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乡村型村寨建筑风貌整治
■ 杜金林 贵州省贵阳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我国农村按类型划分有:一是城市型乡村。这部分乡村虽被城市化,但还没有完全脱离农村的气息,如还没有农转非,村改居。有部分城市型农村仍然杂乱无章,居住条件极差,如城中村。二是城郊型乡村。这部分农村可能还保留部分土地,经营主要为农、商、工等。这部分乡村建筑多为村民自建,缺乏规划,建设整体水平较低。三是城镇型乡村。这部分乡村有一部分已经转化为城市,但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城镇仍然是半农半乡。有些边远乡镇只能称为农村集镇,赶集时热闹非凡,闲时冷冷清清。四是乡村型乡村。指分布在乡镇范围内的中心村和自然村。即真正的或典型的乡村。本文所谈的仅为此类乡村建筑风貌。
一、乡村型村寨建筑风貌整治应遵循的原则乡村型村寨建筑风貌指乡村区域内局部或整体建筑的风格、形式、体量等,具体可表现在含义与
象征、天际线等等。
(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建筑风貌是乡村型村寨的魂,应予保护和延续。如苗、侗、瑶等少数民族的吊脚楼、风雨楼等,江浙、江西、安徽等地的徽派建筑,贵州黔中地区的石板建筑,具有朴实飘逸风格的川西民居,具有院落式风格的北京四合院及岭南民居等等。但随着城市和现代化的扩张,人们追求现代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现代意识一定会左右人们的行动进而影响千家万户。这就需要有完善的、科学的规划指导,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进行严格的管理。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乡村型村寨建筑风貌的整治,既要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长期需求,又要保护
102/ 2016.08
好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水体、大气、土地等资源,使人与自然长期和睦相处。所以在规划未来和村民的现实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好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现代与传统、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三)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乡村型村寨建筑风貌整治,要注重环境与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融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村寨建筑风貌整治规划要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灵活布置,使之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融,丰富村庄建设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综合考虑村寨发展的各种需求,合理布局,使规划建筑和保留建筑有机融合,以适应土地开发、房屋征收及市场运作的实际需要,并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在整治规划中充分考虑居民的生产生活要求,完善基地内路网系统和基础设施,并配套一定的公共服务建筑,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发展需求。
二、乡村型村寨建筑风貌的整治其主要思路为:
(一)实施现有建筑的立面改造
乡村型村寨建筑风貌建筑立面改造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文脉,不同风土人情欲以确定。绝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套,硬性把不适宜,不协调、甚至煞风景的建筑立面形式强加给村民。比如黔中
人与自然表现亲和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信乡回俄村集会广场
博览Expo
贵州安顺屯堡石板房
地区石板村寨的建筑立面改造宜保留石板特色;苗族、侗族、瑶族等木结构斜山顶房屋建筑立面改造要遵循修旧如旧、整旧如故的原则。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的江浙、江西、安徽等地的徽派建筑村寨建筑风貌整治应尽力保持原有风格。总之,乡村型村寨建筑立面改造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定。
南靖云水谣: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境内,山川秀美、人文丰富。村中幽长古道、百年老榕树、神奇土楼,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村寨立面整治绝不能破坏原有格局。石板村寨的立面整治以保持古朴风格的石文化为宜。
木结构、小青瓦、青砖青瓦的古镇立面整治,应遵循“修旧如旧,整治如故”的原则。
贵阳市花溪区党武乡摆贡寨新貌:将平屋顶改为坡屋顶,石板作屋面,歇山用线条装饰,木质门窗,背靠青山。
(二)修复和改造村镇道路和桥梁
村级道路和桥梁整治应坚持“规划先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注重环境保护,结合村镇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的交通和生产生活环境。
1.整治进村道路桥梁。按公路管理部门的标准执行。整治时,不应破坏原有山体、植被和基本农田。尽量绿化道路两侧。
2.整治村寨内部道路。村寨内部道路尽可能用
2016.08 /103
Expo博览
石材铺砌,以体现清新、自然、美观。
(三)实施乡村开放空间的绿化整治
村寨入口、集会广场、滨水空间等公共开放空间,承载着村寨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公共活动,是村寨聚落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社区感情的纽带和传承文化精神的依托。
贵州雷山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四)塑造具有乡土特色的美丽乡村形象,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
1.必须因地制宜、完善规划。一是要凸显个性设计。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二是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三是要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
生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并逐步引导农民建房向集中居住点集中。
2.必须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一是注重财政引领。尽快出台相关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二是激发部门活力。深入开展机关结对帮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各联系部门要积极参与联系村的建设工作,全力为联系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三是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农民创业增收等各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
3、必须建章立制、长效管理。一是出台村保洁员的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与村民签
绿树成荫的云南傣族民族村寨入口
贵州雷山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形成了浓郁
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订“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对乱倒垃圾、违反有关规定者给予警告或经济处罚。三是适时出台村保洁员的保障办法。
4、必须深入宣传、营造氛围。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村寨整治新旧照片对比等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
始建于清雍年间的贵阳市开阳县马头寨万寿古桥
104/ 2016.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