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14 再见了,亲人 课时 7-3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 目标 2、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理解战士与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 学 流 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激发学生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调动学生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处理信息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的能力。 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 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 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三、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 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 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 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为了共同的敌人,为了 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 际主义精神。) 1、 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互动交流1、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中,让学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生有更深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刻的体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会。 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 个词来形容?(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层层递进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中,体会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国际主义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精神的含1、齐声朗读课文。 义。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以不同的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表达方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式,让学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生深切的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六、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练笔训练。 板 书 设 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补衣几 夜不眠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孙孙 伟大友谊,鲜血凝成 教学 亮点 不足 之处 改进 措施 教 学 反 思
教学内容 15 金色的鱼钩 课时 7-4 1.学习课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一位老炊事班长为了照教学 目标 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动人事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 学 流 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记叙红军长征故事的文章,二万五千大家还记得吗?文章中的老班长,也是千千万万革里长征是命先烈中的一个,让我们记住这些前辈的英雄事我国迹,学习他们崇高的品质,成为合格的事业的史中的一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次辉煌的壮举。长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鱼钩?为什么一个长满红锈征途中的的普通的鱼钩在作者心中却是那样珍贵。 3、简介时代背景: 故事非常多,今天这是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我们要学个感人的故事。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使遭受习的这篇巨大的损失,红军被迫实行转移,进行了长征。1课文也记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叙了一个十一个省,越过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感人至深至的草地,历尽艰辛,击溃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连的故事,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胜利到达陕勾起学生北根据地。本文记叙的就是红军过草地时一个的回忆。 真实的故事。 二、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1、自读: ⑴默读课文: ①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 容。 ⑵再读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从中你感受到 了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⑶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 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 2、全班交流。 三、简要复述课文 1、感情朗读课文。 长文如何短教,前2、假如你是“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提让学生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⑴复述应该注意的问题: 快速的知道文章的①条理要清楚,讲清鱼钩的来历以及围绕鱼钩所发主要内容生的故事。 也特别重②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说出来,体现出人物的思要。 想感情。 ③注意用口语讲述。 ⑵可以怎样开头? 3、小组内练习复述。 4、组内推荐的同学在全班复述,大家进行评价。 5、观看情景剧,看看专业演员是如何讲故事的,学习别人的长处。 四、布置作业 给家人或朋友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板 书 设 计
教学内容 16 桥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课时 7-5 教学 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脉络。 教学难点 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教学准备 教 学 流 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一、 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复习旧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知,激发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 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冒着生命危险, 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 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 不可挡。 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 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 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 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 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 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体会在危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急关头,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年迈的村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支书没有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因为惊慌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而失去理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智。 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同志排后,体现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 板 书 设 计 教学内容 16 桥 课时 8-1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教学 目标 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的光辉形象。 教学重点 从描写老汉的语句中感悟老汉的崇高精神,并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 学 流 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 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在小体会老汉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先村民到来到木桥(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前,却没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有夺路而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逃生,真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是一个为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村着想,“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为民着想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的好,怪不(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得他受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吗?排到后“拥戴”,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老汉在村 民中的威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信“像一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座山”。 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 舍己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 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 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 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 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 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 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 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 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 断。 四、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激发学生的地方?五、作业 1、 课本剧。 的想象,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2、排演让他们换位思考,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 板 书 设 计
教学内容 17 梦想的力量 课时 8-2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教学 目标 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 学 流 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一、“梦想”的质疑 1、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 2、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二、“梦想”是什么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尝试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初步感知文章的内(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容。 想?” 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 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三、“梦想”怎样实现的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 的?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意见, 进一步深入理解。 (1)瑞恩为攒够这七十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 务活。 ①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 体会瑞恩“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为了实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 梦想,积②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瑞恩还是一个孩子,是什么极付诸于使他放弃玩耍的机会,做那么多的家务活。当时瑞行。 恩心里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瑞恩的同情心感动了很多人,得到了同学、 老师和其他很多人的支持。 ①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②当人们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中听到瑞恩的故 事后,他们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3、再次默读课文,深入地思考:是什么使瑞恩的 梦想成真? 实现梦想不仅仅是钱,更是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四、“梦想”的力量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 量? 2、课堂交流。 (1)打好了瑞恩的第一口井。 ①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 感情的升华,更加深入的思②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考。 像些什么? ③瑞恩和他的父母为什么而激动?为什么而幸福 地流泪?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 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2)“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已经为非洲打了30 口井。 3、讨论:你还认为“梦想的力量”大在哪里? 梦想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心,能够为非洲人 民带来生存的希望,能够为非洲建设作出贡献。 五、作业 1、摘录瑞恩说的话。 2、如果你就是妈妈的朋友,你会在文章中写些什 么呢?请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话。 参考题目:《执着的瑞恩》、《瑞恩的梦想》、《瑞恩 的井》……也可以自己命题。 板 书 设 计 教学 亮点 不足 之处 改进 措施 激发学生练笔的欲望,着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 学 反 思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四 感动 课时 8-3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教学 目标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完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动或难忘的事。 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教 学 流 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1.播放电视广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 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她日复 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拉近与学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生的距2.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离,激发学生学习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兴趣。 许多。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 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 梨…… 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 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 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穷。小组说说感动的故 事。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小组合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作,主动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学习探5.配乐引出《丹顶鹤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究。 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 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 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 (音乐响起) 6.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7.出示刘翔的图片。这是谁?你喜欢他吗?说说 他的故事。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国歌声。同学们,当我们 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腊雅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 刻,你感动吗?为什么? 感动就是8.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我们一种滋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味,一种特殊的滋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味。 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话。 一位同学说完后,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 “答记者问”。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 动的原因。 2.组织小组进行“感动2005”比赛活动(根据上课 时间自由调整),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结合生活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实际,谈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板 书 设 计 教学 亮点 不足 之处 改进 措施 谈感动的事例。 教 学 反 思
教学内容 回顾·拓展四 课时 8-4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令人感教学 目标 动的人和事,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 2.引导学生朗读、积累关于永不放弃的相关成语。 3.交流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收获,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教学重点 结合本单元内容,交流学习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教 学 流 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二次 备课 一、交流平台 1.在学习小组里,从课文学习、语言积累、 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几个方面,结合 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 形式A:小组内,从上述几方面按顺序逐一交 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畅所欲 形式B:每个小组,按上述几方面进行分配交言,切实流,小组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提高学生 2.就本组课文学习,交流表达思想感情的不诸方面的同方法。 能力。 (1)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了哪些文章、书籍?你知道有哪些表达思想感情的交流,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是让更多 (2)谁愿把你感受最深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学生学会享? 学习的前 (3)你是如何获得这样的收获的?把你的方提。 法讲给大家听,让别人也学到好方法,行吗?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注意: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 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 谈谈各自对这些成语的理解。 2.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个成语,运畅所欲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言,共同 3.请学生在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谈感受启欢的成语。 三、展示台 发,激发学生从多 1.组织学生读课外阅读中令人感动的文章,方面、多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自己的收获与体角度来会。 谈。 2.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 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多分析归纳习作中的表达方法。 四、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成语的寓意何处? 2.交流: (1)故事讲了什么,“程门立雪”的寓意是什么?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成语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故事大王推荐给全班同学。 4.全班交流收集到的成语故事。 5.总结: 俗话说,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徜徉在成语故事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着耐人寻味的寓意,让我们受益匪浅。 板 书 设 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