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忠信是做人的根基(2)
《论语·学而》篇首先说明了,真正有志于学问之道的,绝不是世俗人追求的名利,一定是胸怀天下苍生,这注定是高处不胜寒,在现实中缺乏知音。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保持定力不容易,得耐得住寂寞,经受住非议和误解,大多数情况下内心是孤独的,但只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果幸运,遇到了好领导,自己的学问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小试牛刀,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那是人生的一件幸事。
很多人认为,《论语》是孔子和学生的对话语录,编排非常混乱,谈学习就谈学习吧,一会儿孝,一会儿仁,一会儿忠,一会儿信,一会儿礼,完全没有章法。正因为如此,《论语》读起来非常费劲并且枯燥,很难入心入脑,比之那些把儒家高推圣境的地位而言,很多人内心是鄙视的,心想把孔子打倒一点也不冤枉。心里虽然这么想,但两千多年来,历史上那么多圣贤、大家、名师都如此推崇孔子,必有其原因。吾等庸人,无法亲自聆听先圣教诲,只能通过历史留存下来的典籍来妄想与忖度儒家精神世界。
前面谈过,孔子的家国苍生情怀,可以用仁字来概括,希望天下百姓能够像礼运大同篇所说那样,各级官员能够贤能称职,社会秩序良好,国民思想道德高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有健全的慈善制度,那些鳏寡老人、孤儿、残疾的人有人供养。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
今天的我们与两千多年前的古人,面临着同样的社会治理课题。从西周初期的五六百万人口,到西周末期的两千多万,到现在我们国家14亿人,都知道管人是最难的,因为人心是危险的,每个人都是魔鬼与天使的混合体,因此历史上生灵涂炭的人间悲剧太多了,能够过上几年太平日子真的不容易。那么如何能够保持国家稳定有序呢?
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系统论,要想使一个国家稳定和保持秩序,离不开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每个人就像是一个社会组织的细胞,只有细胞健康了,肌体才能健康。
试想如果国家的每一个人都能忠于职守,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社会是不是就安定了?忠,上中下心,也就是内心保持在中间状态不偏移,要有定力,人不能朝三暮楚心思飘忽不定,从事什么工作就要把它干到最好,这就是忠于事,我们现在也称忠于职守。
此外,人是社会的人,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需要碰撞交流。但是如果社会个体之间充斥着谎言欺骗,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信任,互相提防,你猜忌我,我猜忌你,这种情况下社会运行的苦难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老人摔倒了不敢扶,有人真有困难不敢帮,企业宣传的产品没人信,警察、医生、教师被放大诋毁,政府缺乏公信力,甚至夫妻、父子之间都是貌合神离,连是不是自己亲生儿子都怀疑,由此因缺乏信任而滋生怨恨导致暴力的事件屡屡发生。如果一个社会,除了老天爷外,没有任何人可以信任了,社会一丁点可信的基石都没有了,这个社会就很难运行,也是极度不稳定的。
由此可知,忠于职守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即忠信,非常重要,它是国家保持秩序和稳定的基石,也是个人修养的主要内容,在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为敬业、诚信。
反观现实,我们看到香港发生暴乱,也在反思香港哪里出了问题。美英等外部势力的策划、点火只是外部因素,从内因上我们现在认识到香港的教育出了问题,尤其是年轻人的思想出了问题,他们跪舔西方、侮辱祖国、甘做洋奴,令人唏嘘。但我们老祖宗非常有智慧,通过推进孝道来促进社会稳定,并且把孝作为实现国家大同目标的根本途径。《论语》中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是一种基于感恩的互动,不是单向的教条要求,所谓父慈子孝,是对双方的要求,
这本身就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恕道精神。恕,上如下心,他心如我心,心心相通的意思。社会关系中,一个人只有抛弃了自私自利和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时能够首先替对方着想,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对他人产生困扰和影响,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好处了,也容易理解了。所以孔子的学生曾子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母亲十月怀胎,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养活大,作为子女应该知恩图报,让父母不为自己担心,并努力做到让父母因自己而自豪。孝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和要求,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如此,人怎么能不孝呢?而且孝是百善之首,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孝重在内心,不在于给父母钱物的多少。如果每个人都孝顺父母,你还会纵情恣意、任性妄为,甚至冒杀头危险做一些不法的事让父母担心吗?所以说孔子的学生有子讲,“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弟,也就是孝悌,孝指的是孝顺父母,悌是敬爱兄长,是最基本的人伦要求。
中国自古都有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说法,为什么大力推行孝道精神呢?一是通过孝道培养淳朴善良的民风,这样社会的最小组织“家庭”就能和谐稳固,家庭子女轻易不会违法暴乱,有利于国家稳定;二是由家庭的孝道扩而充之,则大孝于天下,人民向国家交税以供养整个国家机器,那么各级公务人员自然要对天下人负责任。
孝、忠、信既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立身做人学问的重点,所以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由此也可以知道,学而时习之的“学”,与文化知识的“文”,并不相同。人可以没有文化知识,但一定要学会立身做人。孔子学生子夏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也就是说一个人尽管没有文化知识(虽曰未学),但只要做到了孝、忠、信,那他一定是有学问的(吾必谓之学矣)。
