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6期(总第198期)学前教育研究StudiesinPreschooIEducationNo.6,20llSerialNo.1982—6岁在园幼儿受挫的缘由与反应冰邹敏木木100101)(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北京[摘要]本研究采用自然情境观察法,对北京市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托班各9个班的2—6岁儿童在园一日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2—6岁在园儿童普遍遭遇过挫折事件;其受挫事件主要发生在游戏活动中,并主要由他人(教师或同伴)引发;儿童在面临挫折时以哭、愤怒等消极情绪反应为主,以攻击和大喊等向外行为反应为主,反应持续时间平均为10.6分钟。幼儿园一方面应利用挫折事件发生的契机引导儿童正确认识与积极应对挫折事件,增强儿童的抗挫折能力,另一方面应努力避免让儿童在园遭遇过度挫折。为此,教师应努力建立与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儿童同伴交往的良性发展,并在儿童遭遇挫折时给予最大的宽容与充满爱心的耐心安慰和支持。[关键词]幼儿园;2-6岁儿童;受挫折缘由;受挫折反应一、问题提出挫折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11]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受挫者存在某种需要或动机;二是存在引发挫折的主客观情境;三是受挫者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121有关挫折的研究最早始于勒温(Lewin),其研究结果显示儿童遭遇挫折时,游戏成绩会倒退17.3个月的智龄,并会在游戏中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破坏性。t31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儿童挫折教育的经验性文章逐渐增多。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挫折产生的心理机制、影响因素、应对策略及儿童自身抗挫折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其中与学前儿童有关的实证研究报告主要采用问卷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儿童遭遇挫折的真实情境。本研究试图通过自然情境下的观察,探明2—6岁在园幼儿受挫的缘由及其自然反应,以为深化幼儿园挫折教育提供参考。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学前儿童受挫折情境观察表》,对北京市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托班各9个班的2—6岁儿童在园一日生活进行观察,包括儿童受挫折事件发生的时间、发生在何种活动中、引发者是谁、引发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儿童受挫折后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及反应的持续时间等。判断儿童受挫折的观察指标包括两条:一是儿童正在从事或希望从事的活动因外部或内部原因受阻;二是有情绪反应或行为反应。只有这两个指标同时具备才能判断儿童遭遇了挫折。本研究中负责观察记录的是笔者所在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他们利用一个月的实习时间完成了全部观察任务。收稿日期:2010-8—7;作者修改返回日期:2010-9一l;作者第二次修改返回日期:2010-10-26・本文系中华女子学院课题“3巧岁幼儿面I临挫折的反应方式及应对策略研究”(编号:KY200303)的后续研究成果・・通讯作者:邹敏,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E—mail:butou_200S@yahoo.coin.cn・-——41・・——万方数据在实习前,笔者就如何使用观察表如何记录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培训。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各年龄班儿童受挫折的人数通过观察,发现遭遇挫折事件的儿童共有122人,其中男孩72人,女孩50人。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大班26人,占总数的21.5%,其中男孩17人,女孩9人;中班37人,占30.6%,其中男孩21人,女孩16人;小班31人,占25.6%,其中男孩16人,女孩15人;托班28人,占23.1%,其中男孩18人,女孩10人。托班受挫折儿童平均年龄为2.51岁;小班为3.14岁;中班为4.29岁;大班为5.43岁。(二)引发挫折事件的缘由1.儿童在幼儿园不同活动中遭遇挫折的情况。通过归类整理,研究者发现被观察对象遭遇的挫折事件主要发生在游戏活动(活动区游戏、户外游戏)、生活活动(来园、离园、用餐、点心、盥洗、睡眠)和教学活动中。结果显示,儿童最容易在游戏活动中遭受挫折,占46.2%;其次是生活活动,占33.1%;教学活动中遭遇的挫折最少,占20.7%。2√L童受挫折事件引发者的分布情况。表1儿童受挫折事件引发者的分布情况他人引发引发者人数自身弓I发同伴1453教师55可将儿童受挫折事件的引发者分为两类:一是儿童自己,一是他人,包括教师和同伴。