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河学校 张海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不断积累,乐于表达。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欣赏,积极欣赏,还要让学生能做到以课文为凭借,从读到写。以读促写,实现读写的结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有针对性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是训练学生写好作文的根本。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能促进读的能力提高,读中悟写,有利于提高学生读和写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一)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即在阅读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实现真正意思上的自主学习。这既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点,又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基础。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教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潜心读书,边读边思考: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他们带着个人的感情读。通过阅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有了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不仅能为教学奠定基础,而且还能在独立阅读、独立思考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二)要加强教师指导下的小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吸收人家的经验,接
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这段话揭示了读与写的关系,说明读与写是相通的。丁有宽在长期读写结合的探索实践和研究中,明确提出了“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的主张。几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读中学写,读写结合的原则,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作文能力有明显提高。读写结合,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小学生写作文最大的障碍就是“没啥可写”。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不会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会观察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学生“有啥可写”,是作文教学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坚持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河学校 赵秀云
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总结了四点要求:明确顺序,抓住重点,抓住特点,展开想象。
1、观察要明确顺序,使作文言之有序。
学生观察时明确顺序,能促进思维的条理性,从而使作文言之有序。一般来说,观察顺序可归纳为: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从景物到人物或从人物到景物;从背景到主体或从主体到背景;从静到动或从动到静;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等等。
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观察顺序,同时,要使学生懂得依据观察对象自身特点选择恰当的观察顺序。《乡下人家》一课按照房前屋后,从景到人的顺序进行的。一篇文章常常是多种观察方法的结合运用。因此,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观察要抓住重点,使作文中心明确。
观察时抓住重点,作文才能主次分明、点面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确定观察重点。如《全神贯注》一课,主要对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作品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
3、观察要抓住特点,使作文具体生动。
针对学生观察事物不准确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是怎样观察并抓住事物特点的,怎样把事物的特点表达得准确、鲜明。如《乡下人家》一课描写瓜藤攀檐图一段:“青、红的瓜,碧绿的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的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由于作者抓住了抓住农家小屋前攀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绿绿的藤和叶,点缀于其中的青、红的瓜,色彩明丽,使读者对农家获得了具体、鲜明的感知。
4、观察要展开想象,使作文内容充实。
小学阶段是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既能使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又能使作文更加生动感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