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定南古城为例
贾亚鑫摘要:现今城市发展无论在物质上或是非物质上都给古城的保护带来冲击。本文以定南古城为例,将古城文化作为研究关注点,从追溯古城历史发展中提取城市文化要素,综合代表城市不同文化类型,进一步明确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历史遗存内容,作为后期保护和更新发展的主要对象。同时强调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古城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物质建设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以及问题的产生对古城文化发展的影响,从而基于城市文化传承的理念分别在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城镇生活、城镇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关于古城保护和更新发展的策略。关键词:古城文化,文化要素,文化类型,历史遗存,保护更新1引言
我国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始于20世纪70—80年代,由于西方推行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旧城更新运动造成城市文化的流失,其中最显著的为美国旧城更新运动,引起了我国对城市我历史文化保护的高度关注。随着召开文化遗产保护的世界性会议,各国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文化保护的法律文件。198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对《文物保护法》进行修订。在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保护条件》,随后又出台了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相关规范,使得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完善,城市文化的保留也较完整。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进步与发展的根基,是评价一个城市内涵和追溯历史依据。城市文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有关于城市文化的学科研究足以证明文化对于一个城存在的重要意义。旧城更新方面有关文化研究是多方面的,包括基于文化角度的路径与策略探索(李金波,2016;黄伟,2007)、基于文化的更新理念和模式探究(贺小飞,申翔,2008;林娜,2016)、文化的保护发展和复兴(赵全儒,2009;赵毅,2008;胡辉,2014)等。在现实中,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保护价值较高,具有政策倾向优势,资金保证高,而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相对较低,国家资金投入较少,城市发展管理较差,造成当前城市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遭遇阻碍。2古城概况与文化
2.1古城概况
普定县位于贵州省西部,隶属贵州省安顺市。普定自古以来就是往来中原、云南、四川的交通要塞,地理地位及军事地位有着“滇之喉,黔之腹,蜀鄂之唇齿”之称。定南这个地名源于“大明定南所”的摩崖石刻。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将顾城将军筑城守卫,在城的东华山上题写“大明定南所”,建“定南守御千户所”。崇贞三年(1630年),称定南守御千户所。在清康熙七年(1668年),设定南汛,分防定南千户所。民国二年(1913年),设普定县,将县城设在定南。定南这个名称,一直根深蒂固地印在普定人的心中。图1古城区位及城市空间示意图2.2古城文化
长期的历史积淀与文化碰撞使普定成为文化多元融合的繁荣之地,依托独特山水文化,总体显现出“军、驿、市、文”四大类型,展现出普定的城市魅力和生活魅力。2.2.1营城文化
定南古城造城思想突出客观军事防御需要、城市布局封建思想中礼乐秩序和风水思想方面考虑。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指挥佥事顾成于普里冲蜡尔里选址建城,古定南城选址负阴抱阳,背靠东华、嫡台、衙门坡三山,城关小河环城而流,塔山与城隔水相对,古城还筑有城墙,并建东(迎霞门)、南(庆恩门)、西(宝城门)、北(喜乐门)四门。城内按照古代礼制的建城手法,设有钟鼓楼、文庙、关圣殿等建筑。古城以十字街为中心,组织架构城市建设体系,十字街与塔山文笔塔相望,构成老城主要景观轴线。古城无论从选址和建设布局来看,都集聚了古代先人优秀的营城文化思想,是智慧的结晶。图2古城建制分析图2.2.2“军”——军事文化
普定建城缘起便是因大明王权统治的需要,作为统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防御守卫与军事驻扎之用,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至今县城流传的地名和遗址如北门大塘、嫡台坡、烈士陵园等都体现了普定地区军事重镇的地位。2.2.3“驿”——驿站文化、马帮文化、商贸文化
城市和官道衍生了普定的“驿”文化,自明朝后普定交通地位日渐凸显,形成了通往滇、黔、川、桂之交通,驿道催生出驿站文化、马帮文化和商贸文化。普定名人伍效高便是靠马帮发家,成为普定人尽皆知的实业家、慈善家。而且城郊乡镇现今仍存有古驿道遗址。2.2.4“市”——市集文化、市井文化、信仰文化、饮食文化
