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盘:H l C l2 O 16 Na 23 Al 27 S 32 6.下列生活中常用的食物储存方法中,所加物质不与氧气反应的是 ..
A. B. C. D. 用浸泡过KMnO4溶液的纸张保鲜水果 食用油中添加 TBHQ(一种酚类物质) 红酒中添加 一定量的SO2 食品包装袋中 放置还原铁粉 7.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塌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金属性;Na>Mg B.酸性:H2SO4>H2SiO3
C.稳定性{HCI> HBr D.同浓度溶谴的碱性:Na2CO3> NaHCO3
8.对于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选项 A 加热蒸干MgSO4溶液能得到MgSO4固体;加热蒸干MgCI2溶液得不到MgCI2固体 B 电解CuCI2溶液,阴极得到Cu;电解NaCI溶液,阴极得不到Na C 浓HNO3能氧化NO;稀HNO3不能氧化NO HNO3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D 钠与乙醇反应平缓;钠与水反应剧烈 羟基中氢的活性:C2H5OH< H2O
H2SO4不易挥发,HCI易挥发 得电子能力:Cu2+>Na+>H+ 实验事实 解释 1
9.我国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常用溶剂有:水;或亲水性溶剂(如乙醇,与水互溶);或亲脂性溶剂(如
乙醚,与水不互溶)。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及其团队在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过程中,记录如下:青蒿素的水煎剂无效;乙醇提取物的效用为30%~40%;乙醚提取物的效用为95%。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青蒿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B.青蒿素含有亲脂的官能团 C.在低温下提取青蒿素,效果会更好 D.乙二醇提取青蒿素的能力强于乙醚
10.在一定条件下,用石墨电极电解0.5mol/L CuSO4溶液(含H2SO4),监测到阳极附近pH随时间变化关系
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b段,通电瞬间,阳离子向阴极移动
B.电解过程中,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2H2O-4e-= 4H+ +O2↑ C.bc段,H+向阴极的移动速率大于其在阳极的生成速率
D.bc段,pH下降过程中,阴极发生的主要电极反应是Cu2++ 2e-=Cu
11.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如下:
I.向5mL 0.05mol/L FeCI3溶液中加入5mL 0.05mol/L KI溶液(反应a),平衡后分为两等份 Ⅱ.向一份加入饱和KSCN溶液,变红(反应b);加入CCl4,振荡、静置,下层显极浅的紫色 Ⅲ.向另一份加入CCl4,振荡、静置,下层显紫红色 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a为:2Fe3++ 2I-2Fe2++I2
B.Ⅱ中,反应a进行的程度大于反应b C.比较氧化性:Ⅱ中,I2>Fe3+ D.比较水溶液中c(Fe2+):Ⅱ<Ⅲ
2
12.某学生探究0.25moI/L Al2( SO4)3溶液与0.5mol/L Na2CO3溶液的反应,实验如下: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I中,白色沉淀a是Al(OH)3 B.实验2中,白色沉淀b含有CO32-
C.实验l、2中,白色沉淀成分不同的原因与混合后溶液的pH无关 D.检验白色沉淀a、b足否洗涤干净,均可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25.(17分)用于汽车刹车片的聚合物Y是一种聚酰胺纤维,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l)生成A的反应类型是____。 (2)试剂a是____。
(3)B中所含的官能团是____。
(4)W、D均为芳香化合物,分子中均只含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①F的结构简式是____。 ②“F→X”的反应中,除X外,另外一种产物是__________。 ③生成聚合物Y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5)只以CH2=CH-CH=CH2为有机原料,选用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
构简式表示有机物,用箭头表示转化关系,箭头上注明试剂和反应条件)。
,写出合成路线(用结
3
26.(14分)我国每年产生的废旧铅蓄电池约330万吨。从含铅废料(PbSO4、PbO2、PbO等)中回收铅,
实现铅的再生,意义重大。一种回收铅的工作流程如下:
(1)铅蓄电池放电时,PbO2作____极。
(2)过程I,已知:PbSO4、PbCO3的溶解度(20℃)见图l;Na2SO4、Na2CO3的溶解度见图2。
①根据图l写出过程I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②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应保持在40℃,若温度降低,PbSO4的转化速率下降。根据图2,解释可能原因: i.温度降低,反应速率降低; ii.____(请你提出一种合理解释)。 ③若生产过程中温度低于40℃,所得固体中,含有较多Na2SO4杂质,原因是____。
(3)过程Ⅱ,发生反应2PbO2+H2C2O4=2PbO+H2O2+2CO2↑。实验中检测到有大量O2放出,推测PbO2氧化了H2O2,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推测。实验方案是____。 (已知:PbO2为棕黑色固体;PbO为橙黄色固体)
