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进程中的湖北农产品出口通路研究
本文通过对湖北农产品出口情况的大量调查分析,结合目前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从基础工作做起,抓基础、建基地、引外资、做品牌、创科技,培育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
标签: 农产品 贸易 策略
湖北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耕地面积广阔、湖泊众多,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 2007年,湖北水稻总产量位居全国第四位,棉花产量位居第五位,淡水产品位居全国首位。而在农产品出口上,湖北在全国却不占有重要地位,除了蜂产品、淡水产品、食用菌、蛋品等出口保持全国领先外,总体出口规模不大,2007年只有4.7亿美元,与湖北农业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
湖北农产品出口发展缓慢,除了国际市场的原因之外,本身也有很多不足,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出口基地规模小。近年来湖北建立了一些香菇、柑桔、小龙虾、烟叶、高山蔬菜、蜂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但规模小而分散,专业化分工程度低,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收购上来的农产品品质不一,需要进行分类分级,加工难度非常大,许多产品多次遭遇进口国的技术壁垒,使出口受阻。在湖北去年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中,这个问题已经反映出来,如淡水虾仁出口同比下降17.7%,天然蜂蜜出口同比下降25.4%。
二是加工产品比重低。2007年,湖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900多家,主营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600亿元,出现了一批颇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园区。在这些加工园区看到,产品加工程度很低,有些农产品只是加了个外包装。在湖北出口的农产品中,约60%是初级产品,如活猪、烟叶;30%是初加工产品,如香菇;精加工产品不到10%。
三是国际市场集中度高。大宗农产品出口过于集中,市场风险大。湖北农产品出口市场构成是:亚洲为66.7%,欧洲为14.8%,北美洲为13.7%。从品种上看,水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比利时,蜂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香菇、活猪主要在香港。2007年欧美农产品进口严格,湖北出口欧洲下降26%,出口北美洲下降14.8%。
四是农产品品牌少。湖北出口农产品以粗加工、大包装为主,多是有“品”无“牌”,出口后大多只能贴上别人的品牌销售。比如第一大出口农产品香菇,一般是5公斤到15公斤一包。这种包装的产品出口到境外后,进口商都要用自己的品牌进行分装。还有部分产品是按照进口商的要求,直接贴牌加工出口。
当前,农产品国际贸易备受关注,不只是因为农产品价格上涨,更多的是各
国在农产品贸易上的政策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湖北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也提出“把湖北建设成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区”。因此,湖北不仅要在国内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占据突出地位,还要在国际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发展农产品出口,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鉴于此,笔者以为,在湖北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现有的条件下,要从打好基础做起,逐步进军国际市场。
第一,实施大基地战略。根据湖北省农业资源的现状和各地的實际,选择与培育富有地方经济特色、适合于大规模种植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抓好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有市场、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品产业带和地方特色产品,如中国香米、禽蛋、蜂产品、食用菌、中药材、淡水产品等。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发展精深加工,促进转化增殖。
第二,加快农业标准化步伐。建立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在优势农产品生产区率先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加强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监测。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促进出口食品卫生注册和质量认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大力推动标准入户,使产品品质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
第三,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利用资产重组、控股、参股、兼并、租赁和技术改造等多种方式,吸引外国资本向多种所有制农业企业参股或直接从事生产、加工和销售,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通过引资、引技、引智,利用境外公司的市场、技术,提升湖北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帮助湖北农产品走出国门。
第四,增加农业基础投入。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农业保险体系,降低自然灾害和技术风险对农业生产的消极影响。强化农产品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工作,沟通产销关系。建立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供应预警机制,增强市场反应能力。加强储藏保鲜、加工包装等配套设施建设,挖掘农产品增值潜力。
第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农业的紧密结合,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高效率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推广实用技术,实现农产品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
第六,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利用湖北得“中”独厚、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区建设专业化、现代化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 发展农产品市场流通,充分运用拍卖、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提高流通效率,提升湖北农产品贸易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第七,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在农产品优质生产、精细加工的基础上,通过精心包装、标牌销售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重点培育目前在市场上已具有
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并以品牌带动农业资源的运作,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湖北农业整体竞争优势,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湖北农业产业化高效、持续发展,为出口提供更多、更有竞争力的农产品。
参考文献:
[1]沈翠珍:实施农业名牌战略与湖北三农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5)
[2]佟玲李成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农机化研究.2005(9)
[3]范小军陆芝青阮青松:基于交易成本的营销渠道模式选择[J].企业经济,2005(3)
[4]2007年湖北省商务厅统计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