城市的形成和贸易的发展使普定成为人流兴旺的聚居之地,长期的生产生活,驿道贸易促使了普定繁盛文化的形成。市集文化,普定人至今将县城赶场称为“赶定南”;市井文化,城市聚居生活使得普定小城生活气息浓郁,街坊邻居的乡音闲谈,地域特色的商贩吆喝,古井旁的打水浣洗声都是普定市井生活的特色符号;饮食文化,贵州饮食因地域关系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普定饮食特色的“四钵宴”、牛羊火锅既有鲜明的民族地域个性,又有广谱性和适应性;信仰文化,“衣食足”而晓礼仪,普定较为富足的生活条件和民族文化融合衍生了丰富的信仰文化,现存还有东华寺、龙华寺、天主堂等宗教建筑。2.2.5“文”——教育文化、名人文化、文化地位
普定文化氛围浓厚,自古重视教育,从封建时代的文庙卫学到伍效高为普定建设的建国中学,尚学之风浓郁。同时普定县书法在地域具有影响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著名花鸟大师、雕塑大师袁晓岑,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任可澄,哲学家、美学大师刘纲纪,著名画家、雕塑家袁熙坤等享誉海内外的文化精英。2.3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体系
明确城市文化遗存的保护内容体系是旧城更新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针对确定的保护对象制定相应的保护更新措施,能够有效地避免城市文化由于建设更新而造成的毁坏问题。同时也作为城市的特色化塑造的重要基础,对城市风貌、城市环境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2.3.1物质文化遗存
根据不同城市文化类型,提取城市文化相关的物质文化载体和要素,进行分类汇总,其中物质遗存保护内容主要分为遗址类、历史建筑与构筑物类、文物和历史文化相关要素类如名树古木、水系、水井、古桥等。附表1历史遗存现状及评价物质文化遗存统计表类别遗址保护内容东华山烈士陵园、嫡台坡、北门大塘大明定南所石刻历史建筑与构筑物文庙、儒臣楼、西堂图书馆、万寿寺、伍孝高宅第、关圣庙、四道亭阁、进山牌门、贞节牌坊、教堂、龙华寺、东华寺、文笔塔粮食局老、供销社、财政局、招待所、老县委、毕家院子、伍家祠堂、廖家院子、贺家祠堂“文革”完好除粮食局老、供销社、财政局外,其他均在使用中相关要素三口水井、乌龟井、城隍庙井、大龙井、茶壶井、吊井、天主堂深井城关小河民国较差水质较好民国较好当前仍在使用明代民国较好较好宗教性建筑的居民使用较少年代民国保护状态较好备注嫡台坡建筑遗存不完整图3物质文化遗存现状示意2.3.2非物质文化遗存
非物质文化遗存主要聚焦于老城的民间文化,深远的历史积淀造就了老城的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民间文化主要是生活、娱乐、饮食、文、劳作方面的需求而衍生和发展的,将其主要归类为习俗风情,传统工艺、文学艺术三大类,每一类别下分别细分了小类,以保证文化收集整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附表2非历史遗存现状及评价非物质文化遗存类型民俗风情节庆信仰习俗传统技艺手工工艺内容冲龙、地戏、花灯耶稣、道教、赶场(赶定南)、银制雕塑刺绣生活技能打铁、豆腐制作、酒酿、木器、弹纺、蜡染文学艺术文学技能哲学国画、书法、美学发展一般发展一般发展状况仍在举办逐步落寞逐步落寞仍有、规模小闻名海外仅少数仅剩少数私人化备注正月十五图4非历史遗存现状3古城现状问题
3.1城市扩张生态环境和空间格局破坏
城镇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城市用地的扩张,土地扩张带来的城市耕地和山体林地的被侵占,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开发商为追求土地开发带来的最大经济利益,尽可能占用土地和增加建筑面积,由于建设选址和建筑布局的不当造成原有的空间格局破坏。居民建设活动中也存在大量的乱建乱搭现象,在山体周边尤为突出,居民建设活动给山体的生态环境带来危害。相较于政府来说,政府更多关注于城市经济发展,在城市环境和城市风貌考虑较少,对城市建设缺乏严格的管控,发展过程中大多又屈服于企业创造的经济利益,从而导致城市建设扩张的无组织化。3.2城镇建设造成古城风貌特色缺失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刺激了当地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欲望。老旧住所活动空间小,居住条件差,不能够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老城中的一部分居民搬移到新城居住,老城房屋用于出租,部分房屋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逐步破败,导致无法使用。较大多数居民则对居所进行了原址新建,由于是私人建设行为,缺乏对原来古城整体风貌的认知和传统房屋建造技艺的传承,新建建筑多为简易化的建造方式,与原来建筑的风格、形态、色彩、体量相差较大,古城景观风貌遭到严重破坏,使得城市建设风貌特色化发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现象。3.3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加速非物质文化的流失
