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的心理干预
【摘要】本文主要以从自伤到自爱: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心理干预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其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次从识别与发挥优点、情绪共情体验和记录愉快幸福事件等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理干预
引言:对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而言,主要是指青少年在无自杀意识的情况中进行的一些反复、故意直接伤害自己身体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是不被社会所允许的。这种行为大多数出现在青少年阶段,主要是因为青少年思想还没有成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近几年,在青少年中出现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其概况仍处于上升阶段,因此,需要提升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并采取一定的方式开展针对性干预,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一、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结合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问卷调查得知,青少年中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处于一个较高发生几率,已经高达5%-20%,但因为调查中所采用的测量工具和样本人群之间存在差异,所呈现出的检出率之间存在差异。在国外有关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和特征而言,在性别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我国男性出现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要高于女性,并且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中经常出现对自己身体进行伤害情况,如烫伤、拽头发等,还存在选择一些药物进行间接伤害[1]。
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
第一,个体因素。主要体现在不能对自己的冲动行为进行控制,也不能正确管理自己情绪,导致在情绪管理和调节方面较弱。同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也具备对自我形体的消极态度,进而增加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中出现的伤害程度,特别是个体在面对压力过程中会出现伤害身体,甚至是更为严重的伤害行为与方式
[2]
。另外,在自尊和性格方面,有关数据调查中显示对自己没有较高评价的青少
年容易出现自伤行为。
第二,家庭矛盾和不良同伴关系。这两点都是导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关键危险因素,家庭关系能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自身行为和情绪失调,而情绪失调也是家庭与同伴之间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中介变量。同伴关系不良中出现的不受欢迎,或者是遭受欺骗和拒绝,都容易导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抑郁问题,并在自尊方面出现不良情况。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中,一些青少年生想通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来对个体同伴之间关系进行缓解,并对人际关系进行控制等。
三、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心理干预策略 (一)识别与发挥优点
青少年非自杀自伤作为一种极其严重的心理疾病,具有普遍性广、心理疾病风险高以及未来自杀风险高的特点。针对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尽可能为其选择一个相对安静和独立的心理治疗场所,针对青少年的暴躁行为,干预者可以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来访者准备笔、本和一张上面具有优点讲述的打印纸,其中所包含的优点词语可以是以下词语:勇敢、自信、坚强和开朗、大方、有爱心、乐于助人等等。引导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来访者能够在其中选取与自己符合的5个优点词语,干预者对来访者进行鼓励,能够根据自己选择的词语对自己的优点进行认可和描述,来访者家属可以针对来访者优点进行补充,干预者通过这样的积极情绪干预,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与家庭之间构建和谐的氛围,让其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同时也促使来访者能够加深对自身优点的认知[3]。之后,干预者知道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来访者将自己的优点写作本子中,引导来访者能够在之后的一周之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写在日记中的优点,并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对事件进行记录,从来访者心理强化对优点的认同感,
并鼓励来访者能够在下次心理干预过程中能够通过讲述的方式对自身优点发挥事件进行描述。
(二)情绪共情体验
情感宣泄是疏导情绪的有效方式之一,干预者可以引导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来访者通过情绪宣泄方式改善心理问题。针对青少年自卑心理,需要学校教育为患者构建和谐环境,不安成绩、排名针对青少年个人的学习质量和行为进行评价,更多的关注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亮点,给与青少年更多关注和鼓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要在校园中避免出现青少年校园欺凌实践,一旦发现青少年存在这样思想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思想扼杀,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做好校园宣传工作,加强干预则对患者的心理引导。首先,干预者需要为来访者讲述自己经历过的不同情感体验,如,自卑、内疚、愤怒和恐惧等等,以及干预者在面对这些消极情绪时所作出的对应措施,在其中应该更为主要的是强调自身对不愉快情绪的控制效果,并在自己情绪中避免出现因为盲目或者冲动为自己带来的伤害,这样根本不能为自己到来积极的情绪变化。其次,在干预者分享之后,引导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来访者能够针对自身的不快乐情感进行表达,干预者给出正确的应对方式和结果,引导来访者能够通过共情的方式将自卑情绪进行疏导[4]。最后,引导来访者能够在日记本中写出自己不愉快的三件事情,并在其中重点标注在遇到不愉快事情阶段,也不能采用不正确的行为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伤害,可以通过与家长和朋友进行交谈、倾诉的方式完成情绪宣泄,接着针对来访者提出几个思考性问题“这件不愉快的事情是怎样发生的?这件事为什们会为自己带来不愉快情绪?针对这件事情我是怎样进行处理的?我在不愉快的事情中有什么收获?”来访者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之后将不愉快的心理情绪进行讲述,进而能够加强对情绪管理,获得心理方面的自信。
(三)记录愉快幸福事件
干预者针对自己身上所发生的幸福、快乐生活进行分享,引导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来访者能够积极参与到分享活动中,展开“快乐源于生活”话题探究,引导来访者能够通过讲述和分享的方式对事情进行总结,也让来访者能够从思想中意识到生活中收获幸福和愉快并不困难,只要自己真正融入到生活中,在生活中保
持客观、开放的心态,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所有事情[5]。在与来访者之间讨论之后,引导来访者将自己开心的三件事情记录到笔记本中,在干预者的引导下鼓励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来访者能够在之后的一周中在每一天斗记录快乐的三件事情,并在事情的最后做出明确的记录,“这件事让我感到开心的主要原因”引导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来访者能够在思考中感受到快乐的本质内容,并在之后引导来访者能够开心的讲出让自己愉快的事情。同时,干预者促使来访者能够从生活中针对细节进行感悟,让来访者能够学会享受快乐时光,并锻炼来访者针对生活中的幸福时刻进行回忆,提升来访者自身的幸福感受,能够意识到自己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中出现的不当行为。另外,干预者可以引导来访者对自己今后的生活进行美好憧憬,并将自己的美好品质和学习成就在日记中进行记录,引导来访者能够掌握更多对情绪管理和控制的正确方式,为青少年的成长保驾护航。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阶段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伴随青少年行为和性别等差异,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长时间就会导致青少年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有关专业人士能够从心理干预方法中加强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进行改善,这样才能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袁茵,聂小晶,赵益,欧阳示轩,高骏波.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辩证行为团体治疗方案及干预效果初探[J].心理月刊,2022,17(04):35-37.
[2]梁巧玲,谭宇康,梁嘉权,章泽栋,潘锦环,廖绮娴.积极心理干预在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临床护理,2022,14(02):94-97+101.
[3]李晓虹,王聪.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背后的“心痛”[J].心理与健康,2021(02):6-8.
[4]温宇娇,徐一凡,乔丹,刘志芬.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解释模型及干预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0,47(05):885-888.
[5]黄任之.青少年自伤行为的成因及其干预策略[J].中国德育,2014(24):9-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