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区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评价与优化

社区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评价与优化

来源:意榕旅游网
Optimization of the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al Facilities Layout

社区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评价与优化

文/叶欣 陈怡 张康建

  Ye Xin Chen Yi Zhang Kangjian

作者简介叶 欣 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 硕士研究生陈 怡 浙江树人大学建工学院 讲师张康建 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 硕士研究生ABSTRACT

在我国城市建设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城市居住用地开发和居住区建设日益表现为市场行为主导的格局下,传统的基础教育设施规划模式正不断受到严峻挑战。结合余姚案例,旨在探讨在当前的城市发展背景下,研究基础教育设施的布局配置问题,服务于城市空间的未来拓展和功能优化提升。

The main body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China is increasingly diverse, and the urban residential land develops, and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market is behavior-oriented, so the traditional planning model of basic education facilities is constantly faced with severe challenges. Taking Yuyao as a case to explore the layout of basic educational facilities, to serve the future of urban space and to expand and enhance the function of optimization.KEY WORDS

基础教育设施,相对时空半径,覆盖率

Basic Education Facilities,Relative Space-Time Radius,Coverage

导言

在我国城市建设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城市居住用地开发和居住区建设日益表现为市场行为主导的格局下,传统的基础教育设施规划模式正不断受到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

1、相关控制指标粗糙。相关国标中基础教育设施的服务范围基本都是按照指导服务半径或者千人指标来计算。忽视了“不同的城区特点”,进而使得规划的指标控制缺少弹性,在实际中操作中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2、设施布点与城市社区之间的空间组织问题未受重视。由于基础教育设施质量的实际差别,以及设施的微观规划缺陷,造成若干城市空间组织上的问题。单纯从规模、服务半径方面出发的指标控制,难以解决该类设施与周边其它城市用地之间的空间组织问题。1 余姚基础教育设施概况

随着余姚中心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城市建设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的拓展,城市基础教育设施越来越显得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居民对设施服务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主要表现在: 1.1设施分布不均衡。老城区基础教育设施密集,覆盖范围重叠,而新区基础教育设施匮乏。城市发展初期,老城区人口密集,基础教育设施也相应集中。在当前居住不断向外拓展的过程中,加重了居民家庭生活和城市运行的成本。 1.2部分既有设施质量难以提升。首先,老城区内部由于用地规模限制,旧有设施难以扩容升级。其次,优势资源分布不均,服务功能较差的设施难以吸引使用人群,进一步加重少数优质

基础教育设施的运行负担。

就这些问题的成因来看,尽管最根本原因是基础教育设施投入不足,但也存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未能提前预留设施发展空间,以及既有设施运营未能优化组织的问题。

2 设施的空间配置绩效评估2.1 服务半径的确定

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版)(简称国标)中,规定基础教育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国标中“教育”类设施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四项。中学为居住区级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小学和幼儿园为小区级设施。《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和国标中都规定中学绝对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绝对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后者规定幼儿园绝对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m。

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标中“绝对半径”优表1:基础教育设施相对时空服务半径教育设施步行相对时空服自行车相

务半径对时空服

务半径

幼儿园考虑幼儿步行速将自行车

度,时速设定为在不同等0.7m/s,半径为级道路上600米;的平均速

小学考虑小学生步行度设定为

速度,时速设定2m/s,半为0.8m/s,半径径为1800

米为700米;

初中考虑中学生步行

速度,时速设定为1.1m/s,半径为1000米;

公交车相对时空服务半径将机动车在不同等级道路上的平均速度设定为10km/h,半径为2500米

化,分析纳入城市道路因素后的“相对时空半径”。确定15分钟作为适宜的出行时间,结合各交通方式的行驶速度,得出针对各类基础教育设施的相对时空服务半径标准。2.2空间覆盖度分析 2.2.1幼儿园

余姚的幼儿园总体服务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短期内难以达到全覆盖的目标,因此今后设施布局应当首先满足在自行车和公交车相对时空半径下的服务全覆盖。分片区比较结果显示,幼儿园服务覆盖率存在很大差距,层次分布较明显。中心片区的幼儿园服务覆盖率较理想,步行相对时空半径下覆盖率达到62.86%,自行车、公交车覆盖都近100%;西南片区公交车相对时空半径覆盖尚可;其他三片区都处于较低水平。 2.2.2 小学

全区范围内,小学在绝对半径下小学的覆盖率为35.25% ,在步行相对时空半径下小学的覆盖率为30.66% ,在自行车相对时空半径下小学的覆盖率为76.27% ,在公交车相对时空半径下小学的覆盖率为85.22%。小学覆盖率较为理想,下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应该着力提高步行条件下的覆盖率,提升服务便捷性。5个片区的小学覆盖率呈三个梯度。第一梯度中心片区服务较理想,步行达到58.97%。西南片区和东北片区次之,东南片区和西北片区服务覆盖相对较弱。

2.2.3 初中

余姚初中的服务水平处于较低层次,自行车相对时空半径下仍存在较大覆盖盲区,同时存在较大面积的服务重叠区,有限的资源在空间上未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下一阶段的应当着力进行布局调整规划,首先

2009 11 A+C 论文 P111

实现自行车、公交车出行的全覆盖。比较结果显示,初中服务水平呈三个梯度(图3-7)。中心城区覆盖度较高基本能够满足自行车出行和公交车出行需求,城东、城南、西北片区覆盖水平相当,东北片区初中发展水平低,服务盲区较大。3 空间配置目标

