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7卷第3期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Vo1.27 No.3 2013年9月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Sept.2013 文章编号:1009-4490(2013)03-0095-05 山西省地级市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及其对策研究 王茜,王国梁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摘要:运用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采用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山西省11个地 级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分析和测评,结果表明山西省现有的十一个地级市可分为三个层次,省会太原 为第一层次,大同、阳泉、朔州和晋城为第二层次,长治、运城、晋中、临汾、忻州和吕梁为第三层次.并在 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山西省城市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综合评价;聚类分析;区域差异;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化发展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迄今 为止,学术界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顶部等发达地区,对山西省这个全国能源基地的研究却很 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同一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发展纵向研究上,对区域内相同等级的不同城市之间城市化 水平差异的横向对比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在构建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 法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作出评价,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本质原因,并根据分析 结果提出符合山西省情、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1 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在研究城市化问题时,往往采用复合指标法,学术界对此已经作了有益的尝试,指标选择各具千 秋,但大致是从经济、人口、社会、生态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本着指标选择的典型性、可获取性和可操作性 原则,借鉴李爱军…、魏敏 J、都沁军 J、孟素洁 等人关于城市化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山西省 具体省情,本文从4个方面构建城市化指标体系,包括人口、产业结构、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并运用层次 分析法将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表1). 1.2数据的来源 本文中所用数据均来自((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2011年山西城市统计年鉴》,或由以上数据 结合公式计算整理得出. 1.3指标的权重 每个指标因素在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要对每项指标因素赋予权重.一 般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主客观集成赋权法,本文采用主观赋权法来确定指标的权 重,同时根据专家小组的经验并结合山西省情对准则层产业结构和城市环境权重略作调整,得出每项指标 对整个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的贡献率及权重 J,本体系各项指标的权重值详见图1. 收稿日期:2013-03—11 作者简介:王茜(1987一),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人文地理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 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王国梁(1955一),男,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 区域发展、世界政治军事地理方面的研究. ・96・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正 目标层(A)准则层(B) 权重 0.285 665 人口B 。.44 2 2一』【 艾0.115 774 城市化水平 地区人口自然 . 比长重q率c 0.046 791 ~0.125 555 一 第二、三产业值占GDP比重C 0.078 837 产业结构B2 0.283 065一 人均GDP C O.O5l 61O 地方财政支出C, 0.027 061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C 0.O91 547 人均文物文化事业费C。 0.043 990 居民生活B3 0.163 665一 每万人医院床位数C 。 0.0l7 5l8 人均邮电业务量C 0.010 609 0.051 826 rll城-l 市、l●环●●境 。,ll●f 、●. o●●sL∞ s一一塞NN篓NN萋g霉 ̄蓑圣 g耋c, 程c。 0.032 646 0.020 565 图1 山西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Fig.1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level in Shanxi province 2 山西省各地级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 2.1数据标准化 由于指标数据单位和量纲的不同带来的数据间的不可比性,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极 差标准化法进行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P =(Q f—rainQ,)/(maxQ,一rainQ 7)(i=1,2,…,m; =1,2,…,/Z) 其中,P ,为标准化后某指标值,m为地级市个数,n为指标个数,Q 为第i个地级市的第 个指标值,min Q 为第 个指标的最小值,max Q 为第 个指标的最大值.评价指标体系原始数据的标准化结果见表1. 表l 城市化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结果 Tab.】The standard result of urban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data 2.2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第3期 王茜王国梁:山西省地级市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及其对策研究 ・97・ 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各指标的标准值加权求和计算准则层各指标指数和城市化指标综合 评价指数 j.