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来源:意榕旅游网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乌申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可见,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善的品格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为其终生健康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可是,当前,尽管学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高度重视,严格、系统地训练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但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与教育形势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如一些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使现在的孩子在做人上,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在生活上,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在思想上, 处在“吃苦”与“享乐”的矛盾中;在教育内容上,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这种现象严重搅乱了孩子们幼嫩的心智。另外,当代小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多数都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同时,由于小学生学生年龄特点,他们辨别善恶、美丑和是非的能力不强,社会不良导向往往会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偏差。如果不注意正确引导,及时纠正,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就难以形成。老子说得对:天下难事必做于易。习惯培养也要从容易的地方做起,要找到一个容易成功的突破口。

那么,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如何有效地实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本人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略谈拙见。

一、 关注心理健康教育,遵循“最佳期”理论。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真正获得实效,需要遵循心理学原理,抓住“最佳期”,从人生幼儿期抓起。关于养成教育,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少年儿童个体发展中的所谓“最佳期”理论,认为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

性强。教育者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等长大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抓住“最佳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把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并常抓不懈,抓出实效。这就要求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都要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对学生而言,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定具有健全的个性心理。许多我们认为习惯较差的所谓“学困生”,问题就可能出在心理健康上,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品德差、行为习惯不好。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一个人要在某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只要有一回禁不起诱惑而破了戒,重新做起来就会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有目的的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生的意志力,把各方面习惯的养成作为学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为此,我们应注重研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指导教育,是养成教育的极为重要的原则。小学生因知识浅簿,经验欠缺,经历短浅,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同时,不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

三、关注每个细节,从小事抓起。

小学阶段教育承担的是学生一生发展的奠基任务,所以小学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1987 年 1 月,75 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会于巴黎。会中有人向其中一位获奖者提问:“你是

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获奖者回答道:“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学会的。”“那么您学到了什么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细地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认为他学到的最主要东西就是日常行为方面最基本、最普通的内容。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培养,从点滴小事做起。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学生对《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了如指掌,可是,与同学交往有时稍不满意却脏话连连;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在公共场所,随手乱扔果屑;有的学生在校内外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等等。因此,养成教育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抓起。校内、校外尊敬长辈,团结同学、保持清洁,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教学楼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等等,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从把在书本上、课堂上学到的道德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稳定的道德认识和规范,让良好的行为习惯伴随学生的一生。

四、关注反复训练效果,完善班级管理体系。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的养成。学校的养成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班级来组织实施的,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完善班级管理体系。一个学生置身于一个班集体中,他的一言一行,势必都会受到这个班级的学习风气、纪律状况、班级集体荣誉感、道德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这些主要通过班主任在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落实《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和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向上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益。同时,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要做到持之以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的努

力。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另外,要做到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要有不见实效不罢休的韧劲儿。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和教育过程。

五、关注教育合力,发挥“立体教育”的作用。

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一个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社会教育为必要条件的“三位一体”的立体网络教育。所以,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方式的一部分,它并不能满足教育的多元化要求。学校教育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三方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只有这样养成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因此,我们根据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建立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社会、家庭反馈评价体系;安排一定的时间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向家长积极宣传养成教育的目的意义,提出家校配合的要求;组织家长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根据家长对学生在社会、家庭中的表现,通过家长会、家访、反馈联系卡等形式,及时捕捉学生行为养成训练信息,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协调三方力量,提高“立体教育”的效果。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但家长们应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不仅要重视他们的学业,更要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使家长清楚,一个天资最好的孩子,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行,就犹如工厂里出的次品,同样令人遗憾。因此,我们应该使家长们对孩子的养成教育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配合学校共同为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无定法”,学生的养成教育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在工作中做到用心地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理解学生,那么,我们就一定能找

到适合每个孩子的行之有效的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