如表1所示,在儿童遭受的挫折事件中,11.5%是由儿童自己引发的,88.5%是由他人引发的,其中同伴与教师引发的比例相当,说明儿童受挫折事件以他人引发为主。3.引发儿童受挫折事件的缘由。表2引发儿童受挫折事件的缘由分布(%)缘由百分比生活习惯11.5与教师的矛盾37.7与同伴的关系35.2自身能力15.6通过归类整理,研究者发现引发儿童受挫折事件的原因主要有四类:一是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如用餐、盥洗、人厕、睡眠等;二是与教师的矛盾,如被批评、被吓唬、被惩罚、不许参加某种活动等;三是与同伴的关系问题,如被忽视、被拒绝、抢东西、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等;四是自身能力的问题。如表2所示。由与教师的矛盾引发的挫折事件最多,占37.7%;由生活习惯问题引发的挫折事件最少,只占11.5%。(三)儿童遭遇挫折后的反应lJL童受挫后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分布。对儿童受挫后的反应方式进行分类统计,研究者发现儿童受挫时会有一种或多种情绪反应与行为反应,其中情绪反应可以分为消极情绪反应和积极情绪反应两种,行为反应可以分为向外行为反应和向内行为反应两种。结果显示,受挫儿童消极情绪反应出现频次最多(147次),其表现主要是:哭(58次)、愤怒(25次)、沮丧(18次)、焦虑(17次)、恐惧(11次)、冷漠(10次)、委屈(8次);积极情绪反应出现频次为15次,其表现主要是:若无其事(7次)、快乐(4次)、转移注意力(4次);向内行为一42—万方数据出现频次为12次,其表现主要是产生退缩行为;向外行为出现频次为44次,其表现主要是:攻击(14次)、大喊(14次)、求助(11次)、威胁(5次)。这说明儿童受挫时的情绪反应以消极情绪为主,并主要表现为哭和愤怒,能够以积极情绪应对挫折的儿童仅占极少数;儿童受挫时的行为反应以向外行为为主,并主要表现为攻击和大喊。2.儿童受挫反应的持续时间。研究者将持续时间分为三段:0—5分钟、5一lO分钟、lO分钟以上,然后对122个遭遇挫折事件的儿童的反应持续时间进行分段统计,结果显示,持续时间0—5分钟的占40.2%;5—10分钟的占21.3%;10分钟以上的占38.5%,总体平均时长为10.6分钟。这说明儿童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消除受挫后的消极反应。四、讨论(一)2—6岁在园幼儿普遍遭遇过挫折事件本研究获得的122个挫折事件在各年龄班、男女儿童中均有分布,说明受挫对于2—6岁在园幼儿来说是普遍存在的经验。不过,受挫本身未必总是坏的。心理学的已有研究表明,适度的挫折能帮助儿童自我调节情绪,正确地选择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但过度的挫折易损伤儿童的自信心,甚至对其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所谓适度的挫折应是使学前儿童产生适度焦虑、通过自身努力或教师安慰、指导能较快消除挫折反应的挫折。如果儿童在遭遇挫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教师的安慰、指导也克服不了消极反应,这样的挫折对儿童来说就是过度的、负面的,需要教师给予高度警惕,并尽力避免让幼儿在幼儿园遭遇此种挫折。总的来说,教师既要善于抓住幼儿园日常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挫折教育契机,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挫折和积极应对挫折,也可以主动创设一些可以产生适度挫折的情境,如远足、竞赛、劳动、提出难题让儿童解决、延迟满足等,有意识地提高儿童抗挫折的能力,促进其良好意志与个性品质的发展。(二)儿童受挫折事件主要发生在游戏活动中,与教师的矛盾和与同伴的关系问题是引发的主要缘由儿童通常把游戏活动的时间作为自己获得“解放”与“自由”的时间。141游戏活动中,教师通常较少控制与干涉,这使儿童在与同伴游戏中容易因缺乏交往的策略而发生冲突,产生挫折事件。此外,在游戏活动中如果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不充足,也容易诱发儿童的争抢行为,产生挫折事件。同伴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它有益于促进幼儿个体的社会化;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能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5】已有研究表明幼儿的行为特点、性格特点、社交技能与策略、与成人的依恋关系、家庭教育质量、外貌与年龄等都是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因素。t6117J当这些影响因素出现问题时,儿童同伴关系即会出现危机,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就会容易遭受挫折。师幼关系是幼儿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师幼关系本应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互助的关系,但实际上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教师作为班级管理者通常会制定许多规则,教师对幼儿实施高控制和高约束,幼儿对教师采取高服从和高依赖。181这使得无论是教师发起的互动还是幼儿发起的互动,都对规则高度重视,教师注重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处理,而缺少与幼儿的情感交流。