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海洋》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海洋》。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的第三课。本课通过观察地球平面图或者地球仪,初步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以及通过海水蒸发、海水淡化实验,推理出海水比淡水含有更多的杂质。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体验海水淡化的简易方法。
二、说学情
学生是科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应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上来。通过二年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科学课的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
1.观察地球平面图或者地球仪,初步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
2.乐于探究海水与淡水的不同,通过海水蒸发、海水淡化实验,推理出海水比淡水含有更多的杂质。
3.通过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体验海水淡化的简易方法。
4.通过阅读和交流,知道海洋为人类提供了重要资源,初步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四、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海洋,通过实验推理出海水含有很多的杂质,初步学会海水淡化的简易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简易的海水淡化装置,进行海水蒸发、海水淡化实验,发现海水比淡水含有更多的杂质。
五、 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
(1) 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 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 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 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2、学法: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小组活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 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地球在整个太阳系中,是一颗非常特殊的星球,他被称为“蓝色的水球”,大家知道为什么称它为水球吗?(因为地球上含有大量的水。)其实在地球上的水资源中,绝大多数是海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第14课——海洋,了解海洋和海水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14、海洋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交流对海洋和海水的认识
出示世界海洋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弄明白,这份示意图中蓝色的部分就是海洋。
教师引导:你们对海洋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海洋的认识。
预设:
海面很宽广,很辽阔,海面上有巨大的波浪;海边,有一种很腥味;海洋里有很多动植物;海水是咸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为3795米。
上一课我们提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既然海水这么多,人类为何不直接饮用海水?
全班交流,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人们不能直接饮用海水的原因:海水是咸的,水中有很多细菌,海水没有经过消毒……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对,海水是不可以直接饮用的,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还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微生物,细菌,有机物等等,这些成分大多数对人体是有害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海水中究竟含有哪些东西。
活动二:做海水蒸发实验,比较海水与淡水蒸发后的残留物
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以及相关的说明文字,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本次实验是一次对比实验,因此,在实验中所取的淡水和海水的量要一样多,一般为一毫升。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观察汤勺中的水烧干之后留下的东西。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安全使用滴管和酒精灯。
各小组交流本小组的实验情况,阐述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淡水蒸发后,勺子中什么都没留下,而海水蒸发后,勺子中会有残留物?勺子中留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勺子中留下来的残留物,就是海水中的杂质,而在这些杂质中,盐的含量又是最高的。据统计,海水中盐的浓度是人体内的4倍,约为4%,而人体肾脏排泄盐的浓度最高不能高于2%。专家指出,如果喝下200毫升的海水,要排掉所含有的盐分,需要排出350毫升体内的水,这样不仅没有起到解渴的作用,还会失去体内更多的水。这就是海水又苦又咸的根本原因。
过渡:虽然海水不可直接饮用,但是,海水经过淡化之后,就可以饮用了。
活动三: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进行海水淡化实验
引导:简易的海水淡化装置,该怎样去做呢?又如何进行海水淡化呢?
出示课本上的淡化海水装置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制作海水淡化装置需要哪些材料?怎样进行海水淡化?
全班交流活动所需材料:一个深色的盆子,一块小石头,盐水,保鲜膜,碗等等。
交流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点,教师强调:本次实验的关键是加热,所以要选用深色的盆子,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并且本次实验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同学们需耐心等待,注意观察水在保鲜膜内部凝结的过程。
学生按步骤制作简易的海水淡化装置,教师巡视,相机加以指导。
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完成的海水淡化简易装置,并且把它放到太阳底下暴晒。
特别说明:因为这个过程有点长,因此只要求学生把制作好的海水淡化装置放在太阳下暴晒,然后继续回到教室上课,把下面的内容讲完,再回头去看一看,海水淡化的情况。
活动四:认识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自古以来,人类的生存一直离不开海洋,人们把海洋称之为“人类的资源宝库”,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课本上的海洋剖面图以及相关的说明文字,引导学生看一看,再读一读旁边的说明文字,并根据这段文字说一说,海洋为什么是人类的资源宝库?在海洋中有哪些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哪些生活在浅海?哪些生活在海岸边?又有哪些生活在深海?
教师补充介绍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方面的内容,引导学
生对海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加深刻体会到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教师小结:
同学们,海洋储存着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含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核动力资源,因此,海洋确实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练习拓展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大概了解了海洋的有关知识,现在大家知道海洋和湖泊之间的区别了吗?
出示题目:至少写出三条海洋不同于湖泊的地方。
学生练习答题,然后全班交流。
预设:
海水是咸的,湖泊大多是淡水。
海洋面积很大,湖泊相对较小。
海洋资源相对于湖泊来讲更加丰富。
海洋比湖泊要深的多。
海洋里的动物、植物种类繁多。
海洋的风浪比湖泊的风浪更大。
海洋有潮涨潮落……
活动五:检查海水淡化装置的效果
引导学生去将外面放置的海水淡化简易装置搬到教室里来,各小组仔细观察,看一看海水淡化装置的效果怎么样?有没有将海水中的淡水淡化出来。
各小组展示本小组淡化出来的水。
教师小结,讲一讲淡化海水使用的原理。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海洋的有关知识,学会了淡化海水的基本方法,课后请大家搜集海洋动植物信息,从海岸边、海洋里各选出一种,了解它的生存本领,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的第2题。
七、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把知识的推导过程写在中间,实例应用写在右边。
以上是我对《海洋》这节课的说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