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符竹庭
在江苏省赣榆县抗日山革命烈士陵园,有一座用60多斤弹壳铜铸成的彩色烈士铜像,他就是我军杰出的将领,出色的政治工作者和优秀的军事指挥员符竹庭。
十六岁参加革命
符竹庭,1912年出生于江西省广昌县头陂曹家边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父母双亡,与年迈的老祖母相依为命。11岁时他在头陂街上一家杂货店学徒。1927年8月中旬,“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径广昌头陂宣传革命道理,15岁的符竹庭毅然投身革命,参加地方游击队,加入了共青团。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红军独立二团任政治交通员,同年转为中共党员。
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者
符竹庭在长期的战争生涯中,深刻地认识到政治工作在军事战斗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每次战斗,他都进行战前动员、战时鼓动、战后总结,使指战员在战前明确战斗目标及其意义,在战斗中发扬遇难而进、遇险而上和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战后总结战斗中的胜利经验、失败教训,表彰英雄事例。因此,无论是在风平浪静的平时,还是在硝烟烈火的战场,他都能联系实际,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认真抓好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为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在举世闻名的长征中,红一军团2师是先头部队之一,他任2师政治部主任。由于政治工作做得深入扎实,部队始终保持旺盛斗志,作为先头部队在斩关夺隘中,历尽艰险,发挥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符竹庭还特别重视利用报刊宣传工具,做好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在冀鲁边他领导创办了《挺进报》、《挺进周刊》;指导边区党委创办了《锋火报》;协助津南鲁北特委创办了《火光报》、《斗争》、《战士》等军队和地方报刊。他经常在报刊上撰写政治工作文章,如《关于平原作战时的政治工作》、《我们生长于人民之中》。这些报刊,为宣传我党主张,鼓舞部队士气,唤起敌后人民的抗战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3年4月,他执行中央指示和中央山东分局、山东军区部署,领导滨海军区开展整风,反对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取得显著成绩。同年8月15日,《大众日报》在头版发表《符政委以身作则,滨海军区直属队热烈整风》文章加以表扬。
获二等红星勋章的团政委
符竹庭不仅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在军事上也是智勇双全、战功卓著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他认真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并运用到军事战斗中去,亲自指挥和参与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0年,他任红三军7师1团政治委员,在著名的雪山岽和猫咀峰守备战中,他指挥一个团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凶猛冲锋,胜利完成了守备任务,受到中革军委表扬,该团被授予“顽强守备”称号。1932年,他任红军11师19团政治委员,亲率一营兵力与数师敌军激战数日,取得鸡公山大捷,中革军委授予他二等奖章。
1934年2月,他任红一军团1师1团政委,与团长杨得志率部在江西黎川县西南部,进行了闻名全军的三岬嶂战斗。同年8月1日,在江西瑞金,中革军委授予红一团“顽强守备”锦旗;授予团政委符竹庭二等红星勋章,授予团长杨得志,二营营长陈正湘等5人三等红星勋章
1936年6月至12月,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期高干科学习,毕业后调任红四军政治部副主任,成为有文化、有理论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我军高级军事指挥员。
1938年10月,他任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与肖华司令员一起创建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津南、鲁北两个民主专员公署和15个县的民主政权,武装力量发展到2万余人。
