀化市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辰河目连 戏演出,引起了国内外戏剧界的广泛关注。请您介
iBig
i
作者简介:向彪,1963年生,男,湖南洪江人,怀化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怀化学院
沅水流域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第37卷第4期向彪:辰河戏保护和传承的几个问题
• 37 •
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好吗?
李怀荪:中国的戏曲按其出处,可分为文人戏 曲和艺人戏曲两大类。文人戏曲出自文人的案头; 艺人戏曲出自艺人的口头。前面所说南戏的四大声 腔,流传至今的,只有昆山腔和弋阳腔。昆山腔进 人了小庭深院,成了今天的昆曲;弋阳腔则进人了 民间,成为今天的各个高腔剧种,如辰河高腔、祁 剧高腔、湘剧高腔、川剧高腔等。高腔剧目中的目 连戏,便是艺人戏曲最有代表性的剧目。辰河高腔 便是以擅演目连戏著称。在辰河戏的发祥地,泸溪 县浦市镇的和尚坪,曾立有明崇祯四年(1631)石 碑,碑文有载:“浦兴古寺为阖市礼佛圣地,每年中 元节,内修盂兰盆会,超度伤路亡魂,使生轮回天 界,免得孤魂流离。俾建善姓,因果圆满之日,高 挂郗氏幡旌,预期演唱四十八目连戏剧,忠孝节义, 普劝善缘。”便是记述当年搬演目连戏的盛况。事实 上,目连戏是一个剧目组合的统称。这里所称的 “四十八本目连戏剧”,包括《前目连>〉(目连祖辈 故事)、《目连传》(目连地狱救母故事)、《香山》 (观音得道故事)、〈傑传》(梁武帝台城出家故 事)、〈检牌》(岳飞抗金故事)和由《匡国卿尽 忠》懷蜂头》〈锹氏上吊》《攀丹桂>〉等剧目构 成的“花目连”。这些剧目加起来,远不止“四十八 本”。
纵观中国戏曲史的研究,自王国维始,多以研 究文人戏曲,而忽略了艺人戏曲,自然也就没有给 目连戏应有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破除封建迷信, 而辰河目连戏却是伴生于宗教,自然也就辍演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编纂〈振河戏志》的过程 中,屡屡听到老艺人提及目连戏。当时,谙熟全部 目连戏剧本、排场的老艺人,仅存年逾八旬的石玉 松老先生。我深感抢救目连戏的紧迫性。1984年X
9 月,我去到辰溪县田湾镇石老先生的家中,寸辰河 目连戏的剧本和相关资料进行了笔录。就在我离开 田湾的二十天后,石老先生与世长辞。就这样,辰 河目连戏有惊无险地得到了保存。
1989年,国家文化部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 文化促进基金会为搜集整理中国民间文化提供资助 的项目,确定为“辰河高腔目连戏录相演出及研 究”,交由怀化地区艺术馆实施。辍演四十年的辰河 目连戏得以重登舞台。这次录像演出的剧目包括 《梁传》一本,《香山》二本,〈〈前目连》三本, 《目连传)〉六本,“花目连”伙烧葫芦口》懐蜂 头》微氏上吊》襻丹桂)〉各一本。这十六本戏, 较完整地体现了辰河目连戏剧目的全貌。来自全国 2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日本、法国、加拿大的 170位专家学者,前来参加观摩演出,并参加学术 研讨。中国戏曲界的泰斗级人物、《中国戏曲通史》 的两位作者:张庚因病未能出席,特为活动题词 “研究目连戏是研究中国戏曲的重要一环”;郭汉城 以古稀之年,长途跋涉,亲临指导。中国艺术研究 院录相队对演出活动进行全程录相。
演出结束后,学术研讨会在怀化举行,国内外 的专家学者就目连戏这一课题进行了深人的探讨。 最后由郭汉城作总结。他说,通过这次观摩演出和 学术研讨,大家对目连戏认识得更清楚了。通过解 决目连戏的问题,可以解决中国戏曲史上许多没有
解决的问题。看来,中国的戏曲史要重写,要写一 部更科学的、更完整的戏曲史。
由于这次演出,辰河目连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 的高度关注。因此,2006年,在辰河高腔进人国家 级“非遗”名录的同时,辰河目连戏也进入了国家 级“非遗”名录。一个剧种定两个国家级“非遗”, 在全国只此一家。
新中国以来辰河戏的传承情况
向彪: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对辰河戏的艺术 状况,有了一个较清晰的了解。据我们所知,这些 年来,全国各地的地方戏剧种,都不同程度的陷人 了困境,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后继无人。新中国建 立已经近七十年了,辰河戏的传承情况是怎样的, 您能作一个简要的介绍吗?
