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5.咏华山

25.咏华山

来源:意榕旅游网
25、咏华山

教材分析: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古诗《华山》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现代白话文中。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也是本文的一个最显著的写作特色。文章妙在作者先点孩子随同先生登山,末点孩子姓名和年龄,重点放在登山吟诗上,以此表现少年寇准的才华出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新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投影仪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的意思。 3.通过学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登一座山,这座山有110个七层楼那么高,它直冲云霄,有道是“奇险天下第一山”。它就是“华山”。(画图:华山)

2.板书。“华”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第四声“huà”,跟我读“华山”“华山”。 3.(播放课件初步感受华山的高、险、美)瞧,这就是华山,它在我国的陕西省,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从古到今,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去游览。

4.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儿和他的先生曾经到过华山,还作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好好读读这个故事。 5.完善板书:咏

认读生字。“咏”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初步感受华山,激发进一步读书的欲望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137页,听老师读课文,课文中生字的字音听清楚了。 2.教师配乐范读。

3.字音听清了,快快圈下的生字读读,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评价:后鼻音读得多准呀!平舌音能读准,了不起)称、禁

4.让我们来开小火车读(只开一列)。(读到“岁”字时,师:“岁”字里有个我们新部首——山字头跟我读“山字头”“山字头”)(“称”字里也有个新部首——“禾木旁”“禾木旁”。

5.学得这么好,老师要奖励大家,这里有两个大家常玩的游戏——“生字魔方”、“一字开花”,大家想来吗? 1)生字魔方:大家喊停我就停

2)再来玩“一字开花”,自己先练一练(只要给一点时间即可),谁能当当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间”(1生组词)真棒! “代”(1生组词)不错。

7.让我们走进课文,去领略华山的美景吧!请小朋友们大声地、认真地读课文。 8.指名分节读课文。并相机指导读好停顿。

这个小孩儿叫——,跟我读“寇准”“寇准”(出示词卡带拼音),他做过宋代的宰相。 9.再请自己读,一边读一边想,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提醒学生自由读) 10.(读书完毕)书读完了,你们觉得华山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读中,指导读准字音,词句,从而达到初读的目标。)

三、学习生字,训练习惯 1.出示生字 齐读。

2.出示:华、间、与、称

1)让学生借助笔顺表或自己的方法记忆生字。指名交流。 2)仔细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想想如何把他写好? 3)交流

现在我们来写个“称”字。(“称”,左右结构,左边的禾木旁第五笔是点)。好,在课本里工工整整地描红吧! 其余的字同法指导。 4)学生描红,写字。

(设计意图:能正确书写生字词,作到姿势端正,书写匀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继续学习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理解古诗的意思。 3.继续学习剩余的三个生字,能正确书写。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继续学习剩余的三个生字,能正确书写。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 2.出示词语:

山路 自己 与齐 称赞

沿着 艰难 山顶 情不自禁 吟诵 寇准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4.过渡: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交流上节课所学收获,目的为唤起对文本的回忆,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图片:这就是华山。华山高2100多米,人人都说:“自古华山一条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山路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图片。 2.他们是怎么登山的?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就叫做——出示“艰难”谁来读一读?放进句子里能读好吗?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自读,指读。齐读

3.他们在华山顶上看到了什么?请你再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有关的句子。

4.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指读, 他们看到了什么?齐读

2)读了这两句,你认为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从哪儿能看出华山高呢?

A、“远远近近的山”看图,有的高,有的……有的……有的 ……所有的山都在——“脚下”?说明什么?出示:“啊!华山真高哇!”(贴)指读,齐读。

B、“太阳显得那么近”“那么近”是怎样的近?换词(非常近、特别近)为什么?再读“啊!华山真高哇!”

C、白云飘在哪里?“山腰间”指在什么地方?师画山,指名上台指云的位置。说明什么?再读“啊!华山真高哇!”

是“一朵云”吗?朵朵白云,随处可见,(出示图)一大片, 一大片,就像云的海洋。看到这样的情景,你心里会怎么想?这美丽的云海奇观只有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才能看到呀。你们说华山高不高?再读“啊!华山真高哇!”

华山的高令人无不称奇,让我们再读这两句,表现出华山的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理解“啊!华山真高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通过反复地朗读记忆部表现。)

5.历尽了艰难困苦,他们终于成功地登上了山顶。当看到眼前的美丽景色,他的心情怎么样?对,那小孩的心情开心极了(开心地读“啊!华山真高哇!”),激动极了(激动地读“啊!华山真高哇!”),幸福极了(幸福地读“啊!华山真高哇!”),是呀,他开心极了,激动极了,幸福极了,他控制不住,想要说点什么,做点什么——这就叫做“情不自禁”,(出示)指读。 (设计意图:联系上下文和结合情境,理解“情不自禁”。) 6.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一首诗——

(出示图)齐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7.诗里写的全是小孩儿登上华山以后看到的,美吗?再读一读。出示第一句。

1)出示第一句。谁再来读一读第一句?“与”什么意思?“齐”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一

样高,“更无山与齐”没有山和它一样高,那就是所有的山——(降低手势)都在它的脚下。第二小节里,也有这句诗的意思,你能把那句话找出来吗? 指读,我们一齐来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是——?

2)出示第二句。谁再来读读第二句? “举头”师做动作,何义?“回首”做个动作,何义?那么“首”就是何义?小孩儿抬头,看见了什么?回头时又看见了什么?这句话的意思也在第二小节里,你能找到吗?

指读,我们一齐来读。“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是——?

8.这首美丽的诗,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边读边做动作。指名上台表演。这样有感情地朗读就叫做——出示“吟诵”。让我们一齐来吟诵这首诗吧: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全首诗。

(设计意图:在感受了华山的感到壮丽后,再读古诗,并引导结合相关句子加以理解。) 9.登上华山之后,华山的高大、险峻和美丽给小孩儿和他的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重新回忆一下他们看到的景色。齐读第二小节。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先生听了这首诗有什么反应呢?自读第三小节,表演给同座看。指名演。“连连点头”不停地点头。“称赞”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表扬、夸奖、称颂) 2.先生不停地点头,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3.是呀,寇准那年才7岁,和我们在座的小朋友一样年纪。

(设计意图:抓住“称赞”理解,想象,从侧面再次感受小孩子的聪明。) 三)总结:

在这个故事里华山的高大给年仅七岁的小寇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篇课文,感受华山的雄伟高大,记住聪明的小寇准吧。齐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积累知识

1.课文学完了,你会背这首诗吗?齐背。真聪明,这首诗写的是哪座山?老师又带来了几首写山的古诗 ,你们读一读。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座山吗?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这些诗各写了山的什么特点呢?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查查资料,了解一下它们的意思。

(设计意图:补充拓展,积累学生的知识。) 四、识写指导 出示:岁、更、齐 读字组词。

你准备怎么记住他们?(引导数笔画或用已有经验记忆生字。)

知名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范写,提醒注意点,重点指导“更”提醒笔画,注意最后两笔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笔顺,自己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从而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咏华山 太阳图

华山图(高、美) 云图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以及古诗中的“回首”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华山真高呀!”并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自由思考,尽情表达。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情不自禁”;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重视思想教育,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诵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小寇准认真学习的态度„„当学生把握不准时,我及时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