根据各类设施服务覆盖率现状值与理想状态的差距,确立设施服务水平的量化指标,即设施在不同服务半径下覆盖率的近期(2010年—2015年)、中期(2015年—2020年)、远期(2020年—2030年)三级目标体系,设定相应的覆盖率目标值(表2)。 近期目标(2010年—2015年):实现全区教育设施在公交车或自行车相对时空半径下的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步行相对时空半径下的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中期目标(2015年—2020年):实现设施在公交车或自行车相对时空半径下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在步行相对时空半径下的服务覆盖率达到50%以上。

远期目标(2020年—2030年):力争实现设施公交车或自行车相对时空半径下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在步行相对时空半径下的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

4 规划应对与相关政策4.1 弹性设置服务半径

基础教育设施布局应在“幼儿园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下,使服务半径更具弹性和灵活性,分级、分期、分区做出选择。

余姚各分区分类基础教育设施的服务覆盖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根据发展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分区发展政策。基于不同地区的设施发展现状,将主要引导的教育设施使用出行方式分为:以步行为主,车行为辅;以自行车、公交车为主,步行为辅;以公交车为主三类。以便得到综合效益最优的服务半径,进行有针对性的现状设施布局调整,达到实现设施服务覆盖率最大化的目的。

4.1.1引导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车行为辅 中心片区:主要问题在于区域内幼儿园、小学分布不均衡,存在大范围服务重叠区。建议以步行交通方式为导向,结合城市发展更新,通过合理的布局调整规划,促进区内教育均衡布局的同时,积极向片区外围扩散优质教育资源。

4.1.2引导出行方式以自行车、公交车为主,步行为辅

东南片区:幼儿园和初中相对时空半径覆盖率都较低,短期内难以达到步行覆盖的目标。应该加大投入,加快区内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结合农居点整合,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平衡设施布点,提高覆盖率。西南片区:步行覆盖率相对较低。初中服务覆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区内居住人口迅速增加产生的需求。

设施类型设施服务覆盖率目标值(%)

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

步 行自行车公交车步行自行车公交车步行自行车公交车

幼儿园小学初中30403080807090908050606090909010010090808080100100100100100100

表2

1

建议增加支路网密度,提高可达性,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合理设置教育设施规模,并积极实现共建共享,近期实现自行车和公交车服务半径全覆盖,远期争取实现步行范围全覆盖,以达到高品质宜居的需求。

东北片区:幼儿园和小学整体服务水平处于较低阶段,同时考虑高铁综合站建设对区域开发的带动作用,预期现状教育设施将难以满足未来高品质服务的需求。建议加强高铁站建设、公交网络优化布局以及居住区开发三方面的联动发展,加大教育设施投入,在充分利用未来交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统筹城乡,近期倡导以公交车出行为主,配合自行车及步行作为辅助方式。

4.1.3引导出行方式以公交车为主

西北片区:由于区内现状分布着大量的农居点,布局分散,且对服务设施投资不足,导致幼儿园、小学、初中服务覆盖率都较低。综合考虑城西未来发展趋势,区内社区主要结合工业产业设置,建议结合社区发展配套服务设施,并充分考虑分散农居点的服务需求,通过公交联系实现设施服务共享。4.2 推行校车制度

校车制度解决的主要是交通安全和孩子教育环境的公平问题,免费校车制度,是义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基于余姚经济实力以及城市增长模式,余姚有能力也有必要走在同等城市之前,率先完善校车体系。校车制度运营本身不可能做到收支平衡,但正规的校车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如可大幅度减少城市的交通拥堵等。建议校车公私合营,在政府管制下,由私人提供。管制包括准入管制(车的类型、司机素质)和价格管制,同时给私人运营补贴以及一些政策优惠和补助。

校车线路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尽可能直接连接学校和社区,同时考虑校车与公交车免费换乘,通过公交车到达社区。4.3 微观空间设计导则

学校应该结合社区布点,选址应综合考虑安全性和可达性。幼儿园尽量布置在社区内部,小学的设施应避免学生上下学穿越城市干道和铁路,不宜与商场、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及医院等场所毗邻,初高中要注意公交车的可达性。

校园出入口的道路和附属设施。基于不同类型教育设施使用引起的交通流不同,周边的道路设计应当更具针对性。幼儿园和小学应充分考虑家长陪同出行,在接近校门的道路扩大非机动车道以及步行道的宽度,此外应布置一定的休憩设施,并考虑接送家长

临时停车的需要。初中具备生有独自出行的能力,应考虑初中生公交出行的需求,故中学应接近公交车站布置。

2

3-13-23-3

4

5-15-25-3

6

7-17-27-3

1 | 余姚中心城基础教育设施分布 6 | 各片区初中相2 | 各片区幼儿园相对时空服务半径覆盖率 对时空服务半径3-1 | 步行相对时空半径覆盖3-2 | 非机动车相对时空半径覆盖3-3 | 非机动车相对时空半径覆盖 4 | 各片区小学相对时空服务半径覆盖率5-1 | 步行相对时空半径覆盖5-2 | 非机动车相对时空半径覆盖5-3 | 非机动车相对时空半径覆盖

覆盖率 7-1 | 步行相对时空半径覆盖 7-2 | 非机动车相对时空半径覆盖7-3 | 非机动车相对时空半径覆盖

参考文献

[1]曾萍,沈陆澄. 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设施规划的失灵、重整与预警──谈汕头市龙湖区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实践[J]. 规划师.2001(5)

[2]刘保亮,李京生. 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标准的现状及课题——以广州、上海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J].规划师 2001(02)

[3] 杨震,赵民. 论市场经济下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方式[J]. 城市规划.2002(05) .

[4] 赵民,林华.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指标体系研究[J]. 城市规划.2002(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