李怀荪:新中国成立初期,上世纪50、60年 代,辰河戏的传承,主要是采取剧团开办小演员培 训班的方式。后来80、90年代各剧团的艺术骨干, 大都是这些培训班的学员。然而,辰河戏自60年代 初开始,便经历了没完没了的折腾,传统剧目便禁 绝。到了 “文革”,更是登峰造极,所有的剧团尽行 解散,艺人大都下放农村。许多名老艺人,如溆浦 的舒洛成等人,都在期间忧郁而死。“文革”结束, 80年代初,恢复了传统剧目的演出时,辰河戏曾有 过一段短暂的繁荣。当时,除了公办的职业剧团以 外,各地的民间业余剧团如同雨后春努般出现,据 1982年不完全县市统计,计有泸溪县9个,沅陵县 21个,辰溪县32个,溆浦县29个,洪江市(即今 洪江区)1个,怀化市(即今鹤城区、中方县)34 个,芷江县4个,黔阳县(即今洪江市)8个,新 晃县4个,会同县4个,永顺县13个,凤凰县3 个。总计达162个。
到了 80年代初,溆浦、辰溪、沅陵、芷江、泸 溪五县的职业剧团演出相当活跃。而当时剧团的中 青年演员,由于多年以演现代戏为主,缺乏辰河戏 传统的表演技艺。为此,1981年省文化厅和怀化地 区文化局,在激浦县举办了辰河戏教学演出。集中 了各地的老艺人,选择了辰河戏有特色的重点剧目, 向中青年演员传授表演技艺,并由中国艺术研究院 录像队,对其中的十四个折子戏,进行了电视录像。 此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令中青年演员大开眼 界,并得到了名师的真传。会后编印的〈振河戏教 学演出纪念册>〉,还汇集了有关辰河戏表演艺术的文 氧
° 1989年,辰河戏又得到了一次极好的机遇。为 了辰河目连戏的录像演出,怀化地区艺术馆从六个 县抽调演员,组成了“六合班'由其中四十年前演 唱过目连戏的老艺人,组成了艺委会,把目连戏传 统而古老的演唱技艺和排场,传授给了中青年演员, 成功演出了被称为“戏祖”、“戏娘”的目连戏。这 项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演出活动,一时间将辰河戏 的知名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好景不长,自9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的 普及,歌厅的盛行,戏曲观众严重流失,演出上座 率低下,演出场次减少,各地的辰河剧团都渐渐陷 入了困境。进入新世纪,尚能坚持日常演出的,就 只剩下辰溪、泸溪、溆浦三县的剧团了。2006年, 这三县的剧团分别成为了辰河高腔(辰溪、泸溪)
• 38 •
怀化学院学报2018年4月
和辰河目连戏(溆浦)的国家级“非遗”的保护单
检。时至今日,距离1981年辰河戏教学演出过去了 37年,距离辰河目连戏录像演出过去了 29年,距 离辰河高腔和辰河目连戏进人国家级“非遗”名录 也过去12年。当下,辰河戏的现状究竟如何呢?情 况是不容乐观的。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人才的奇缺。1981年辰河 戏教学演出任教的老艺人,1989年辰河目连戏录像 演出艺委会的成员,是上一代的艺术精英,全都已 经不在人世了。当年参与学习的主要中青年演员, 能够在舞台上挑大梁的,总共也不上十个人,且大 都已七八十岁,仍有艺术活动的,也不过三、五人, 他们纵有一身技艺,也已经力不从心了。
还必须要说到的是,湖南省艺术学校曾在怀化 开办辰河戏科,1981年,第一期五年制,37人, 1992年,第二期四年制,40人。由石玉松、陈依 白、杨宗道等老艺人任教。这些学员,尤其是第一 期的学员,生、旦、净、丑、乐手,各个行当都有 学得很不错的。若能充分利用好这一批人,辰河戏 应该是后继有人。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些学 员属于中专毕业,带有干部编制,而当时剧团却是 集体单位,他们无法安心呆在剧团,便大都陆续调 到与辰河戏无关的行政或事业单位去了,后来成为 科级干部的,大有人在。时至今日,留在三个国保 “非遗”保护单位的艺校毕业生,便只剩下3人了。
人才奇缺,造成了辰河戏传承的困境。古老的 辰河戏,可以说是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辰河戏在保护传承方面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向彪:李老师,您不是说2006年辰河高腔和 辰河目连戏同时进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吗?三个保护单位对于人才的培养,采取了一些什 么措施呢?
