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额信贷在 中国 的 发展 和创新 1993年,中国 社会 科学 院 农村 发展 研究 所首先将与国际规范接轨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小额信贷引入了中国,成立了“扶贫 经济 合作社”,首先在河北省的易县,河南省的虞城县和南召县和陕西省的丹凤县建立了以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为贷款模式的小额信贷扶贫社。1995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在全国17个省的48个县(市)推行以扶贫等为目标的小额信贷项目。开发计划署后来在天津和河南的部分城市开展了针对下岗职工的城市小额信贷项目。随后,还有一些国际组织相继在我国开展了一些小额信贷项目。我国非政府小额信贷的机构和项目发展的情况见表一。 表1 中国小额信贷发展情况一览表 从表一可以看出,在中国国内较早开展和资助小额信贷项目和机构的包括多边捐赠机构,如联合国的机构,世界银行,国际农发基金,欧盟等;双边援助机构,如加拿大发展援助署,澳大利亚发展援助署,荷兰政府等;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国内的非政府组织,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和社科院在县级成立的扶贫社。需要说明的是,扶贫社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也是收到国内外捐赠者资助的。以上的项目和机构,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国际上成功的小额信贷所采用的一些贷款方式,如小组担保、分期还款、贷给妇女、动态激励等。从项目覆盖的县数和资金投入总量来看,在国际多边和双边捐赠机构中,国际农发基金,undp,联合国儿基会,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和澳发署是最重要的捐赠机构。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一般把国际农发基金在中国的项目看做是农业发展项目,而非小额信贷项目。主要原因是国际农发基金的项目由县级政府机构执行和负责偿还,一般是通过县、乡、村级政府机构发放与回收,对农户贷款的利率低,期限长,和一般的小额信贷不一样。 中国的小额信贷以国际机构资助的项目为主,基本是属于引进的,而非本土成长起来的。以联合国发展署、联合国儿基会所占项目的比例最高,对至今中国小额信贷项目/机构整体的 影响 也很大。即使是列入国内项目的,其中部分资金也是外来的。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 目前 最主要的非政府的小额信贷机构包括商务部交流中心管理的由undp资助的小额信贷机构,社科院的扶贫社,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小额信贷和四川省乡村发展协会。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情况,笔者在2005年对中国的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和项目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
调查。调查的抽样情况见表二。这次调查基本上能反映中国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和项目的现状。对主要的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的抽样比例,undp资助的小额信贷机构达64%,社科院的扶贫社100%,中国扶贫基金会83%,全部样本数达到67个。 从表二还可以看出,在我们的样本中,已经注册成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的有:undp资助的16家机构,中国扶贫基金会六家机构,社科院扶贫社4家机构,世行资助的二家机构,当地政府一家机构(四川省乡村发展协会)和儿基会一家机构。这些机构或者注册成社会团体,或者注册成民办非 企业 单位,都是非赢利性的机构。一般而言,从项目转变为机构后,其财务和机构可持续的目标更加明确。我们的样本包括了绝大多数的已成立的小额信贷机构。样本中小额信贷机构的执行和资助机构的情况见表三,样本的地区分布见表四。调查样本基本能反映中国小额信贷的地区分布:西南最多,其次西北,再次华中、华北,体现了小额信贷机构和项目的扶贫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