一个人要做到孝忠信不容易,修身是一生的命题。比如要让别人相信你,你首先要真诚,要以诚待人,只有说话办事真诚、永不虚伪,自己才有信誉,他人也才能真正相信你。生活中,那些花言巧语,善于作秀,演技出众,面对领导满脸谄媚的人,多半是靠不住的,因此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没有缺点,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因此要围绕修身的要点忠和信,反躬自省,而且要经常学习圣人教诲,不断打磨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此外,人还应该向道德高尚的人看齐,遇到贤人应肃然起敬,态度恭谨,这就是“贤贤易色”,色是脸色的意思,与”巧言令色“的色一个意思,可不是夫妻生活。除了道德高尚的人之外,其实任何人都有优点,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发现自己错了要勇于改正,这就是“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立身做人的学问,其重点是“忠信”,这是人一生孜孜以求、永无止境的课题,一定要有坚定信念。信,在做到他信的同时,也要自信。一个人要始终对自己有信心,不断自我激励,相信通过自己努力一定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只有这样,一个人的潜力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出来。人只有自信了,自己看重自己了,才可能有凛然不可轻侮的威严,别人也才能真正尊重你,因此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在立身做人的学问方面,一个人还要具备长远眼光,不能掩耳盗铃、不计后果,也不能急功近利、贻害子孙,也就是做事一定要考虑到后果。比如,你想要平平安安,就不要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如果想过上幸福生活,就要努力工作,勤俭持家。如果每个人做事都能考虑到后果,这样民风就淳朴了,或者说如果不想有坏的结果,就要从源头做好。凡事皆有因果,多少贪官锒铛入狱,悔不当初,就是因为当初种下了贪念的恶因。因此,欲
慎其终者,必追其远,然后就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一个人在追求学问的路上,要内外兼修,从内来讲,要有家国天下苍生的仁人情怀,可以说这是人生理想,此外还要忠于职守,注重诚信,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从外在来讲,人生活在社会上,就要遵守大家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准则,这就是礼。礼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是对人的外在行为的规范,绝不仅仅是礼节礼貌。人们常说在哪山唱哪歌,干啥吆喝啥,入乡随俗,礼的精神核心是要适宜和恰到好处,这就是“礼之用,和为贵”。在守礼方面,不能犯教条主义,事无大小都刻板遵守,那样肯定就不好推行了,“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行为准则,心里只想要做好,也不行,那就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中国的人生哲学很好玩,比如说“义”,什么是义呢?义者,宜也,适宜的、应该做的,就是义。我们经常讲的“见义勇为”,就是遇到应该做的,就要勇敢的站出来去做。那什么是应该做的,中国人有一个标准,就是道德,这很难用具体语言写出来,他存在于人们的良心中。因为情景变了,对象变了,义的要求也就变了。
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言必信,行必果”,现在都当正面词语用,但这样做孔子认为是不妥的,只有小人才这样做,“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因为不考虑情况,不计后果,轻易许诺的话,显然是不经过大脑慎重思考的表现,事实上也很难兑现;如果不论对错,即使是犯法的事、做恶的事,说过的每句话都要坚持兑现,为信而信,不问做事初衷,不问效果,言必称信,那是不是小人行径呢?因此,只有量力而行,恰到好处、适宜的承诺,说出来才可能兑现,这就是言可复,这就是言而有信,所以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由此知,生活中那些经常说大话的人,轻易许诺的人,一定是不诚信的人,轻诺必寡信嘛,因为他们说出的话很难兑现,这种人就不能深交。
我们在人与人交往中,内心保持恭敬是对的,但恭敬只是内心的一种状态,要让他人感受到你的恭,必然通过一定的外在行为。在部队,每天第一次见到首长时,要行举手礼。如果你为了表示内心诚敬,突然爬在地上给首长磕头,就会不合事宜,让人耻笑;如果每次都行举手礼,也会让人感到烦。所以说,我们每到一个地方,不懂了就要问,入乡随俗,别人怎么做你也怎么做,就不容易出问题,“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这是对上文“礼之用,和为贵”的进一步阐释。
本篇是谈立身做人学问之道的,一个有志于学问的人,应该注重于精神的追求,对物质生活不要过于执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达到一种什么状态呢?家贫但不穷气,要“贫而无谄”,此外要胸怀理想,有骨气,精神层面很富足,凛然而有威严,虽然暂时贫穷但绝不会有丢人的想法,不会穷装,那种割肾买苹果手机的行为绝不会发生,大丈夫能本色嘛,有了这个修养才能够做到“素贫贱行乎贫贱”,直至达到“贫而乐”境界。如果家庭富足,也不会自感优越,能做到“富而无骄”,此外心怀天下苍生之大仁,能够乐善好施,以平等心对待周围的一切,达到“富而好礼”境界。
由于忠信是人生的根本,因此要做到“言可复”之信,就要少说大话空话,少放空炮,而后把精力放在做好本职工作上,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要“敏于事而慎于言”,也就是忠于事和言而有信,最后要按照书本上圣贤的教诲,认真修正自己,即“就有道而正焉,这一段是对“吾日三省乎吾身”的进一步阐述。只有这些都做好了,才能说一个人有志于学问之道。追求学问是无止境的,我们每个人就像一块没有雕琢的璞玉,在人生之路上,要成长为一块美玉,就要下功夫,每天无时不刻地对这块璞玉进行切磋琢磨。
追求学问是为成全自己,不是显摆给别人看的,不要怕别人不了解你、小看你,但对待其他人,受自己学问、见识、修养等限制,往往求全责备,有色眼镜看人,产生憎恶、怨恨、讨厌和误解,在处事时就会因人而出现偏差,这就偏离了中道,容易犯错误。因此,
一个追求学问的人,应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里的“不患人之不己知”与本篇开头的“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首尾呼应。
有人说《论语》是语录的堆积,这句话没有错,但也不是胡乱编辑的,通过孔门的精辟语录来阐述大道理,每一篇中心思想明确,逻辑严谨,而且像现代论文写作一样,《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有出处,都标明了是谁讲的,你看多么严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