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一平面连杆机构中 “死点" 的巧妙讲解 张平历 (江苏省铜山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徐州摘要i本文主要对平面连杆机构中“死点”位置进行深 221100) 的摇杆定为CD,A、D两点与地面平行,BC为它的一个连杆。首 刻分析.探讨避开“死点”位置的有效方法。 先把遥感CD定为主动件,那么AB即为从动件,观察机构是否 关键词:平面连杆机构 “死点”位置 避开方法 存在“死点”。经过实验之后很容易发现,当摇杆CD作为主动 件开始运作时.曲柄AB作为从动件在运作过程中便容易出 平面连杆机构的结构设计十分复杂,若传动机构位于从 现卡死状况.并且这种卡死情况一般都出现在从动件与连杆 动曲柄共线及连杆位置时,传动角会变为0度,压力角则为90 部位上。 度。主动件可以利用连杆对从动件产生力的作用.便于从其回 (二)传动角与压力角的讲解 转中心通过,从动件则会因此停止转动,从而形成“死点”,在 传动角的主要目的是对机构传动性能的质量进行衡量, 平面连杆结构中,这种特性表现得非常明显。 通常情况下,教材上的讲解都是利用曲柄摇杆机构作为例子, 一、平面连杆机构中“死点”的概述 从而将传动角的极值推理出来,讲解时要善于思考和提问,例 平面连杆机构中的组成结构十分复杂,简单而言,它就是 如我们做出如下思考:在偏置的曲柄平面机构中,当传动角为 通过移动副连接,在同一平面上形成的运动机构。它是人们 最小值时,“死点”会位于哪个位置?传动角为压力角的余角, 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用机构.很多繁琐、复杂的平面运动 由于讲解过程十分复杂,因此,必须要借助实践,才能够让将 通过它都能够实现。不过在其运动过程中.偶尔会存在突然停 知识点理解透彻。 止的现象,这种现象俗称传动机构卡死,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就表明机构中存在“死点”。在同一机构中,“死点”不会一直出 现在同样的位置.如何准确把握“死点”位置是最令大家头疼 的问题。 机构中的“死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其传动过程 中要注重传动角与压力角的变化情况。现在我们构想这样一 种画面.把平面连杆机构中的曲柄定为AB。把机构的摇杆定 为CD,A、D两点与地面平行,BC为它的一个连杆,机构在传动 过程中,BC方向会出现一个力F,假设其速度为Vc.如图l所 图2 示。速度与力形成的锐角就是压力角 .压力角越小。越有利于 如图2,我们设偏距为BE,从动件始终都是从水平方向运 使平面连杆机构工作效率的提升。在F和Fa之间的夹角则为传 转,如果传动角最小,也就意味着压力角要为最大值,F方向的 动角 例一定会偏向竖直方向倾斜。 (三)探讨动件和连杆与“死点”形成的关系 实验得出的“死点”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只有找出其中的 规律才能够得出结论。现在假设连杆CD与曲柄AB共线,从动 点为B.其受力方向为P.通过观察发现P点无法对曲柄AB的运 B 作产生推动作用,导致平面连杆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卡死,从而 形成“死点”。 我们可以发现机构中的“死点”位置实际上存在规律,连 杆和从动件的位置与“死点”的形成存在很大关系.“死点”的 存在对机构运行非常不利.若无法找到“死点”位置.机构就不 图1 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也影响到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讲解过程 二、平面连杆机构中“死点”的讲解 中一定要善于把握重点。既要突出平面机构中“死点”给机械 (一)通过实验找出“死点”位置 设备造成的影响.又要重视“死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机构的 在平面连杆机构“死点”的讲解过程中,一定能够要强化 实际操作过程中.利用“死点”也可以完成很多特殊的工作项 “死点”现象,同样设平面连杆机构中的曲柄定为AB,把机构 目,例如“死点”的设计可以提高飞机降落的安全性,确保乘客 (四)网络化 推动传统产业发生深刻变革。随着新产品的研发及高精密等 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巨 设备的发展,要求新一代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及系统朝着高 大变革。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 性能、智能化、系统化、轻量化、微型化方向发展,从而为国家 术方兴未艾。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利用家 庭网络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 参考文献: 家用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可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 [1]袁中凡.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好处,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 2012(06)i45—49. 三、结语 [2]殷际英.光机电一体化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各种产品与装置实现了机 版社,2013(06):41—42. 电一体化,有利于实现整体优化,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缩短开发新产品的生产准备周期。加速科技成果向商品转化. 社,2013(06):58—59. 113 ■匪 _l . 内外结合,提 高思 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例 刘旭华 王志辉 (1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2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任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 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同为思政课 教育的组成部分,两者应该相结合,互为补充。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课内教育 课外教育教学实 效性 650027) 2.课内教育的系统性 课内教育模式的优势还在于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 性。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为例.思政课教研室在课程标准 中将原来教材中的八章一个绪论共九部分内容,根据高职学 生需要,设计为七个专题。