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国存在主义主帅萨特的独幕悲剧《禁闭》以三个死后不改生前本性,在地狱中像旋转木马似的互相追逐、勾心斗角、饱受精神折磨这样一个荒诞性的题材为线索,引出了“他人即地狱”的重要论断。这个论断解释了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本文将深入探讨“他人即地狱”的内涵。
关键词:地狱 自由 限制 行动
让·保罗·萨特是当代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存在主义美学里程碑式的人物。对于这样一位世界性的大师人物,不仅是给我们带来了思想清风的“外在”者,而且还呈现给我们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独树一帜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数十年多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中,他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政治评论和文学作品的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并以深邃的哲理、闪光的精神火花、逼人的思想力量赢得了千千万万读者。
《禁闭》是萨特最著名的一部哲理剧,写的主要是三个在生前犯罪的人在死后进入地狱的状况。萨特在这一剧作中探讨了曾在《存在与虚无》中重点探讨过的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剧中那句著名的台词“他人就是地狱”i,是存在主义的一个哲学观点:现实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之间是隔膜的,彼此不能沟通。萨特在1965年录制唱片前言中清楚地解释了自己的意图:如果自己犯罪作恶,毒化了与他人的关系,那么他人就是自己的地狱,如果依赖他人对自己的
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自己的地狱,如果不能公正待己,那么自己也是自己的地狱。他进一步解释:“我的用意是要通过这出荒诞的戏表明:我们争取自由是多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不管我们所生活的地狱是如何地禁锢着我们,我想我们有权利砸碎它。”ii《禁闭》独辟蹊径的以反角的表演,表现了人生、社会的某种境遇,传达出一种痛彻心脾的人生况味,被法国评论家视为“唯我论的悲剧”。
首先,如果你选择把别人推入地狱,也就选择了自己入地狱。iii 人总是处于和他人的相互关系中,人的自由也必须在同他者的关系中得到实现,一个完全与世隔绝 的个体是不可能生存的,当然也就谈不上自由,所以人需要他人,离不开他人。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如果你选择一切为了实现自己自私卑劣的欲望,甚至不择手段,牺牲别人的自由来实现自己的欲望,你就把别人推入了地狱,而别人的生活都是在你的生活中的投影,害人者必会害己!也就是说,倘若自己是恶化与他人关系的原因,自己就得承担地狱之苦。狭隘而自私的心灵的选择,可以变成自己的地狱。
这从《禁闭》中可以看出:剧中三人都是罪人,生前都给他人造成过痛苦。加尔散曾有外遇,五年来和一个混血女人同居,还领回家过夜。他的妻子有殉道者气质,很崇 拜他,对他的不轨行为,内心痛苦,虽有责备神色,但仍咬牙忍受。战争爆发后大家主张抗战,他却宣传和平主义,最后因逃跑被逮捕枪毙。加尔散在对待国家和世界大事上是个罪人,在对待妻子和家庭问题上也是罪人。他因自己的犯
罪作恶造成与他人的关系恶化这种罪魂必遭地狱之苦。伊内丝,厌弃表哥,夺走表嫂,致使表哥惨死。对此她反而十分高兴,常对表嫂说:“这下可好了,我的小娘子,我们把他杀死了!我很坏,换句话说,我活着就需要别人受痛苦。”最后也致使其表嫂死于非命。正如她说的“我是一把火,把一切都烧毁了”。由于极端自私的同性恋,她毁了一个家庭和两条性命,造成他人灾难,当然要受地狱的惩罚。艾丝黛尔本来是个善良姑娘,只因贫困孤独,嫁了有钱的丈夫,和睦相处6年之后,发生了婚外恋。生下私生女儿 ,情夫高兴,她却反感,把孩子扔进湖中,气得情夫开枪自杀。她不仅变为坏女人,还是溺婴犯和刽子手。这三个罪魂,是人群中的败类。加尔散说:“我是下流胚”,伊内丝说:“我是该入地狱的人”,艾丝黛尔说:“我是堆垃圾”。伊内丝的 一段话概括准确,揭示了他们的共同特点:“我们都是自己人哪!我们都是一伙杀人犯,我们都是地狱里的罪人。我们也有快乐的时日,有些人一直到死都在受苦,还不是因为我们干的好事!现在,我们得付出代价了。”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自私、卑劣的欲望,选择了相互追 逐和折磨,他们在实现自己的自由时,妨碍了他人的自由。所以,他人才成为地狱。剧中通过三个已死的“死活人”的事 例,正是要点醒许多在世的“活死人”来认识这个道理:如果自己选择把别人推进地狱,那么自己也就为自己选择了地狱。
其次,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他 人的判断固然重要,但也只能参考,不能依赖,不可看作最高裁决,更不是自己行为的最终目的。
