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特殊教育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以特教师范专业为例

来源:意榕旅游网
大学

2021年第15期

University总第509期

特殊教育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

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

以特教师范专业为例孟红(琼台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海南海口571127)摘要: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等工作进行了规范,进一步推进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创新行为需要以实践作为支撑,以创新潜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作为基础。高校在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生

的过程中首先需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多元化教育模式,

让特殊教育师范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先进、广阔的知识内容以备未来职业的需求。本文针对创新能力内涵进行分析,并提出基于特殊教育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策略。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范生;创新能力;

教学体系;实践中图分类号:G76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5-0100-03

一、特殊教育的发展情况

特殊教育,是指以盲童、聋童、智障儿童、超常儿童、语障儿童、多重残疾儿童等为主要对象,开展的经过特别设计的教学活动。根据笔者2020年6月的最新调查显示,目前,海口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7所,其中,盲聋综合特校1所(公办),弱智校1所(私办)、聋弱综合学校6所(2所公办,4所私办)。共计69个教学班,在编教职工625人,其中具有教师资格的老师408人。海口市6—16岁残障儿童总数为3793人(以实际办证人数为准),在校接受特殊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2875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为55.75%。只有极少部分学生(0.5%)在市高中阶段特教学校就读。在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中,智力残疾比例最高(约占34.75%),其次是听力残疾(约占13.95%)和视力残疾(约占4.21%)。受各种条件限制,目前,并不是所有的智力残疾儿童少年都能进入学校读书。既然并不是所有残障儿童都满足入学条件,

那么积极有效地培养适合个别教育的创新式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以开展一对一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必要了[1]

二、创新能力内涵概述

创新主要是指人们在原有发明基础上开拓领域、打破常规、创造新发明,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创新是人们在社会领域对产品的一种开发和增值,通过自身物质条件与知识储备对事物进行改造。实现创新行为的基础便是创新能力,我国学者对创新能力见解不同,一些学者认为创新能力是再次加工与优化,从而获得新的成果、思想或知识。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创新能力形成的根本在于创新,

表现于不同领域内人们所采作者简介院孟红(1981—),女,硕士,琼台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特殊教育学。100

用的方法、思想或观点。在人们表现出的创新能力中可以看出其多层次、多维度的创新思想、知识储备,因而创新能力的根本在于创新思维,

创新的基础在于知识储备[2]。三、创新能力具备的因素(一)智力因素

人们在对事物产生客观认识的过程中需要对事物进行客观分析,

人们的智力主要包括判断力、分析能力、观察力、应对能力与思维能力等,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需要具备的绝对能力。想要促使人们通过智力进行创新,便需要人们在创新过程中整合智力因素,其中包括事业开拓能力、操作创新能力与获取信息能力等。

(二)创新素养

人们将自身知识储备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新的观点、

发明、知识或成果的能力即创新素养,其中包括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作为概念化过程,它是由创新思维作为起点与内驱力,从而产生多种创新意图,形成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可通过人们创新行为中的事物因素进行分析,包含突发性、多向性等特征。

(三)创新潜能

创新潜能主要是指人们在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方面,

受教育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创新行为与创新态度,综合体现出人们的创新思维。想要培养高校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从理想、兴趣、需求与动机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生创新精神则需要具备合作精神、独立能力、自信心等品质。

四、高校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生创新能力中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诸多高校在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生过程中多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在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生实践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多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从高校在针对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生创新能力所构建的教学体系中可以看出,一些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并未注重创新性培养,

实践环节也多以辅助教学为主。(二)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合理规划

一些高校虽然通过建立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方式加强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生实际操作能力,虽然特殊教育师范生参与时间与参与环节较为稳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同实践环节之间严重缺乏内在关联,这种状态下所开展的实践教学与高校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生创新能力目标有所差异。针对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生创新能力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存在独立性特征,高校在具体实施时仍存在片面性、

孤立性等特征,无法将整个教学体系有机结合[3]

(三)实践活动需要进行合理管理

高校在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生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对其投入大量物力、

人力等资源外,还需特殊学校的支持、特殊孩子家庭的理解与社会制度的保障。部分高校虽然能够满足实验室建设,但运行机制与共享机制却缺乏合理管理条例,导致高校实践教学活动的成果难以发挥应有的、

广泛的社会效用[4]。五、基于特殊教育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策略

(一)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

高校在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

不可片面认为其只是辅101

助性的教育工作,恰恰相反,实践教学才是主要工作。高校应根据特殊教育师范生专业特点与社会用人需求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如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或工学并行等方式加强特殊教育师范生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其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二)合理规划实践教育内容

针对高校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生创新能力构建教学体系方面,首先要整体规划实践课程教育基地,建设实验室、多功能室,确保实践教育效果。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实践基地作用,促使特殊教育师范生在研究课题过程中不断创新;其次,要加强实践基地开放力度,鼓励特殊教育师范生将实践活动作为主要学习途径,加强实践基地日常化建设,以提升实践基地育人功效;最后,高校教师还应对以往的实践基地教育案例进行分析,并以此构建实践教育基地效益评估机制,

以评促建,以建促学。(三)切实提高学生实操能力

高校应在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充分发挥科研项目、

合作基地、实验室作用,在专业导师带领下鼓励特殊教育师范生积极参与实践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训练特殊教育师范生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以此提升特殊教育师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特殊教育师范生未来能够在该领域中不断创新、发明、发现。师范特殊教育内容中包括多重残疾儿童教育、学习障碍儿童教育、言语及语言障碍儿童教育、自闭症儿童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等,高校应引导特殊教育师范生积极参与专家讲座、实践交流、学术会议及辩论赛,及时为特殊教育师范生普及先进科技技术,运用感统训练教室、蒙台梭利教室、语训室、心理咨询师和木脑袋教室等开展康复课程,

切实加强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于专业技术实践操作,也是用人单位对创新人才的基础要求之一。因此,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特殊教育师范生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如何利用自闭症儿童的爱好、

活动引导他们被动地理解与表达。其次,

高校还应将特殊教育师范生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以适宜性为基点,以协同化运作为依托,以多方面支持为抓手,将社区合作与终身课程体系结合起来,注重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生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师范生专业素养。在此过程中,高校可鼓励特殊教育师范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例如师范专业特殊教育师范生可在假期任职助课教师等职位,积极参加社区卫生所工作服务,参与物理康复理疗、传统针灸穴位治疗,现代言语治疗等的实际工作,通过实践实习的方式加强知识应用和储备、

岗位适应能力与社会认知能力[5]。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年教育部统计数据[EB/OL].(2015-09-11).http://www.moe.gov.cn/s78/A03/ghs_

left/s182/.

2]刘洪林,赵红超,张晓雷,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井巷工程”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应用[J].中国地质

教育,2019,28(01):85-89.

3]刘建磊.应用型本科高校轨道交通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12):67-72.

4]李小川,王启立,闫小康.大特殊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02):17-21.

5]郝玲玲.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大特殊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路解析与实践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

(04):143-146.

(荐稿人:向巍,琼台师范学院幼儿师范学院教授)(责任编辑:汪旦旦)10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