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下表反映了苏俄(联)农业发展情况,对表内信息解释不准确的表述是( )。
年份 项目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粮食作物 产量(亿普特) 1913 1921 1923 1925 9 446 6 620 7 860 8 730 39.79 22.13 34.55 44.24 A.连年战争给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B.新经济政策使农民与市场发生了联系 C.新经济政策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D.新经济政策兼顾了国家和个人的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苏俄(联)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措施主要是粮食税,并未改革土地制度,C项错误;1913年到1921年间,俄国经历了四年的世界大战、三年的国内战争,从1913年和1921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作物产量看出A项正确;推行粮食税后,农民可以自由支配剩余产品,B项正确,由此也可知D项正确。 答案 C
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
解析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实施的,可见二者实施的条件不同。 答案 A
3. 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 ) A.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政府 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 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解析 注意关键词“1921年春”“饥荒”。 答案 D
4. 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 A.战时共产主义超经济剥夺,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B.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的不满
解析 由题干中“救命”“农民的骷髅化”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对农民超
经济剥夺;B项与材料不符;农业集体化是在1927年后,斯大林模式是在20世纪30年代,都与题干时间不符。 答案 A
5.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解析 根据时间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B项是新经济政策内容,C项是斯大林时期,D项是罗斯福新政。 答案 B
6.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解析 根据苏俄(联)自十月革命以来的历史阶段特点可知:十月革命后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应是“凯歌年代”;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应是“退却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即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应是“剥夺年代”;卫国战争时期应是“战争年代”;二战后的经济改革时期应是“战后年代”。故选D项。 答案 D
7.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下列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的水平 C.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解析 根据1913~1926年的工业生产状况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B、C、D三项均是对表格的准确解读,A项结论错误。 答案 A
8.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D.实施经济“加速战略”
解析 材料是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评价,有关他“蛮干”的表现是指农业改革中开展种植玉米运动。A项是1918年(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是指1927年(斯大林时期)联共(布)十五大的方针,实行农业集体化,1932年苏联实现了全盘集体化;D项是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提出的经济上的措施。 答案 B
9.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相比较,其突出的不同点是( ) A.先从经济领域开始改革 B.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彻底地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
D.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 答案 C
10. 与斯大林体制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①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②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④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A
11.比较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的成功,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 )。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解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制定了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赫鲁晓夫时的改革没有从苏联的实际出发,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过分追求稳定,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面临问题困难重重,因此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说法都不全面。 答案 A
12.截至2012年苏联国旗降下已经21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解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也首先从农村经济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从经济领域进行改革,经济改革受挫后,才转向政治改革。 答案 A
13.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东欧剧变的影响 答案 B
14.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
时间(年) 社会总产值 续表
国民收入 劳动生产率 4.3 3.3 3.2 3.1 1.0 -4 -3 1976~1980 4.2 1981~1985 3.3[ 1986~1990 1.8 1990 -2§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社会混乱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解析 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负增长说明当时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可排除;赫鲁晓夫改革与“1990年”的时间限制不符,可排除B项;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C项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会失败。
——《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二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多,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完成:
(1)概括提炼材料一中斯大林有关苏联工业化的观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的评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1)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发展重工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国家。
(2)正确。因为苏联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采用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缺少群众监督;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牺牲农民的利益,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16.观察以下图、表:
材料一 1928~1932年集体化农民占农户总数比例变化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材料三 苏联宣传画: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不顾一切地向共产主义前进!
请回答:
根据以上图、表谈谈你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
解析 仔细分析三则材料,抓住每则材料的核心语句,“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向共产主义前进”等,即可看出斯大林模式既有其积极性,也有其局限性。
答案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弊端也很明显,强调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片面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对农村个体农业实施“全盘集体化”。这种经济体制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