快速的城市节奏极大地改变了老城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念的转变降低了人们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程度,一些传统的习俗也就慢慢流于形式化,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一些承载着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和空间的消失成为了传统民俗文化延续的阻碍,文化无法展现便不会被人感知,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也渐渐脱离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原有的生活文化气息减弱了。在其他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更为高效的生产工具和便捷的生活服务,淘汰了部分城市传统业态的经营模式,使得传统技艺的保留,传承和发扬缺乏承载的空间载体和传播媒介而致使文化链之间的衔接带断裂,最终老城的传统民俗文化也逐步被现代生活侵蚀掉了。3.4老城发展衰退导致文化的没落
老城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内部道路的交通能力有限,配套设施不完善,与新城相比,整体生活居住条件相对落后。本居民搬迁至新城后,老城内剩余的多为老人和外来打工者,且数量较多,人口密度较大。外来人口受于房屋产权的限制,缺乏对居住环境场所感归属感的认同,对老城管理缺乏参与感和责任心,使得老城卫生条件每况愈下,环境状况也越来越差。当地人口的迁移和流失首先带来了老城的消费主体的减少和消费能力的降低,进而间接引发了老城部分传统业态的没落而消失,最终导致老城的传统生活氛围的淡化和社会发展的衰退,同时也致使城市文化也因老城这一重要载体的没落逐步变得残缺不全了。4古城保护和更新策略
4.1保护古城格局,恢复自然景观风貌4.1.1保留古城格局
城市布局和选址体现了先人传统的优秀文化思想的高度融合,营城不仅考虑城市风水观测和城市空间形制,还涉及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应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影响。由于在新城北部的白塔山东侧新建的大体量办公建筑,阻挡了在老城十字街眺望白塔山顶白塔建筑的视线通廊,同时也破坏了从东华山向白塔山眺望的山体景观天际线,在城市设计层面,主张拆除已建的两座大型办公建筑,恢复古城的景观主轴线,保留从古城十字街向白塔山眺望的视线景观通廊,以保证古城格局的完整性。4.1.2恢复山水风貌
山水作为城市自然景观文化的载体,也是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城市人文景观风貌共同作用相互融合形成了普定定南古城独特的景观风貌,因此恢复和保护城市山水元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城市控规层面,划定生态保护控制边界,分别对山体,水系划定了绿化保护范围和控制开发边界,对于生态破坏严重的山体,如衙门山、塔山,引入“生态修复”理念,通过复绿、增绿的措施恢复山体植被状况,并通过山中构筑为居民提供山体休憩场所,同时赋予山体休闲功能,将山体打造为山体休闲运动公园,提升山体价值保护山体。在城市水体方面,对城关小河的水体进行梳理,保留水体原有的生活洗涤功能,在古城中引入水系用于营造和组织城市景观,同时满足工程排水功能。水体岸线处理则采用自然和人工岸线相结合,建设了滨水绿地和滨水商业街,强调水体的处理的生态性和多样性。4.2文化保护与更新建设同步进行
城市建筑作为展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城镇景观风貌的组成部分,对于再现当时的历史人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城镇风貌的整体的协调性,规划设计从城市风貌恢复和建设指引两方面入手,将保护内容按层级分为城镇肌理、街巷、院落、建筑单体、历史元素五个方面。首先对建筑进行质量评价,综合考虑对城市风貌和历史环境营造的影响程度以及建筑的文化价值将建筑分为拆除、保留、修缮、新建四种类型,其中对于严重破坏城镇肌理予以拆除。在城镇风貌特征保护方面,规划提出了三街三巷、七院七景作为城市风貌及文化的主要展示空间和载体。在街巷整治层面,采用“链接”手法,针对破旧建筑利用拆后原材料进行原址新建,建筑风格差距较大的建筑进行立面改造,保留的历史建筑和院落进行修缮使其继续使用,近而保证沿街立面的整体协调性和完整性,同时对街巷的道路进行青石板铺装改造。在院落层面,对散布的历史院落进行修复,以保证院落的持续使用。对重大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建筑进行新建或修缮,以激活当地的历史文化气息。对于历史元素如古井古桥,延续其功能并结合古井营造生活、文化活动场地,为恢复当地的生活文化氛围提供活动场所。在建造指引方面,分别在建筑的风格、色彩、体量、形态、细部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指引措施。对于建筑风格方面的引导主要为新中式建筑,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相融合,避免了完全的仿照。在建筑色彩以当地传统的灰白色彩为主调,其中又融入了当地特有的岩石材料的色彩。对于建筑形态、体量等方面的规定则通过对传统建筑案例分析来划定建筑高度范围和建筑立面形式的表达。在建筑细部方面,探寻当地独特的文化符号,将其融入建筑细部的处理中。图5老城重要更新对象及建筑质量分类图6老城十字街立面改造效果4.3以活力营造促进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再融合