具体计算公式为 n 4 =∑( ) M=∑(M ) 其中, 为准则层指数,P 为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 为指标层权重, 为综合评价指数, 为准则层的 权重.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和各准则层评价指数,排序后得出 表2. 表2 山西省地级市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标 Tab.2 Urbanization comprehensive index of Shanxi province prefecture 2.3 山西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聚类分析 使用平均联接(组间)的树权图 重新调整距离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山西省各地市城市化水平的发展 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空间差异的原因,本文对城市 晋中8 临汾9 化水平指标体系中准则层指标得分和城市化综合指 运城7 数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在SPSS 19.0中得到山西省 吕槊11 长治6 城市化水平聚类分析谱系图(图2). 忻州l0 从图2聚类分析结果可见,山西省11个地级市 朔州4 晋城5 城市化水平可分为3个层次: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是 大矧2 太原;城市化水平中等的是大同、阳泉、朔卅I和晋城; 阳采3 太原l 城市化水平较低的是长治、运城、晋中、l晦汾、忻州和 吕梁. 图2山西省地级市城市化水平聚类分析图 Fig.2 Cluster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level 3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in Shanxi province prefecture 从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山西省区域城市化水平有四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省内各区城市化水平差异明 显.在地理空间上,山西省的城市化水平中部高,四周低,且没有明显的递变规律.二是地级市间城市化发 展的绝对差异很大,这一点从太原市与吕梁市的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三是省会城市太原对周围地区的辐 射带动作用不强.太原市地处山西中部晋中盆地的北缘,东、西、北三面环山,被群山阻隔,地理单元相对独 立,城市的集聚与辐射效应没有起到突出明显的带动作用.四是煤炭资源对山西省各地级市城市化水平高 低的影响很大,例如拥有平朔煤田的朔州、拥有沁水煤田的晋城、拥有大同煤田的大同、拥有阳泉煤业的阳 泉这些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在山西省中都处于较高水平,就连排序第一位的省会太原也拥有西山煤田,产 业经济强有力地带动了城市化发展. 3.1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太原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省会太原作为山西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是带动山西省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 龙头城市.随着建国60多年的发展,太原已成为以冶金、机械、化工和煤炭为支柱,以输出能源、原材料和 矿山机械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同时轻纺、电子、食品、医药、电力和建材工业也 具相当规模,是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城市 ;第二、第三产业较发达,2010年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为98.3%;城市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3.2城市化水平中等地区:大同、阳泉、朔州和晋城 这四个城市在山西省属于城市化中等水平地区,这与它们都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都是我国能源重化 工基地有着非常大的相关性.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电力生产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化带动城市 化,使其城市化进程也位居全省前列.阳泉地区非农人口比重为60%,人口城市化水平排名第二,大同地 区非农人口比重54.9%,排名第三;晋城、朔州人口城市化水平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五.这四个地级市城市 均为人口规模较大,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除大同历史悠久外,其余三市都是国家为更好地发挥其资源优 势而设的,虽建设历史较短,但其行政区划上有一定的优越性.阳泉市辖三个市辖区和两个县,非农人口在 总人口中占较大比重,同时地级市可以充分发挥对周边辖区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人口城市化水平较 高.朔州市和晋城市人口城市化虽不及大同市和阳泉市高,但其注重城市服务和环境建设,居民生活城市 化和地域环境城市化指标都较高. 3.3城市化水平较低地区:长治、运城、晋中、临汾、忻州和吕梁 城市化各项指标明显都低于第一、第二层次,相比较其他四个城市,忻州和吕梁又处于城市化进程发 展的更落后区域.这六个城市的非农业人口比重分别是长治41.8%、运城37.6%、晋中44.1%、临汾 40.8%、忻州37.9%、吕梁37.9%,很显然其农业人口规模比非农业人口规模还大,城市化率低.这六市的 城市发展虽具一定优势,但由于其地理位置、交通通达性或者资源不如太原、大同、阳泉、朔州和晋城,限制 性因素较多. 4促进山西省城市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 城市化落后城市,因地制宜寻求奋力跨越的新对策 山西省城市化发展水平最落后的吕梁市地处山西西部山地、高原、丘陵和沟壑区,区位条件非常封闭, 交通通达性差,人力资源流失现象严重,其拥有的少量资源优势无法转变成经济优势.要摆脱这种现状,首 先要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打破地形的限制因素,加强与周围县市的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从经济投资额 看,能源、交通产业及基础产业的投资占总投资的60%以上,且主要都是初级产品,显然新型产品的投资 相对不足.今后要重视产品的升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并加大对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 等新型产业的投资. 忻州市虽南邻省会太原,但并没有很好地受到辐射带动作用.