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下旬,我到广州参加了“生本教育”学习,时间是一个星期。期间,我一边听课,一边我看荆志强老师的《做幸福的老师》。回来后,我再次对自己的教书生涯进行了反思。我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也算作是一篇教学总结。
我今年29岁,从教至今已11个年头。偶尔回头看看自己的教育路,忍不住感慨良多。这11年里,也冲动过,激情过,颓废过,埋怨过,后悔过。这种感觉感受一句话两句话根本说不清。现在,我已经是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现在再看看我的学生,我觉得他们不单单是“学生”,他们的第一个身份应该是“孩子”,是一个生命。我应该用看待“孩子”的角度来看待我的学生们。
“生本教育”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个看法,那就是:每个学生都是很独特的,他们自身都拥有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们要做的是用恰当的方法去发掘这个世界,让他们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真的达到一个育人的目的,而不仅是让他们成为我们学习、达标的一个机器。然而在学校里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是主要的,不论如何都不能淡化学校的这项职能,那如何做到既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又能让学生打好文化基础呢?我想“生本教育”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那就是“以学为本。”那如何将教转化为学呢?我想要从以下这三个方面来做: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想这点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只有当你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时,你才能去“体会”学生,体会他们的认知、他们的情感,为他们的所犯的错误感到“好玩”,当你平心静气的把自己同孩子们放在一个位子上的时候,你就可以了解他们,会发现他们的每个“错误”会是他们成长的标志,他们越来越有思想了,并且从他们的这
些“错误”中我们会不时的发现一些闪光的亮点,不信你试试,想想你手下的某个弟子曾经犯的错误,是不是也会是你可能犯的,有的错误现在你一想起来还会有会心的微笑?既然如此,当你在发现他们犯错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多去平等的考虑一下,少一点或是再轻一点的去指责他们,不要再说狠话了,其实他们都是懂理得孩子。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本能。
“本能教育”,“素质教育”、把课堂让给学生,我们都知道,也都很相信,可就是不敢,他们自己学能行吗?能懂吗?因此,还是自己的一遍遍的重复……这时我想起了以前听学校教研处主任说过的一个故事:小牛喘气。喘气明明是小牛的一个本能,根本不需要青蛙老师去教的,可是青蛙老师却在一个劲儿的说教,这种说教带来的结果怎样呢?把小牛说晕了,可是当小牛撒开腿乱跑的时候,它自然就会喘气了……听来是这样的可笑,可我们不也在犯这种教“小牛喘气”的错误吗?相信学生的好奇心,世界上最有学习能力,最有学习好奇心的应该就是学生了,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个美丽世界的精彩,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肯定他们发现了自己美丽的世界,即使这个世界已经被我们熟知,但是这对他们就是成长。把学习还给学生,不要让孩子们继续做知识的“容器”。打个简单的比方,教学生就像蒸包子,虽然时间、外形是一样的,但我们一定要让他们的馅儿是不同口味的,这样他们才会体会到自己的与众不同,才会有以后的创造者!
三、记住“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命,是一个孩子”
“生本教育”团队的老师说:“学是教学的本体。教原本就是用来帮助学的”,作为教者,我们和儿童的审美情趣、价值标准往往是不一样的。无论在德育还是智育的范围内,我们都不容易理解儿童,而且,我们可能在很多方面还要向儿童学习。”作为老师你一定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你也不能对他们有同样的要求,这样不但不现实,也会让自己
陷入痛苦之中,我们不妨降低自己的期望值,相信他们每个人的独特品质。
俗话说教学相长,但我想只有在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力的学的基础上,我们教者才能有所提高,这种提高不仅是在专业技能上,还在于我们对待人生新的感悟,让我们行动起来,充分的去发动、尊重学生,我想这样的我们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