【,j儿童的自尊和需要得不到满足,不可避免地会与教师产生一些矛盾,使儿童遭遇挫折,教师由此也成为儿童在园挫折事件的重要引发者之一。相比之下,随着儿童逐渐熟悉幼儿园生活环境,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提高,良好生活卫生习惯逐渐形成,由生活习惯问题和自身能力问题引发的受挫事件必然会逐渐减少。001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可见,为减少幼儿遭受不必要的挫折事件,教师应通过关爱儿童、与儿童经常性地平等交谈、参・-———43・・一万方数据与儿童的活动、与儿童建立个人关系、积极回应儿童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时积极引导儿童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其感受集体生活的温暖,心情轻松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增强积极应对与解决冲突的能力。(三)儿童受挫时以哭、愤怒等消极情绪反应为主,以攻击和大喊等向外行为反应为主学前儿童受挫时容易出现消极情绪与行为反应,与他们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反应具有不稳定、易冲动、外露等特点紧密相关。挫折ABC理论的提出者艾里斯(AlbertEllis)认为挫折是否引发人的情绪恶化,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人对挫折的不合理认识。学前儿童通常认识能力有限,加上自主控制情绪的能力还很低,受挫后自然容易出现较多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反应。此外,也有可能与儿童的性格或个性因素、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受挫经验及处理策略、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影响等有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幼儿受挫后的反应持续时间平均为10.6分钟,说明学前儿童在遭遇挫折后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平静,需要教师给予极大的宽容与充满爱心的耐心引导,而切不可简单粗暴地呵斥或阻止幼儿的消极情绪反应与行为反应。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儿童学会合理地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不仅可以预防其不良行为特别是攻击性行为,而且可以促进其情绪的安定、愉快,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3【2】刘丽英,刘云艳.幼儿抗挫折能力研究综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6)【3】赵恒泰.勒温儿童心理学理论评介.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4】张博.幼儿园教育中不同活动背景下的互动行为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5,(2)【51161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8,269『71flO]JanDrueker.Howchildrenexpressfrustration.ScholasticEarlyChildhoodToday,1999,14:26-27【81吏1晶波.师幼互动的总体特征及其功能.幼儿教育(教师版),1998,(11)【9】叶子.师幼互动的内容分布及其特征.幼儿教育(教师版),2009,(3)【11】刘焱.学前教育原理.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4—187OntheCauseandReactionof2-6-year-oldChildrenFacingSetbacksinKindergartensZouMin(ChildrenDevelopmentAbstract:InordertostudytheandEducationSchool,ChinaWomen’SUniversity,Beijingcause100101)andreactionof2-6一ye缸-0ldchildrenfacingsetbacksinthekindergarten,thestudyobservedhundredsofkidsinBeijingkindergartens.Theresultshows:To2-6一ye盯一oldchildren,facingsetbackssetbackswerewasdifficulttobeavoided;Setbacksoccultedduringpeers);Children’Sbehavior.gamestomostly;MostofcausedbyotherpeopleteachersandmainreactionsetbackswereexpressingnegativeemotionsandshowingnegativeoutwardKeywords:thekindergarten,childrenaged2-6,causeofsetbacks,reactiontOsetbacks一44—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