李怀荪:实事求是地说,三个保护单位都采取 了一些措施。其中,辰溪县起步最快,早在2008 年,就在县职中开办了一个20人的辰河戏班,2001 年结业后,都进了剧团,目前留下17人。这些学员 经过培训,基本功都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因实践机 会较少等诸多原因,目前仅有少数人能演少量折子 戏。溆浦和泸溪的学员培训,则是从2017年才开始 的,也都是在县职中开办戏班。激浦有学员30人; 泸溪有学员11人,据说还拟再招17人。这两个县 的学员培训虽说晚了些,但毕竟还是起步了。其成 效还有待观察。
向彪:如此看来,辰河戏的人才培养,确实 是当务之急啊!您研究辰河戏多年,对于它的历史 和现状又都十分熟悉。在辰河戏前景不容乐观的当 下,您以为需要采取些什么措施,才能将这一古老 的剧种保护好,并继续传承下去?
李怀荪:实事求是地说,全国的许多地方戏剧 种,都面临着与辰河戏相同的困境。政府虽然在竭 尽全力地给予扶持,收效却并不显著。首先,地方 戏曲在当前的文化氛围下,生存和发展都是有相当 难度的。溆浦县城有一个称为“茶楼”的小剧场, 每天坚持演出,看戏的人全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头 老太太,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所演出的剧目,也 少有经典,而多是条纲戏。人们不禁要问,当这些
高龄观众过世以后,谁来欣赏辰河戏?所以说,想 要使辰河戏能够传承下去,一是要把优秀的传统艺 术继承下来;二是要推动传统辰河戏向现代辰河戏 转型,打造能跟上时代的、年轻人也愿意看的辰河 戏。前者义不容辞,后者更是任重道远啊!
首先讲继承。目前,各个“非遗”保护单位都 招收了学员。辰溪是各县剧团中能坚持日常演出的 团,跟团演出是培养学员的最好方式。泸溪则是以 浦市旅游景点为平台,坚持演出,也取得了一定的 效果。培养学员,师资最为重要。就师资而言,溆 浦应该说是最好的。他们除了有老艺人可以任教以 外,还将已离开剧团的中年艺人借调回团任教。如 果能认真做下去,应该是可以出成果的。
由于师资缺乏,各地培养学员都存在一定的困 难。充分利用多年来积累的相关资料,或许可以缓 解师资不足的困难。这些资料包括:一、在《湖南 地方戏剧本》丛书中,辰河戏出了十四集,共计四 十九个剧目。辰河高腔的经典剧目都包括在其中了二、1981年辰河戏教学演出时,曾由中国艺术研究 院录像队录制了十四个折子戏,其中高腔十二折, 弹腔一折,昆腔一折。另录制了文武场闹台。三、 1989年辰河目连戏录像演出时,由中国艺术研究录 像队录制了五十个小时的目连戏剧目,包括〈傑传》 《香山》《前目连》《目连传》和《花目连》。四、 戏曲音乐家吴宗泽编著的〈振河高腔曲牌音乐大全》 即将在年内付梓,辰河高腔的曲牌音乐在其中应有 尽有。上述文字和音像资料,对于当下的学员培训, 是可以提供帮助的。
对于辰河戏传统的继承,应该是全面的。辰溪 和泸溪,除了继承辰河高腔的经典剧目以外,也应 该学演目连戏;溆浦则除了继承辰河目连戏以外, 也应该学演辰河高腔的经典剧目。因为在历史上, 它们是从来不分家的。