相反,忻州市城市化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忻州市作为山西省重要的食品加工、轻工基地和新兴的煤、电、铝综合性工业基地,在今后的建设中,一方 面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另一方面,促进产业优化升 级,加强传统优势工业的同时,注重煤、电、铝、化、冶和医药等新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步伐,建立宗教古建文化、黄河文化和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带动区域经济与城镇的发展. 4.2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摆脱城市化对资源的高度依赖 山西省是全国的煤炭大省,煤炭产业对山西城市化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远的.山西的各级财政收入一 半以上来自煤炭行业,煤炭业在给城市带来温暖和财富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诸多污染、产业单一、淡漠文 化、缺乏后劲等不利因素 . 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探索新的第二产业发展项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使 山西的经济和城市化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由过去的资源导向型转变为市场导向 型,对于太原、大同、长治、阳泉、临汾、晋城等大中城市,总体把握上以发展高新技术为主导,优先发展生物 工程、信息技术、精细化工、电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和旅游、金融、咨询、商贸等第三产业,变工业型城市 为贸易型、服务型城市,使山西省的大中型城市逐步向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第3期 王茜王国梁:山西省地级市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及其对策研究 ・99・ 4.3创建合理的城市体系 城市体系建设包括城市空间体系建设、城市等级体系建设和城市职能体系建设. 在城市等级体系方面,可采取“创优、强身、扶尾”的发展战略.“创优”是不断加强太原市城市发展的 优势地位,从而强化山西省城市体系这个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的作用.“强身”是通过发展一批中等城市, 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提高整个城市体系的水平.“扶尾”是要为城市体系打好坚实的基础,就要帮扶一 大批处于城市体系之尾的小城镇,缩短整个城市体系中区域间差距. 在城市空间体系方面,贯彻落实山西省十二五计划“一核一圈三群”的城市化发展方针,以太原都市 区为中心,努力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建设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市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 晋南城市群,以及以晋城、长治为核心的晋东南城市群,实现全省城乡统筹发展 J. 4.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山西各城市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备,城市规模和实力仍停留在低城市化水平上,城市功能没有增强, 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现代化水平较低,这些都制约着山西的城市化发展.应着力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和生态 环境建设,着重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道路交通、城市绿地建设以及城镇居民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方 面构建城市化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爱军.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测度方法探讨[J].经济地理,2004,(1):43~46. [2]魏敏,李国平.基于TAL系统的城市化综合水平测度模型的研究[J].系统工程,2004,(7):50~55 [3]都沁军,于开宁.城市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1,(3):21. [4]孟素洁,黄序.北京市农村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J].城市问题,2004,(4):4O~44. [5]朱茵,孟志勇,阚叔愚.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23(5):119~122 [6]赵焕臣.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的新决策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77—81. [7]宋东风.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1,(7):58~61. [8]安洪.山西人口现代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理论探索,2007,(02):95~97. [9]山西省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意见[z].晋政发[2011]11号,2011.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Countermeasures Prefecture-level Cities of Shanxi Province WANG Qian,WANG Guo—liang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041004,Shanxi,China) Abstract:Using the basic theory of urban geography and economy,hierarchical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 sis,We analysize and evaluate the urbanization of 1 1 perfectural cities in Shanxi.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1 1 prefectural ci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3 levels.The first is the capital city Taiyuan,the second includes Datong, Yangquan,Shuozhou and Jincheng,and the third involves Changzhi,Yuncheng,Jinzhong,Linfen,Xinzhou and Lvliang.And some countermeasuers and advice for the balanced urban development have been put forward on that basis. Key words:urbanization;comprehensive evaluation;cluster analysis;regional difference;Shanxi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