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学法指导 1.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理解其各自的特点。 2.联系时代背景,体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实施的原因。 3.联系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体会“斯大林模式”的利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与弊,归纳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知识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流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作用

(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知识点二 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

①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②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4.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知识点三 “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

(1)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评价 (1)积极作用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解历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历史纵横】 (教材P94)本段文字阐述了余粮收集制的内容以及影响。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余粮收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图示巧记】 新经济政策

【误区警示】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同时也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探索,不一定是成熟的经济理论,也不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必然会被其他经济政策所取代。

【图示巧记】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历史纵横】 (教材P96)本段文字阐述了农业集体化对农民的伤害。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抑制农民的消费。这种做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主题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史料探究]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史料一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列宁选集》

注:①反映了背景。②反映了内容。③反映了战胜敌人的目的。④反映了发展经济,推进社会主义的目的。

思考 (1)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战时共产主义”实施的背景、内容及目的。 提示 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目的: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同时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的途径。

史料二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注:①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损害。 思考 (2)依据史料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影响。 提示 引起农民的不满,以致出现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史料一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列宁

注:①指的是经济政治危机。②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举措。

思考 (1)史料反映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原因是什么?措施是什么? 提示 改变: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史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

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注:①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②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特点。③体现了新经济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思考 (2)依据史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

提示 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意义: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同时说明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突破。 [史论形成]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不同点

历史背景 目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外严峻的战争形势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余粮收集制 工业企业国有化 内容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分配制、普遍义务劳动制 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 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实质 系,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社会,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建立社会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主义经济基础 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认识(结论) 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2.相同点: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都起过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

主题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评价

[史料探究]

1.特点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废除实物分配制 允许商品交换、多种所有制并存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新经济政策 国内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消除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巩固政权 粮食税 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 ③

史料

注:漫画《指令性计划模式中的工厂》体现了在斯大林模式下,经济生产是依照行政命令来组织的。

思考 依据图片信息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提示 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影响

史料一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注:①反映了“斯大林模式”实施前苏联的状况。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实施后的状况。 思考 (1)依据史料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提示 斯大林模式使得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国防实力得以增强,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史料二

注:漫画中苏联的“跛脚”指的是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思考 (2)依据漫画《跛脚的巨人》,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提示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史论形成]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教训 1.特征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2)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4)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5)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6)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2.教训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3)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4)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名家论史] 评价“斯大林模式”

观点:在西方的经济遭受经济危机打击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

导读: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学思之窗(教材P95)

结合列宁的话,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当时俄国国内外形势危急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因而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国内战争结束后,这种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限度,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力水平的下降,成为1921年苏俄发生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本课测评(教材P97)

请简述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提示 原因: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尽管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战后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导致1921年春天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根据列宁的提议,苏俄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三、学习延伸(教材P97)

请你谈谈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

提示 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客观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1)“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道路,使国家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在于:它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的剥夺太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导致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生产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 答题术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推行的特殊政策,也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尝试。 2.新经济政策是运用资本主义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有效措施,也是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3.“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1.(2017·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由此可知,该规定属于( ) A.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1919年3月”“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可知,答案为B项。 答案 B

2.(2017·长沙高一检测)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 )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 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 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有效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在1921年,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实现的,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7·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会考)1921年,列宁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一“途径”指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掀起 D.计划经济的推行

解析 1918年,苏俄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故答案为B。 答案 B

4.(2016·贵州学业水平)“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材料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 ) 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C.迅速实现了苏联工业化

B.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解析 由材料“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可知,“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A项。 答案 A

5.(2016·福建学业水平)斯大林执政时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优先发展

( ) A.农业 C.重工业

B.商业 D.轻工业

解析 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故选C项。 答案 C

6.(2017·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931年斯大林说:“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我们要么做到这一点,要么被人打倒。”据此可知,斯大林认为( ) A.苏联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的基础之上 B.苏联工业化应该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重点 C.市场经济体制比计划经济体制更有优越性 D.苏联经济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解析 材料强调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就要高速度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故B项正确。 答案 B

7.(2017·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25.1 1831.7 330.08 煤炭(万吨) 3 551 16 592.3 367.25 棉织物(亿平方米) 18.21 27.15 49.09 谷物(万吨) 7 330 9 564 30.48 ——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

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四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

答案 (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粮食税)。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

作用: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为粉碎法西斯奠定基础。

(3)因素: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市场需求。

认识:重视工业化;工农业协调发展。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1918年,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针对这种困难情况,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A.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C.扩大集体农庄规模

B.实行余粮收集制 D.大规模开垦荒地

解析 1918年面对国内战争,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是其农业措施,故B项正确。 答案 B

2.(2017·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苏俄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但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但鱼却属于你们。”农民的不满主要针对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土地私有化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农民的不满。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3.(2018·山西太原高一下学期期中)列宁认为: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这一失败表明( ) A.外来武装干涉阻碍了苏俄发展 B.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C.社会主义道路不适合苏俄国情 D.苏俄放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可知,该尝试指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故B项正确。 答案 B

4.(2017·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苏俄曾采取的重视市场和商品交换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B.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运动

解析 苏俄时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 答案 B

5.(2018·河南郑州高一下学期期中)1922年5月,苏俄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法令还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土地的形式,采取村社的、个体经济的或集体经济的形式。由此推断当时的俄国(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农业集体化运动正在推行 C.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解析 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材料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可知反映的

是私人可以开办小企业,故C项正确;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8·四川乐山高一下学期期中)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为战前的一半,到1924年则达到战前水平的87.3%,1925年的播种面积为1913年的99.3%。这主要得益于( ) A.余粮收集制 C.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的确立 D.集体农庄的建立

解析 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困难,苏俄政府自1921年3月开始执行全新的新经济政策,这使得苏俄工农业生产都得到了极大的恢复与发展,故C项正确。 答案 C

7.(2018·河南洛阳高一下学期期中)《全球文明史》中写道:“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的工业社会,并要在国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创新才能和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完成这项工作。”材料中的“这项工作”( )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B.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C.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D.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解析 根据材料“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的工业社会,并要在国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创新才能和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完成这项工作”可知,在这种经济建设理念指导之下,斯大林模式最终得以确立,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8·山西太原高一下学期期中)在这一体制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一体制( ) A.完全脱离了苏联的国情 B.以行政命令代替价值规律 C.一开始就遭到人民的反对 D.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解析 根据材料“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都要由中央调配”可知,体现了斯大林模式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

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可以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提示,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改变;再结合教材知识,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第二小问,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解读。

答案 (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调整: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启示: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