其次谈发展。任何一种传统艺术,都不可能是 一成不变的,辰河戏的发展也不能例外。继承的目 的在于发展,发展的基础在于继承。必须有一批懂 得辰河戏传统艺术的人才,才能谈得上发展,完成 辰河戏的华丽转身。关于这一点,辰河目连戏与辰 河高腔,应该是有区别的。
先说辰河目连戏。辰河目连戏之所以成为国家 级“非遗”,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国的古代祭祀戏剧。 这种艺术形态的保留,就如同放置在博物馆里的一 件展品。依照我的看法,应该原汁原味地保留。其 中必须有宗教的配合,同时要继承目连戏神事活动 的传统。目前,在辰河戏的流行区,惟有溆浦的民 间道教至今仍盛行。辰河目连戏的演唱长期与道教 的罗天大醮紧密结合。溆浦因此有着得天独厚的条 件。溆浦目连戏剧团有必要与宗教团体协调协作, 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以收互利双赢之功效。同时, 溆浦目连戏剧团除了传承目连戏以外,对于辰河高 腔的经典剧目,也有传承与发展的责任。目连戏作 为辰河戏的“戏祖”“戏娘”,是可以为辰河高腔艺 术的发展提供养分的。
再说辰河高腔。发展辰河高腔,重要的是要能 演出跟得上时代的,年轻人喜欢的新的保留剧目^ 这样的剧目,无非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几十年 来保留的高腔经典剧目重排重演,如泸溪县重排的
第37卷第4期向彪:辰河戏保护和传承的几个问题
• 39 •
〈皱窑记〉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改编辰河高腔 经典传统剧目,如白先勇先生领衔制作的青青版昆 曲《牡丹亭》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基本做法是: 选择适当的传统剧目重新编排,精雕细琢,并赋予 某些时代文化内涵和现代元素,以实现雅俗共赏, 尤其是为年轻观众所喜闻乐见。三是创作辰河高腔 的新剧目,包括古装戏和现代戏。这样的剧目,务 必要将辰河高腔的剧种特点,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相结合。这便是新时代发展辰河高腔所需要达到的 高度。无论是通过改编剧目,还是创作新戏,来达 到发展辰河高腔的目的,都必须要有人才的支撑。 要有一批有志于投身辰河高腔艺术事业的人才,包 括编剧、导演、音乐编配、行当齐全的演员,以及 灯、服、道、效等等,缺一不可。与此同时,还必 须有相适应的资金投入,为艺术生产提供经费保障。 这些愿望,在目前看来,似乎是一种奢望,但如果 不具备这些条件,辰河戏的发展便无从谈起。
再有,由于行政区划不同,辰溪、溆浦和泸溪 分别隶属于怀化市和湘西自治州,为了有利于辰河 戏的传承和发展,应该由省里的有关部门出面,设 立一个打破区划的协调机构,对相关问题进行通盘 考虑。
\"\"向彪:您前面说过,辰河戏除了高腔以外, 还有弹腔、昆腔和低腔;除了舞台演出以外,还有 木偶班和围鼓堂。要保护、传承和发展辰河戏,也 应该包括这些声腔和表演形式。您能说说这些方面 的情况吗?
