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与评价
广州市第七十八中学信息技术科
1
黄 然
[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基本概念、主要成分及其特点。提出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基本模式,并对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进行评价。
[关键字]基于问题的学习,网络环境下的PBL,学习模式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应当是教育的主旋律了。知识经济驱动了终身学习,这是大教育观的四个思考维度之一。终身学习对学习者提出的要求就是他们必须具备学习的能力,具有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思维能力。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通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解决一些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学习途径,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由于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过程中必然要通过各种学习手段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在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必然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意义建构知识的能力,这对培养适应21世纪的信息化新型人才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定义
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称作问题式学习 ),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是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的\"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此方法与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比如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设计真实性任务;鼓励自主探究;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鼓励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等。与\"做中学\"及发现学习相比,PBL有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强调以问题解决问题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强调社会性交流合作的作用,强调支持与引导等。
PBL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
2
动机。
二、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中的主要成分
参考国内外关于
PBL的研究文献资料,PBL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十个方面:
1、 学生必须要有对他们自己学习的责任性;
2、 PBL中的问题情景必须是结构不良的、能够自由探索的; 3、 学习应该是广泛的学科或主题中的整合; 4、 协作是必要的;
5、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6、 对于带着问题从工作中所获得的知识的终端分析和对于所学到的概念和原则的讨论是必要的;
7、 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8、 PBL中所进行的活动必须是现实世界中那些有一定价值的; 9、 学生的考试必须依据PBL的目标去测量学生的进步; 10、PBL必须符合学科教学法的规律。
三、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的特点
1、PBL 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在PBL中学习者是问题的解决者和意义的建构者,必须赋予他们对于自己学习和教育的责任和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师在PBL中责任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监控整个学习过程使计划顺利地进行。 2、PBL 是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
在PBL中学习是基于散乱的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非常接近现实世界或真实情景。 在PBL中问题必须对学习者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发展学习者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和高级思维能力。这样就能确保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学习者的能力有效的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PBL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学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问题可分为结构良好领域的问题和结构不良领域的
3
问题。结构良好领域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答案都是稳定的,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则往往没有规则和稳定性。PBL中的问题是属于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不能简单的套用原来的解决方法,要面对新问题,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中心分析来解决问题。而高水平的学习要求学生把握概念之间的复杂联系并广泛灵活地应用到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去。因此,PBL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学习。
四、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PBL)
网络环境下的PBL利用网络打破时空局限的优点,将PBL的人群、资源、学习的灵活性大幅度扩大和提高。网络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这样变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会因此获得极大提高。
一般来讲,网络环境下的PBL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将网络作为学生获取和传送信息的重要工具,但学生在进行PBL时并不是完全在计算机环境下进行。这种类型的PBL网络主要给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与网络学习伙伴进行交流与讨论、网上咨询老师用,但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多种方式表示,如网页、演示文稿等;学习小组的学习方式也可采用多种形式。如网上讨论、面对面协商学习等,学习和教学的评价则主要由学生的任课教师完成。第二种为完全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的PBL,这一类PBL的所有环节都必须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当然用于开展这种PBL的教学平台必须具备学习管理模块、使用者界面设计模块、反馈设计模块、学习辅导工具模块、学习评价模块、问题设计编辑模块等部分。考虑到学校的设备情况,我们没有具备PBL的教学平台,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第一种类型即将网络作为学生获取和传送信息的重要工具。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再结合自己的教学,本人构思了网络环境下的PBL学习模式结构图。如下图:
4
反 馈 问题 自主学习 所需技能与知识 基于问题的学习 问题解决的程序 小组协作学习 教 师 互 动 学 生 计 算 机 网 络 网络环境下 PBL学习模式
五、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实施过程、案例
1、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实施过程:包括
5个阶段。
1)问题的提出:利用网络展示问题,通过让学生观看相关资料、作品,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学生在此基础上针对问题情境,进一步提出更多的问题。
2)分析问题:对所提出或呈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小组内进行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方法,然后确定解决方案,最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任务分工。
3)解决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如图书馆、网络等)收集资料,然后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小组内相互交流,面对面或通过电子邮件、QQ等进行交流,交换意见。
4)展示成果:以适当的形式,如演示文稿、网页、电子报刊等陈述/展示小组内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成果展示。
5)评价/反馈:组内互评,教师评价。 2、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实施案例
教学内容:使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演示文稿(综合性操作)
5
课时:2课时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
(说明:本课题是在学习完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一章PowerPoint的简单使用后的一个上机综合性操作课)
主题:学生自定(或按老师给定的主题任选一个:校园生活、保护森林) 材料和资源:校内局域网资源、因特网资源、有关书籍。 教学过程如下:
步骤 情景导入 教师行为 1、 利用教学TOP网广播展示网上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 2、 提出问题:以上作品哪些地方做的比较好?制作作品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1、 学生阅读学校教学服务器上的资料。 2、 屏幕上显示本次作品制作的要求,引导学生提出更细的问题,并纪录问题。 协助学生组成小组,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阅读资料,提出问题: 比如:1、确定作品主题方向。 2、作品中的栏目设计、风格设计等。 1、 根据问题确定要收集哪些方面的信息?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确定工作计划。 2、 一个圆桌为一个学习小组(5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分工。 探究解决问题 1、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面对面或E-mail、1、通过局域网、因特网、图书馆等查找、QQ),对交流作出点评、导拨。 收集信息。 1、观看作品。 2、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学生行为 2、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提供适当帮助和指导,2、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分析。 对学生制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 3、提供一些相关网站供学生参考制作作品。(图片素材(http://www.5see.com/demo/gif/gif.htm)、音乐素材(http://meilaodiy.com/mid/)、作品参考(http://www.nnedu.net.cn/XSZQ/zp/china/mid/newspaper/index.asp)等) 3、面对面或通过E-mail、QQ相互进行交流、合作。 4、小组综合讨论,得出小组解决方案,制作作品。 展示作品
1、将有代表性的小组作品通过教学TOP网广播并转换到大屏幕。 6
1、 展示作品 2、 组员发言 2、归纳总结作品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 评价总结
参考PBL评价的五大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评价。 自我评价、小组互评。 六、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评价
中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创造的欲望也更为强烈,因此我们在评价时要正视这种个别差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确定和选用,要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方面,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
首先,评价主体为教师、学习伙伴与自我的多元评价主体;其次评价内容:主要从能力提高、知识获取、合作情况、学习态度、最终作品五个方面进行评价。由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和整个学习过程做自我评价,确认在知识、技能、小组协作技能和元认知策略方面有哪些收益。各组设计制作出的成果还要从设计角度、质量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可以设计书面考试(笔试)、实践考试(操作考试)、同伴评估、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口头陈述、书面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
要不断总结学习心得,庆祝取得的成果,表扬学习者取得的成绩,鼓励学习者,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信心,自我效能感,使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能顺利的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梁瑞仪.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教育技术研究,2000,1-2.
[2]刘晓艳,钟志贤.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研究,中小学电教,2003,9. [3] http://www.jswl.cn/course/kczh/IT/IIS/llxx/sheji/4/d3-4.htm [4] http://www.pbli.org/
7
1、解决问题技能;
2、发展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3、团队合作能力,包括赏识和包容异类学习同伴的精神; 4、组织利用时间的技能;
5、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传播信息的技能;计算机运用能力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 6、成为自主学习者
教师要制订出对最终结果评价标准。各组可以写自己的评价报告,这些报告在教师做最终评价时
8
可以作为参考。
1、 模式的研究(主要成分、模式结构图)
2、在教学中的应用、评价。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