分别为:专题一适应性教育:专题二 理想信念教育;专题三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四人生观教育:专 题五道德观教育;专题六就业观教育;专题七法律观教育。每 个专题包括理论讲述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理论讲述部分不 是按理论结构的完整体系讲授.而是选择培养学生职业核心 能力需要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每个专题配合有实践教学环 节的设计,包括职业情景模拟、企业参观学习、企业人士专题 讲座等形式。每个专题设计一项作业,如心得体会、调查报告 等,力求使学生自身对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就业理念等内容 有系统化的认识和体验 3.课内教育的稳定性 课内教育通过定时、定点、定量的模式授课,这种模式可 以把授课计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便于 学生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思维和知识结构。知识的系统性、连 贯性和稳定性更易体现,相对来说.变动性较小。而这种稳定 的授课模式对授课教师来说,便于授课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和 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内教育模式的缺陷。 思想政治教育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任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质量参差不 齐.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按场所不同可以分为课内教育与课外教 育,二者由于形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但二者同为思 政课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相互联系,互为补充。 课内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第一课堂和主渠道 课内教育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进行的教育活 一、动。现阶段,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还是运 用课内教学这个手段。我们通常把课内教学称之为教学的第 课堂。 (一)课内教育模式的优势。 1.课内教育的严谨性。 思政课课内教育采取的方式通常是由思政课教师按照课 程标准,拟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在固定教室给学生集中授 课。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课程为例,思政教研室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标准,对本门课程的 定位、设计、目标、内容与教学要求、课程实施、考核方式及成 绩评定都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任课老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和编 写教案时都要参考统一的课程标准.防止任课老师由于对课 程定位不准而出现备课的偏差,偏离授课的重点。在授课内 容上必须凸显高职教育的特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 性.这种统一、严谨的备课、授课方式是课内教育模式才能做 到的 的安全。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 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材是教 的内容,教学大纲是教的大纲。教学计划是教的计划.学生的 成绩是教师教的水平的反映.一句话,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 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 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课内教 育授课地点和模式相对固定、授课形式相对单一,因此也会导 致课程的趣味性不足。 二、课外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第二课堂和主阵地 课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对学生 (四)机构中“死点”存在的规律 在平面连杆机构中,传动角与压力角之和为9O度,若传动 角越大,机械的运作能力就越强,反之.传动角变小,机械的运 作效率便会下降。若传动角为0度,压力角应当为90度,此时, 不管连杆BC方向的力有多大.驱动力对摇杆的回转力矩总为 0,传动机构便无法继续运作,被迫停止,这就是一种卡死现 点与地面平行,BC为它的一个连杆,把曲柄AB定为主动件,经 过实践得知,当曲柄AB与连杆CD共线时,机构的传动角的最 小值不为0,这表明机构中并没有“死点”的形成。 三、结语 象。平面连杆机构中“死点”位置其实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只要 找出机构中传动角的最小值(即传动角为0度),就能够以此为 依据对机构中的“死点”位置进行判断。若传动角为0度,则表 明机构整合功能存在“死点”,若传动角不为O度.则表明机构 中无“死点”。 (五)平面结构“死点”讲解的延伸与扩展 平面机构“死点”的讲解不能有太多局限性,除了要了解 般平面机构中的“死点”规律外,还要将其他复杂的平面机 构了解透彻。在双曲柄机构中,同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把平 面连杆机构中的曲柄定为AB.把机构的摇杆定为CD。A、D两 一平面连杆机构中的“死点”位置其实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只要找出其中规律,便能够确保机构的正常运行,使其在机械 应用中充分发挥作用。本文首先对平面机构中的“死点”进行 了简单叙述,然后重点讲述了“死点”的讲解方法,讲解过程主 要包括四个步骤.经过实践找出“死点”位置,并发现其中存在 的规律有利于确保平面连杆机构的正常运行,保证其在机械 使用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莉.“平面连杆机构设计及分析平台”在《机械原理》 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3(6). [2]曾亮华.平面连杆机构基本特性的教学解析[J].中国 教育技术装备,2o12(7).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