为解决城市衰败的状况和改善脏乱的环境,使古城恢复文化活力,疏解古城内部较高密度的人口成为最先解决的问题。在厘清了老城的房屋产权问题,跟搬迁居民协商,采用房屋置换和现金补偿两种方式对搬迁户进行补偿,另外在新城规划建设了住宅安置区,并在人口的迁移方式而做了具体的指引,将人口分时段、分地块进行迁移工作,与新城安置区的建设进度相协调。其次,基于老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城市地位进行深度剖析和远期考虑,对老城功能进行改变升级,将其作为“人文环境的体验平台”“老城历史的场景展示”“古城故事的述说空间”。再次,提升街区定位,多融入文化展示、艺术创作、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的功能将老城中心的十字街打造为集休闲、购物、参观于一体的文化体验街区,同时保留打铁街和豆腐街两条传统的街巷,为传统工艺的展示和传承保留其原有的传承空间,将其改造为古城民俗文化和人文故事的展示与诉说空间。街区活力的产生原因可归为两个方面,最直接的原因是存在活力产生的参与主体,另一个原因便是街区环境的组织。相对于街巷而言,街区城市业态组织环境是吸引人聚集提升街巷活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古城内部的三条主要街巷中的业态都予以保留,并将总的城市业态主要分为文化业态和商业业态两类如,酒酿、手工艺、餐饮、零售等。对于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传统手工艺制作作坊进行转型升级,将传统技艺与旅游纪念结合,保证传统工艺的传承。另外,结合城市功能和街区的定位引入新的业态形式,避免大量的服饰、食品等业态的注入,以免产生过度商业化造成的城市特色文化的消失,使得老城最终成为服务本地人口,吸引周边村镇以及外来游客观光游玩的一个驻脚点。老城是城市非物质文化的集中承载地,多体现在当地传统的生活方式,习俗风情、宗教信仰等方面,应保护老城的冲龙、地戏、花灯等非物质文化,利用古城中营建的场所空间来组织传统文化活动的表演和庆典祭祀的举办来实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积极宣传当地的名人名事,组织名人故居的参观学习活动。发扬城市书法文化,鼓励当地居民参加书法教育活动并建设古城书法院。图7改造户老城十字街业态分析图4.4以文促产,以产带城,以城兴文
文化是一个城市宝贵的资源,拥有独特文化的城市同时具有魅力。文化不仅作为城市发展的根基,也逐渐成为驱动现代发展的一种动力。定南古城立足于区域发展的目光,顺应当前安顺倡导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依托周边乡村休闲体验游的支撑,利用自身文化优势发展古城旅游,拓展城市旅游业类型体系,延伸城市旅游产业链,发展城市户外运动和生态科技体验游,发展城市旅游服务业和旅游纪念品制作产业,促进城市二产与三产融合,复苏老城经济。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将老城保护与新城开发相结合,实现新旧联动发展,通过做大做强城市原有的第二产业,加强新城与老城的功能联系与经济互动,促进片区产业融合,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健全老城的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当地居民的基础生活服务设施,增加市政基础设施,从而改善内部的设施条件和环境状况,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文化自豪感,从而增强当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责任心。在完善城市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利用文化优势发展旅游,以旅游促进文化的再复兴,同时带动城市发展,形成以人复文,以文兴城,以城扬文的良性循环。5结语
老城作为一个城市文化承载的主体,对其的研究与保护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对与现代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根,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是城市这一生命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基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视角,将文化从城市中提炼融合,构建完整的老城文化体系,并将这些文化分子在改造更新过程中进行保护、精炼,再融入老城之中,以文化保护的手法来知道老城改造更新的进行,并借助老城的复兴和发展带动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为老城更新提供一种新方法和新思路,为保有居民原有居民生活的旧城更新提供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警惕互联网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利与弊,现代互联网给小城镇城市业态带来较大的冲击性,许多城市业态在经历了经济发展之后,未能够很好地利用互联网给现代发展带来的便利而导致衰败。因此,如何合理地组织城市业态,提升城市活力,也是更新过程中也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参考文献[1]王任,文化导向下的中国旧城更新模式研究——以镇江镇屏山文化街区城市设计为例[D],东南大学,2016-06-02.[2]李金波,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旧城更新策略——以新疆奇台县老城区旧城更新为例[J],建筑知识,2016-03-30.[3]王文卓,基于文化传承下的旧城更新研究[D],长安大学,2010-05-01.[4]田涛,程芳欣,西安市文化资源梳理及古城复兴空间规划[J],规划师,2014年第4期[5]李南菲石第30卷.巍,以“有机更新”为导向的古城保护与更新[J],小城镇建设,2010-09-07.[6]徐善登,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古城保护的扬州模式之启示[J],城市问题,2009年第11期.作者简介贾亚鑫,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