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对于初一新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何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这是我们长期以来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对爱好兴趣等方面的研究,逐步摸索了各类学生的特点及心理要求。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形象记忆力强,比较适于直观地观察事物,而在理解抽象的历史知识时往往会有一定难度。比如在上历史课时,学生喜欢听有趣的故事,对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往往由于趣味性不强很难集中注意力,常常出现上课思想走神现象。根据这一特点,授课时应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人手,实施教材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以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为一个十年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在这一参与过程中,我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心目中的“楷模”。因此,教师文明的言行、广博的知识、以及对自己学科的热爱和执著的追求,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认识到21世纪的历史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的教学。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采取多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参加函授学习,提高学历;积极制作课件等。 第二: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来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十分注意这一点,我从日常生活开始,尊重每个学生。而当某些学生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时,我都及时予以表扬,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一种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毫无压力地学习历史,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是学习上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由于历史教材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在教学中,我发现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上初二历史《鸦片战争》时,课一开始我就用课件放一段电影《林则徐》的片段,学生的兴趣一下就上来了。我便趁势将学生引入正题。而学生的思维阀门一旦打开,他们的学习劲头、思维的敏捷度便会提高好几倍。因而这节课从头至尾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制定 科学的学科评价体系
科学的学科评价体系,对课程改革工作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极为单一,教师出题学生考,最后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的好坏,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对学生的评价的过程中,我探索出了一些新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如(1)上课时,能积极思考问题并发言的学生,我给他们加分,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和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学生,也实行加分。(2)作业情况,布置作业时,作业的形式应多样化。例如,在“甲骨文与青铜器”的教学中,让学生做甲骨文仿制品。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作业,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4)在活动课上,提供素材、回答问题和当主持人的学生,都给他们加分 .这样就避免了期末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