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一、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及主要原因 (一)教学现状
小学品德课程已经实施了有十来年时间,虽然广大教师对该学科的课程目标、性质,上课的方式,教材的处理认识有很大提高,但是还有相当多一部分教师课堂上呈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教学方式基本采用的是讲解式教学,相应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接受式学习,具体表现为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看图说话、文字阅读、或者照搬教参活动建议,讨论交流没有任何思维含量。
2、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效率低下。
3、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体现生活性、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科特点。
4、教师舍不得放权,要么不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的时间和空间;要么就是满堂问,不知道如何引导、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体验活动。教师组织、评价、引领的语言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过渡转承目的性不强,生硬呆板,课堂教学缺乏灵气与活力。
(二)主要原因分析
1、对教材理解把握不到位。担任本学科的教师要么是兼任,要么因为学校工作安排的需要随时更换,因此导致大多数教师对学科特点性质不清楚,对教材体系、编排逻辑顺序不了解,对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分布情况掌握不全,对课程总目标不清楚,单元目标不明确,以至于造成目标定位不准,难度或高或低。
2、教学设计不合理。主要是教师不知道怎么设计、创设任务情境或者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不知道怎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感悟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
3、不知道怎么体现活动性、实践性。从平时的课堂可以看到,只要课堂上开展活动,课堂的秩序就是混乱的,教师无法控制,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证,这也是教师不愿意采用活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应该说,品德课程的两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从事该课程的教师对此都是有所认识。但问题是对怎么来组织活动,开展哪些活动,活动中要实现哪些课程目标的认识是浅表性的,茫然的,所以也就造成了当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失控。
二、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市小学品德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提高育人效益,根据《简阳市课堂教学改革学科实施指南》,结合本学科特点就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 1、深刻认识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小学阶段分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课程。低年级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中高年级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社会化发展为宗旨。课程根据学生的生活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责任心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1
2、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是指导学科教学的标杆。因而,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2011年版),准确把握课标对教学的要求,特别是课标所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等三维目标的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了解、知道、学会、掌握、运用”等不同层次的要求,把握课程内容在各年级的分布安排,这样才有利于在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时有的放矢。
(二)认真研读《教师教学用书》
教师用书不仅有对教材的解读,还有教学设计构想、教学建议以及具体到活动设计的案例。由于该学科的特殊性,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很有限,我们应该充分灵活地使用《教师教学用书》。
(三)用心解读教材
教科书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认真研究教科书是我们深入理解课程、精心设计教学的前提。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不仅研究每一个单元主题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还要研究单元主题下每一课,每一个话题的分解目标。
2、细读图片、案例,研究其包含的道德信息。思考每句话、每幅图、每个标点给予了我们什么启示,应该确定什么教学目标。
3、译读图片,结合学生生活背景,设计体验活动。 4、研读教材的问题提示,明白组织活动的方向。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在充分运用教科书的同时不能唯教科书至上,既要以教材为本,同时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和“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者”的新课改理念,要围绕目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生活背景,结合学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调整、增减、提炼、转化、替换,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接受程度对教材加以补充和拓展,积极开发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资源。
(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那么,合理的、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1、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各环节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这根主线,以不同形式
的情境活动为载体,有层次地、循序渐进地开展。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去感悟明理,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去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
2、教学设计内容不宜过于饱满,哪些地方容易生成,要留有空间。一般由“引入——主题活动——总结反馈——拓展延伸”几大板块组成 。
(1)引入:活动引入关键是要有磁性,有了磁性才能调动情感,满足好奇心,点燃学习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要体现新颖性、奇异性、趣味性、动情性、悬念性、幽默性、亲合性、参与性、审美性。可分不同的年龄段采用:游戏、故事、谜语、图片、简笔画、实物、卡通人物、人物角色扮演、课件视频资料、问题情境等方式导入。
(2)体验活动,也就是大主题下的几个子活动,这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把一个主题活动的几个子活动衔接好,构成活动教学的整体。
②设计活动要注重活动本身所附着的意义,不要过于追求表面热闹,防止形式化。 ③要注意各子活动之间的联系,体现活动之间的逻辑性、连续性、发展性。④要注重活动的有序性。学生怎么体验、探究、交流,活动怎么开展,分几个步骤进行,应该设置哪些问题,都要有预设。要兼顾群体和个体,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体验、经历活动过程。
⑤每个活动环节的目的是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明白活动仅仅是手段,而非最
2
终目标,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⑥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表达,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⑦低年级一般采用游戏、讲故事、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谈、制作、绘画、表演、练习、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学习。除此自外,中高年级还可以采用阅读、辩论、角色扮演、情节模拟、两难问题辨析、观看视频资料、阅读文字资料、搜集整理信息、撰写报告、制作图表、成果展示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
⑧合理适度地使用多媒体。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什么地方用,该怎么用,起什么作用要做到心中有数。
(3)总结反馈:是对整堂课进行反思梳理,评价总结。教师应该让位于学生,先给学生组织语言的时间,再给他们表达观点的机会,不能越俎代庖。
(4)拓展延伸: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这里主要是讲内容上的拓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适当补充提升。(而行为训练、道德行为必须在生活中践行,否则就是言行不一致,这一点可融入学生评价方面进行。
(六)语言组织要精当,提问要巧妙。
1、精彩的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讨论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手段。品德课各环节是由不同层次的体验活动有机地组成的,教师的语言组织、教学提问不仅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还要具有启发性、总结性、示范性 ,更要通过对学生的回答恰当点评、给以补充提升,使课堂目标更能彰显。切忌语言啰嗦不生动,学生听来乏味无趣,杜绝提问过多、肤浅,学生无思维含量。
2、要深刻领会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教师何时该导、何时该引、何时该评价点拨,在设计教学时必须思考,而不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更不是游离于教学目标说废话。
(七)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建设。一般四人小组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要有分工,任务到人头,各司其职,且相对固定。
2、备课时要预设学生小组活动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3、要有具体明确的要求。教学时应该先让学生讨论怎么开展某个活动,要注意什么,小组成员做些什么,然后才是教师出示具体的活动要求,接着学生进一步学习明确要求(可采用齐读、抽读、默读、听读等学习方式),最后再开展活动。如果活动时要出示或者发放资料或者物品,更要注意考虑安排在什么时候进行才不至于影响教学秩序。
4、选择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还应该要有深度、有广度、有难度。太过于浅表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①当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广泛交流,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汇集多角度的想法,突破个人思维,拓展学生视野,能真正达到互通信息,共享成果的作用。
②当老师提供的材料和学生各自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或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顺利完成任务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非常必要。
③当开展一些游戏、课本剧表演、制作、辩论、社会调查访问等综合实践活动时,适宜开展小组合作,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
④当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群策群力时,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集合学生的力量,通过思维的交流碰撞来激发灵感,促成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与能力。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