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学分:2;建议课时:32 课程定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必修课程,为人文、艺术、语言类相关专业和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简单要求的专业学生开设,实践性较强,开设时间为一年级第一/二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了解和熟知计算机学科的核心内容、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针对不同专业要求加强课程模块的深入学习,为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先修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操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课程
教学目标要求:
1.社会能力:能够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手段进行社会必须的沟通交流;具备初步的团队合作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2.方法能力:具备较强的资源检索能力;具备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具备较强的自学学习;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新技术跟踪能力。
3.专业能力: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基本管理维护的能力;掌握简单计算机网络管理能力;掌握常用工具软件操作能力;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完成专业工作能力;掌握专业要求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特殊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
课程整体教学模块由四大部分组成:
1.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含计算机组成基础知识、文件管理、控制面板管理、数据录入技术等简单应用。
2.WORD,文档的编辑与格式管理,文档管理一般性操作。
3.EXCEL,使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管理,数据管理的基本任务要求。 4.PowerPoint,使用演示文稿进行演讲、报告、介绍等资料进行展示,能够实现PPT使用基本需求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重视引导化教学,教师主要教授学生如何掌握计算机各功能操作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授课效果。
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建立虚拟企业、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不同专业讲授不同教学案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体现服务于专业学习的课程特色。
教学过程在多媒体教室和实训机房共同完成,时间分配各占50%。
考核方式:
改革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重实践轻理论,重平时轻考试,最终成绩真实体现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具体考核方式及标准见下表。 内容 比例 考核方式 考核标准 迟到、早退扣5%,旷课扣10%,考勤 20% 学生名单 按照学校要求达到一定次数取消课程考试资格,需进行课程重修(病事假以假条为准) 过程考核 30% 授课教师上机课随堂检查、作业上传云空间 考核操作系统、WORD、EXCEL和PPT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作业具体要求 基本达到项目要求目标,按照完成考核点的质量评定具体成绩 期末考核 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