(4)过程Ⅲ,将PbO粗品溶解在HCl和NaCl的混合溶液中,得到含Na2PbCl4的电解液,电解Na2PbCl4溶液,生成Pb,如图3。
①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
②电解一段时间后,PbCl2'浓度极大下降,为了恢复其浓度且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阴极区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
4
27.(13分)将CH4、CO2催化重整为可用的化学品,对缓辫能源危机、改善环境意义重大。
CH4、H2S脱硫CH4催化重整CO2过程ACO、H2
(l)以Fe(OH)3为脱硫剂,通过复分解反应吸收H2S,产物是H2O和___________。 (2)过程A主要涉及以下反应: i. CH4(g)+CO2(g) ii. CO(g)+H2O(g)
2CO(g)+2H2(g) △H=+247kJ/mol CO2(g)+H2(g) △H=-41kJ/mol
①反应i的化学平衡常数K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是____。
②分析反应iixt反应i中CO2转化率可能的影响并说明理由:____(写出一种即可)。 (3)某科研团队利用Ni、CaO、Fe3O4三种催化剂在850℃下“超干重整”CH4和CO2; 过程I.通入CO2和CH4,所得CO被吸收,H2O被分离出体系,如下面左图所示。
过程Ⅱ.H2O被分离后,向该装置中再通入He气,使催化剂再生并获得CO,如下面右图所示。
①CH4和CO2重整为CO、H2O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②结合反应方程式简述Fe3O4的催化作用:___________。
③CaO对Fe3O4是否起到催化作用至关重要,实验研究结果如下表: 编号 催化剂 是否添加CaO 还原产物 1 2 Fe3O4 Fe3O4 添加 不添加 有Fe 无Fe 运用有关化学原理解释实验结果:____。
5
28.(14分)某学生探究如下实验(A):
实验A 条件 现象 加热 i.加热后蓝色褪去 ii.冷却过程中,溶液恢复蓝色 (1)使淀粉变蓝的物质是____。
(2)分析现象i、ii认为: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促进淀粉水解,冷却后平衡逆向移动。 设计实验如下,“现象a”证实该分析不合理:
ⅲ.一段时间后,蓝色重又褪去
“现象a”是____。
(3)再次分析:加热后单质碘发生了变化,实验如下:
I:取少量碘水,加热至褪色,用淀粉溶液检验挥发出的物质,变蓝。
Ⅱ: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冷却过程中一直未变蓝;加入稀H2SO4,瞬间变蓝。 对步骤Ⅱ中稀H2SO4的作用,结合离子方程式,提出一种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 (4)探究碘水褪色后溶液的成分: 实验1:测得溶液的pH≈5
实验2:取褪色后的溶液,完成如下实验:
①产生黄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 ②Ag2O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③依据上述实验,推测滤液中含有的物质(或离子)可能是_________。
(5)结合化学反应速率解释实验A中现象i、现象iii蓝色褪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6
6A 7D 8B 9D 10C 11B 12C
25. (1)取代反应;(2)浓硫酸、浓硝酸;(3)氯原子、硝基;
(4)①;② H2O;
③
(5) 26.
(1)正;(2)①PbSO4 (s) +CO32- (aq)
PbCO3 (s) +SO42- (aq)
②Na2SO4、Na2CO3浓度降低,反应速率降低 ③温度低于40℃时,温度降低,平衡“Na2SO4(s)固体杂质
(3)取少量PbO2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H2O2溶液,产生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同时棕黑色固体变为橙黄色,证实推测正确
(4)①PbCl42-+2e-=Pb+4C1-;②继续向阴极区加PbO粗品
2Na+(aq) +SO42- (aq)”逆向移动,产生较多Na2SO4
7
27.(1) Fe2S3;
(2)①随着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常数K升高。
②ⅱ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i反应为吸热反应,平衡正向移动,CO2转化率升高。 (3)①CH4 (g)+3CO2(g) ②Fe3O4+4CO
4CO(g)+2H2O(g) △H=+329kJ/mol 3Fe+4CO2,Fe3O4+4H2
3Fe+4H2O H2还原Fe3O4放出H2O,
CO还原Fe3O4产生CO2被CaO吸收,然后在He的作用下CaCO3分解放出CO2,与Fe作用恢复到Fe3O4,达到催化效果。
③CaO+CO2=CaCO3,CaO吸收过程I中产生的CO2,使CO2浓度降低至0, 反应Fe3O4+4CO 28. (1) I2;
(2)加入碘水后,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不变蓝)。 (3)溶液中存在平衡H++I-+ HIO
I2+H2O,加入硫酸,c(I-)升高,平衡右移,生成的碘与淀粉作用变蓝。 3Fe+4CO2平衡正向移动,提高反应效率。
(4)①Ag2O+2I- +2H+=2AgI↓+H2O;②同时除去I和H+;③HIO
(5)淀粉水解速率较慢,而碘在水中受热歧化较快,因而实验A中i步骤加热后碘歧化,蓝色褪去;而在ⅲ中经过较长时间,淀粉水解完全,蓝色最终再次褪去。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