李怀荪:是啊!保护、传承和发展辰河戏,应 该包括它的各个声腔和演出形式。辰河弹腔传人的 时间较晚,而且与常德汉戏和荆河戏的区别不大。 以往,芷江剧团是以演唱弹腔为主的剧团,已于80 年代中期解体。现仅有洪江市托口镇有一个辰河弹 腔业余剧团,该团弹腔已进入省级“非遗”名录。 辰河昆腔和低腔剧目较少,且多已失传。
辰河矮台班,即木偶演出渊源于明末清初,至 今仍然流行于民间。道光元年(1921)〈振溪县志》 卷之十六〈讽俗志》“中秋”条有载:“秋成岁稔, 民聚钱建醮,或演傀儡,或集优人作剧以酬神。”这 一记载反映了当时木偶戏的演出情况。新中国成立 后,由于辰河木偶戏的演出皆与祭祀有关,便逐渐 式微。然自改革开放,八十年代初以来,洪江市 (原黔阳县)的群峰、茅渡、岔头等乡,辰溪的大水 田乡社塘村、中方的新路河镇,溆浦的黄茅园镇等 地的木偶班,又才开始了演出活动。这些民间木偶 班因地处深山,与外界交往较少,他们的演出,一 般都依旧制,与观音醮配合进行。白天敷演连台本 观音戏《香山》,晚上演出“花戏”,即高腔的其它 剧目(亦多为连台本戏)。1993年,笔者对群峰木 偶班在该县湾溪乡的一次演出,进行了为期二十天 的跟踪采访,后有长篇调查报告音醮和辰河木 偶戏〈香山〉》一书出版。2007年,笔者陪同国家 级科研课题《中国傀儡戏史》首席专家叶明生到群 峰乡进行考察。两年之后,叶明生又前往贵州石阡 考察,那里有一个清乾隆时从湖南传过去的辰河木 偶班。他来电告诉我,那里的木偶戏比群峰的差很 多,可已经进人了国家级“非遗”名录。而我们这 里,直到2016年才进入湖南省“非遗”名录,有洪江的茅渡木偶班和辰溪的社塘木偶班被定为保护单位。
辰河围鼓堂,即辰河高腔坐唱,道光元年 (1821)《辰溪县志》有载:“城乡善曲者,遇邻里 喜庆,邀至其家唱高腔戏,不装扮,谓之‘唱坐 场’,士人亦间与焉。”在辰溪县,这种辰河围鼓堂 至今仍十分盛行,各个村舍、街道的围鼓堂,竟达 数十个之多,每逢红白喜事时,必有辰河围鼓的坐 唱。和以往不同的是,原日是不收费的,如今改为 有偿服务了。这种围鼓堂对于辰河高腔在民间的普 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显然也是应该进行 “非遗”项目申报,加以扶持的。
附带还要说一点,前面所说80年代各地的162 个业余辰河剧团,在短暂的盛行之后,绝大多数都 已停锣歇鼓。然而,民间艺人除故去之外,肯定还 有人在,唱戏的行箱肯定也还有些保留。由于辰河 戏在民众中有着太深厚的根基,遇到适当的时机, 是仍然有着复苏的可能的。如近年在溆浦的低庄、 中方的铜湾,洪江的群峰,新晃的米贝,麻阳的岩 门等地,就曾陆续有过业余辰河剧团的演出。
向彪:李老师,感谢您让我如此全面地了解 到辰河戏的历史和现状。这个古老剧种的前景如何, 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来说,确实是一件特别令人 关注的大事,能简要地说说您的看法吗?
李怀苏:从江西移民把弋阳腔带到辰河,逐渐 衍变为辰河戏,已经有600多年了。在漫长的历史 岁月里,辰河戏的成长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而到 了近二三十年,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应该说 这是历史的必然。世界上的戏剧,要历经千年而不 衰,少之又少,几乎是不可能的。眼下试图通过抢 救与扶持,延续辰河戏的生命,希望她能重新焕发 青春。这就是回到前面所说的,先继承下来,再谋 求发展。这个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首先是继承,按照今天辰河戏的现状,如能充 分利用好现有条件,调动起老艺人的教学积极性, 切实抓紧学员的培训,并为他们提供艺术实践的机 会。特别是要对这一批学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让他们能自觉抵御来自社会的诱惑,从心底里热爱 辰河戏,心甘情愿为艺术献身。在辰河戏处于最危 险的时刻,承担起传承古老艺术的重担。同时,还 必须认识到,在当下,单靠他们的演出收入,是无 法过上体面生活的。这就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包 括上级的“非遗”经费,和地方政府的补助。这些 资金一定要全部落实到从艺者的头上,那些雁过拔 毛的现象,再也不能发生了。以上如能做到,通过 三五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较好地完成辰河戏艺 术的继承,应该是有可能的。
其次说发展。继承和发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在继承辰河戏经典剧目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 谋求辰河戏的发展。一方面,要靠艺术工作者自身, 而更重要的方面,则要看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为上 层建筑的艺术,必须有稳固的经济基础。即要在发 达的现代社会保留和发展作为古老艺术的辰河戏, 一定要寻找到他们之间的契合点。通过各方面的协 调与努力,使辰河戏艺术能够与时俱进,达到新的 高度,以薪新的面貌出现在辰河大地,应该是指日 可待的。
向彪:谢谢李老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