1939年秋,符竹庭奉命率部转入鲁西,任115师343旅政治部主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与杨勇、肖华一起创建、扩大和巩固了鲁西、鲁南抗日根据地。
1941年,他率领教导二旅由鲁东南进滨海,3月与旅长曾国华一道发起青口战役,拔除海头、兴庄、朱都集等日伪据点十余处,毙伤和俘获日伪军1600余人,解放了从赣榆到柘汪的大片地区,创建了滨海抗日根据地。
1942年春,驻衮州日寇石田旅团长,亲自指挥滨海、鲁南等地区的大批日伪军,对滨海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蚕食”和“扫荡”。符竹庭指挥反“蚕食”战役,6天内歼灭俘获日军近千人
1943年1月,符竹庭运用“翻边战术”,利用敌人“高枕无忧”的心理,决定率主力攻打日冠设防坚固的兵站基地山东郯城。当时分工旅长曾国华负责打援,他率主力攻城。18日夜攻城战斗打响,次日深夜攻下了敌人第一道城门。第二道城门敌人防守极严,经两天两夜战斗未获进展,而周边敌人已有增援部队开往郯城,形势严峻。符竹庭亲自召开战地紧急会议,全面、仔细地分析了敌情,决定改变主攻方向,选择从南门和东门的大炮楼之间实行重点突破。迅速调整兵力后,各团轻重机枪和迫击炮,集中火力猛攻东南二门,很快攻下了敌第二道城门。当部队进入城中时,遇到了最后一个大炮楼里面鬼子的负隅顽抗。符竹庭当机立断指挥工兵用竹竿绑上炸药,炸毁了鬼子大炮楼。攻城战斗结束,共歼灭日伪军1
000多名,俘虏日伪军100多名,缴获了大批布匹、粮食、武器和军械器材,取得了攻克郯城的辉煌胜利。这是我军以攻坚战的方式,攻克敌占区的第一座城池。郯城大捷后,他率部又接连攻克了周围日伪据点18处,彻底粉碎了日伪军对我滨海区的“扫荡”。
1943年3月,他任滨海军区政委兼中共滨海区党委书记,与军区司令员陈士榘发展壮大了滨海根据地,将滨海、滨中、滨北连成一大片,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滨海区的重要出海口和集镇均为我军控制,为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进驻滨海,领导人民对日作战,起到了重要作用。11月,他与陈士榘共同制定了“主攻部队外攻,地下工作内应,共同解决赣榆城”的三套攻城方案。19日深夜,他亲率突击队和6000名战士埋伏在赣榆城外,城内地下工作者打开城门后,他带领突击队冲进城内,迅速攻占了伪警察局和伪军三营营部,俘虏伪军300余人。但是,城中敌人指挥系统尚未打掉,敌人在继续顽抗。他命令战士使用了罗荣桓司令员特地批给的三发九二步兵炮弹。第一发炮弹发射后,符竹庭就向敌人喊话,限三分钟内投降;三分钟刚过,他又下令打出了第二发炮弹,稍后敌一副官举着白旗假装投降,但未见旅长出来投降。他即刻下令打出了第三发炮弹,并指挥部队集中各种火力进行攻击。在我军强大火力的威慑下,敌伪71旅旅长李亚藩带领团长张星三等官兵2000余人向我军缴械投降。20日下午,赣榆城宣告解放。此战粉碎了日寇企图打通海(州)青(岛)公路、“蚕食”我滨海抗日根据地的阴谋,策应了鲁中等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这一仗是我军以极小代价换取极大胜利的范例。当时延安《解放日报》以显要位置报道了这一辉煌战例。
日伪军在赣榆城惨败后,十分恼怒,于11月26日晨,集结新浦、青口日伪军600余人,偷袭我滨海军区机关驻地??赣榆县果林乡旦头村。在符竹庭等军区领导率部反击下,很快粉碎了敌人的进攻。然而,符竹庭却在激烈的战斗中,头部不幸中弹,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31岁。
血洒赣榆留英名
符竹庭牺牲后,滨海区召开了有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滨海军区政治部主任刘兴元等党政军领导和滨海军民5000余人参加的追悼会。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华,滨海区专员谢辉、参谋长高赞非分别敬撰了悼词;滨海区党委亲撰悼文;滨海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亲撰墓志铭。遵照符竹庭烈士生前嘱咐,滨海军民把他安葬在抗日山,为他修建了精致、庄重的六角形墓亭,正面中央安放着符竹庭烈士的彩色铜像和镌刻着他的生平及英雄事迹。
为纪念功勋卓著的符竹庭烈士,肖华主任亲自撰写《悼念符竹庭同志》文章,发表于1944年7月7日《大众日报》。1945年至1949年,江苏赣榆县曾改县名为“竹庭县”,排演了歌颂符竹庭同志领导解放赣榆城英雄事迹的京剧《汉马城》。当时创作的《打下赣榆城》、《纪念符竹庭》等歌曲,在苏北鲁南人民中流传至今。解放后,烈士的家乡??江西省广昌县,修建了符竹庭烈士纪念亭。杨得志总参谋长赋诗怀念战友:“赣南闽西初相识,万里长征风雨同。君赴敌后驱日寇,血洒赣榆留英名。”谷牧副总理亲笔题词:“在千百万人民的心里,符竹庭同志永远活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