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教育人才
[摘要]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转变传统的升学导向,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同时,做到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兼顾,全方位打造高职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导向 就业能力
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二十多年里,始终存在着办学定位的迷失。受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等鄙夷自然科学与生产技艺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学历至上”人才观的双重影响,加上“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和实践实训基础薄弱等问题,许多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普遍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共性问题,不仅热衷于“攀高”、“升格”,极力向理论型、学术型、综合性的本科院校看齐,而且把鼓励学生“专升本”、提高毕业生“专升本率”作为重点来抓。
办学定位的迷失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偏离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沉溺于“升学本位”而忽略了“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忽略了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技能性,在专业设置上往往脱离行业和企业的市场需求,在课程设置上沿用本科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的课程安排,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在教学实施上,最能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环节被严重弱化。这样的培养方式和教学安排必然导致高职毕业生陷入“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足”的尴尬局面。理论知识和学术水平比不上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又比不上中专生,这直接给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应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从打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学生就业的高质量以及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使高职大专生无需经过入职培训就可直接上岗,真正办出高职特色,这是提高高职整体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只有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品牌院校才能形成,才能办出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讲,就业指导的重点应围绕择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开展。一是对学生进行求职择业训练,帮助毕业生学会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正确填写各种求职表格,制定规范的求职材料和实用的求职策略,通过模拟、面试、培训等方法,掌握与雇主见面交谈的艺术及各种准备。二是引导学生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帮助他们树立求职的自信心,使他们明白自己能干什么,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从而使其做到有的放矢,敢于在择业过程中表现自己,最终获得理想的职业。三是鼓励学生树立自主创业观念,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创业舞台。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技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加强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并提高运用能力。第二,是指导学生参加学生自治组织,努力在学生组织中锻炼自己;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不仅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并联系校外企业进行实习,增加社会阅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第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价值观和成才观教育、择业观前期教育,树立初步的职业意识。
建设完善就业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可以量化、计算和比较的就业评价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应建立在注重过程考核和目标考核相结合的基础之上,既要有助于全面把握和具体评价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又要有助于提高和改进部门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针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和当前的形式可以设立如下四个评价指标:就业服务实施指标、学生就业状况指标、就业岗位质量指标和就业满意度指标。就业服务实施指标涉及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经费和就业指导课程。学生就业状况指标涉及总就业率、不同性别就业率、不同地区就业率和不同专业就业率以及创业学生和继续深造学生的比例。就业岗位质量指标涉及工作条件(包括工作的时间和地点)、工作环境和工作报酬。就业满意度指标涉及专业的对口性、工作的稳定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职业发展前景以及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就业保障体系建设及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共同参与,形成国家、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就业保障体系。部门应该加强高职学生就业的宏观管理,为高职人才充分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可采取制定有关法律、规范就业市场管理、维护用人单位和就业者(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等措施,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宏观。社会人才市场要及时向高职院校发布人才需求现状和未来变化趋势,从而使高职院校能联系社会实际,及时地调整专业设置,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则要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要求,开展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就业提供多种服务。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新途径,整合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旨,突出技能训练。实践训练要从基本操作做起,从专业技能训练到综合能力培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注意教学内容紧紧围绕企业先进技术和工艺,根据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规格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确保实践教学内容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的重点。职业院校要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中心。要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教学,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这种实训基地中得到训练,同时,也为企业员工提供具有良好教育环境的培训场所,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与产学研结合层次。
职业院校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教材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
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着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阶段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就业问题。高职院校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培养各种类型、各种规格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只有这样,学校的办学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从而促进学校的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估研究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重点),HZG184.
[2]高校辅导员在新时期发挥育人工作的作用研究系黑龙江大学2007年高校管理科研规划项目,GKS07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