在剧中他们三人彼此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他人的评判下,没有黑夜,这种目光的注视是永远不可逃避的。正如伊内丝曾说:“你将永远活在我的眼光里面,就像一道阳光里面的一片光斑。”在这样的情况下,“看”就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折磨,因为看让被看的人成为“物”,他们不仅时时看对方的外表和行动,而且他们还有了解对方的过去和隐私的欲望。他们既想相互理解,又相互欺骗。即使有两个人希望和解,打算交往时,马上就会被第三者离间和挑拨而不得不重新把自己孤立起来。即使第三者什么也不做,其余两人仍然感觉到他们处在“他者”的目光之中。在各种欲望的驱使下,他们时时彼此勾结又相互伤害。如此,就陷入一种无休止的互相折磨之中。他们都试图逃避,但是又下不了决心,因为他们无法放弃自己的欲望。这样,“他人的目光”就成为了刑具和烈火。所以, 唯一折磨和约束他们的便是他们互相的关系。在第五场中,加尔散的一句话点破了本剧的主题:“你们的印象中,地狱里该有硫磺,有熊熊的火堆,有用来烙人的铁条啊!真是天大的笑话!用不着铁条、地狱,就是别人。” 世上有许多人处在这种地狱般的境况中,因为他们太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判断,一味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赞扬,其结果必定陷入精神地狱之中,正如剧中三个人,他们都依赖别人的目光,把他人的目光看作最高裁决和自己行为的最终目的,他们也只有生活在地狱之中。那么,有没有解脱的路呢?我们可以看到,剧中密室的门打开过一次,加尔散有过出去的机会,只是因为他执意想从伊内丝那里、通过她的审判来获得自由,才失去了机会。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已经死亡,无法再通过采取行
动来决定自己的存在。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人只有通过自我选择自我行动才能获取自由,萨特有句名言是:“行动吧,在行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剧中的加尔散问:“难道能以某一个行动来判断人的一生吗? ”是的,只有行动才能决定。加尔散要说明自己不是胆小鬼,只有通过勇敢的选择、勇敢的行动来证实;寄希望于他人的谅解和拯救,只能是一种欺骗,结果只能是永陷地狱。《禁闭》中的“死人”具有象征意义。正如社会上有许多人被禁锢在一连串的陈规陋习之中,因他人对自己的评判而痛苦万分,但他们什么也不想去改变。他人对他们行为的无法改变的评判永无休止地包围着他们,他们是活着的死人,他们永远被地狱包围。
最后,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 己的地狱。人生旅途,每出差错,人们很容易去找社会原因、客观原因和他人原因,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原因,正确对待自己常为我们所忽略。在萨特的人学观中, 这一点却极为重要。《禁闭》提出这一问题,其深层意蕴正在这里。艾丝黛尔“粘糊糊,软塌塌,是一条章鱼,像一片沼泽”,不动脑,不思考,只追求动物本能般的直感享乐,不能严肃对待自己,也不去改变自己,所以走上犯罪道路,落入了自己的地狱;伊内丝有思考能力,却被同性恋的情欲引入歧途,明明知道自己很坏,还要一意孤行,她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开始,以与别人共同毁灭告终,也落入了自己制造的精神地狱之中;加尔散既不能在事前正确选择,又不敢在事后面对事实,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以他人的判断为准绳来
确定自己的价值,也落入了自设的陷阱之中不能自拔,成为一个虽生犹死的“活死人”。与其说是他人给加尔散造成痛苦,毋宁说是他给自己造成的痛苦,这也是一种精神地狱。叔本华曾把唯我论者称作“关在攻不破的堡垒里的疯子”,《禁闭》描写的正是关在攻不破的堡垒里 的、永受煎熬的三个疯子!
在上述三层意义的基础上,萨特呼吁“争取自由”、“砸碎地狱”,就是要唤醒人们不应作恶,以免扭曲与他人的关系;不要依赖别人的判断,作茧自缚,制造樊笼,成为“活死人”;严肃认识自己,超越自己,鼓励人们以自己拥有的自由权利为武器,去砸碎这种精神地狱,冲破人为的灵魂牢笼,为自由的心灵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来。
注释
i
[法]萨特 《禁闭》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版 ii
转引自吴元迈主编. 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三卷)[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4. 96 iii
夏世华 《从<禁闭>看萨特的“他人就是地狱”》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第八卷 第2期
参考文献 1、【法】萨特 《禁闭》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 2、【法】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 3、郭继德 《荒诞派戏剧的评价与借鉴问题》 上海艺术 1996
年版
4、柳鸣九 《萨特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版 5、魏金声《探索人生奥秘:萨特与存在主义》 北京出版社
1989年版
6、[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萨特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6年版
7、[苏]叶甫尼娜《评法国现代派小说》白嗣宏译上海译文出
版社 1985年版
8、萨特 《萨特戏剧集》沈志明等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