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中医“阴阳消长转化”理论探析月经产生机制

从中医“阴阳消长转化”理论探析月经产生机制

来源:意榕旅游网
从中医“阴阳消长转化”理论探析月经产生机制

陈旭

【摘 要】Analysis Mechanisms of menstruation using theory of

promotion,re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Yin and Yang of TCM,analyzing with modern medicine,regulating the menstrual function;discussing theoretical basis about periodic regulating menstruation and conclude four key points,including:Yin excessive in follicular phase,Yang excessive in luteal phase relatively;It is a process of yang growth and yin decline that from the follicular phase to the luteal phase,and it is Yang decline and Yin growth which from the luteal phase to the follicular phase;Growth and decline of Yin and Yang is material basis,and transformation of Yin and Yang is the essential about menstruation and ovulation;It is a key in transformation from quantitative to qualitative change that Yang in its extreme gives rise to Yin and Yin in its extreme gives rise to Yang.%通过中医“阴阳消长转化”理论,对照现代医学月经分期,解析中医月经产生机理并归纳为:月经周期中卵泡期阴偏盛,黄体期阳偏盛;月经周期中由卵泡期到黄体期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由黄体期到卵泡期是阳消阴长的过程;阴阳的消长是月经产生的物质基础,而阴阳的转化是排卵及行经的根本;“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是月经转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7(023)003 【总页数】2页(P318-319)

【关键词】月经机制;阴阳消长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作 者】陈旭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沈阳 11003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271.11

月经产生机制是妇科生理病理的核心内容,其机制理论几乎涵盖了中医妇科的全部基础理论。传统中医将其分为氤氲期、月经期、月经前后期, 但没有客观的判断指标, 尤其是没有从中医理论层面将其外在现象与内在机制联系起来论述。20世纪70年代,罗元恺教授提出肾阴阳失调是导致月经失调的病机;夏桂成教授强调肾中阴阳转换如常则月经如常,肾中阴阳失调则月经失调的理论[1];赵宏利教授提出月经周期阴阳五行归属,以“癸乙丁辛法”调经理论[2],对现代中医认识月经机制并指导临床具有积极意义。

正常状态下,肾中阴阳随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而消长转化,但阴阳的变化恪守动态平衡。笔者结合阴阳消长、卵巢生理及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将月经周期按阴阳四象划分,即为卵泡期前半段为阴中之阴,卵泡期后半段为阴中之阳,排卵瞬间为重阴转阳,黄体期前半段为阳中之阳,黄体期后半段为阳中之阴,月经启动瞬间重阳转阴。

重阴必阳首载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重阴必阳”,说明“重阴必阳”是在阐明自然界与人体相应生物钟演变的必然现象。 1.1 对“重阴”的认识

“重阴”一则是指重叠之阴,是包含2个以上叠加的“阴”。已故现代名医任应

秋认为,重阴者重叠之阴也;二则是指盛壮,是月经周期阴阳消长中的阴长达到高峰时期的意思,应包含天癸之阴已达到“重”而致“极”,生殖之卵成熟、阴精及冲任气血的充盈。《女科经纶》[3]引陈良甫所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癸为壬癸之水……癸为阴水。”而现代医学认为,在卵泡晚期雌激素有一个迅速上升的阶段,在排卵前24~36 h的募集达到峰值200 pg/ml以上,这正与中医的天癸之阴相类似,是形成“重阴”的生物学科学依据所在。研究发现,天癸之阴的生物学效应类似雌激素的作用,一方面促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另一方面小剂量的雌激素使下丘脑受到负反馈抑制,垂体FSH分泌减少,以保证优势卵泡的形成。而随着雌激素的增加,当优势卵泡发育成熟时雌激素出现高峰,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正反馈作用,使垂体释放大量LH,形成LH及FSH分泌峰值,两者协同作用促使成熟卵泡排卵。此过程类似中医“阴”到达峰值后转化为“阳”,而“阳”的鼓动、生发推动转化的作用,促进卵子的排出,这与“重阴转阳”的阴阳消长理论机制基本相应合。因此天癸为月经产生的物质基础,天癸之阴盛壮至“重”则精卵成熟,冲任气血及胞宫血海充盈。

在经间期排卵之时,天癸之阴滋长至“重”的内涵有三:一指卵子发育至成熟。卵为生殖之精,其发育成熟为生育提供物质基础;二指冲任气血充盛,即FSH、LH分泌峰值的形成;三指胞宫血海满盈,即子宫内膜的增厚,为月事时下提供前提条件。所以“重阴”主要是指“天癸之阴”达“重”的水平,与之密切相关的成熟之精卵、充盛的冲任及血海共同构成的多重、重叠之阴。 1.2 对“必阳”的理解

有“重阴”作为前提,才有 “必阳”的转化,这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重阴者,是阴的积累达到一定的量,说明阴长已发展到高水平,并已达到生理的极限。按太极阴阳运动规律,阴长达重之时阴阳的不平衡已发展到顶点,必须通过天癸阴阳性质的转化途径使有余之阴让位于天癸之阳,从而平衡这种阴阳量差失衡的极限状态,

重新趋向相对性的总体平衡,开始新的消长变化,以推动月经正常周期及生殖节律的循环演变。转化的过程包括阴津下泄和卵子排出。所以在排卵期的转化过程中,既存在阴阳消长的对抗关系,又存在阴阳互根的统一关系。前次月经结束后,即开始转化时,卵泡期前半段为阴中之阴。阴渐长至重阴是转化的前提,但亦必须有充盛的阳参与,且至少要有中等水平以上的阳提供支持和鼓动,以助其推动转化,形成蓄而待发之势,继而排出卵子,故卵泡期后半段应为阴中之阳。正是由于有足够的“阴”作为其物质基础,在转化让位于阳后阳长方能顺利,从而呈现出刚强、迅疾的特点。

经间期排卵发生的瞬间为重阴转阳,“阴阳”转化的关键过程首先取决于“重阴”,即天癸之阴与成熟精卵,但也取决于“阳”,即天癸之阳,来源于肾中命门之火;其次取决于冲任、气血氤氲状态的运行状态,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阴阳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运动特点。“必阳”是生殖节律变动,是遵循事物运动发展必然规律的变化,必阳的阶段是生殖节律的阴阳四象交替消长及相互转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1 对“重阳”的认识

卵泡期阴偏盛,黄体期阳偏盛。在黄体期前半段,天癸之阴让位于阳,命门之火升腾迅猛,卵子排出形成黄体,促成天癸之阳。天癸之阳其性属阳,故有温煦、生发、动情之功,而排卵后孕激素的提升可刺激体温升高,在基础体温上升呈高温相,雄激素增加提高女性性欲,促进受孕几率增加。故从功能属性来讲,天癸之阳有类似孕激素及雄激素的作用,故而黄体期前半段应属于阳中之阳。

按理而言, 阳长至重,重阳必阴。黄体期后半段则应为阳中之阴,即BBT的高温相7~8 d须转化。高温相的出现为阳中之阳的体现,但阳气的迅快、刚强的特性十分活跃,故阳气在短时间内释放。但受到阴阳各半月整体平衡关系所制约。此阶段的天癸之阳从时间方面而言,黄体期前半段的阳长维持时间约为7~8 d, 与之对应的高温相同样也维持在7~8 d,而为与阴长半月相适应,因此阳长必须再维持

7~8 d,保证阳长亦达半月左右,以维持阴阳的总体平衡;在量而言,在黄体期后半段, 天癸阳长达重的维持时期, 虽有一定的高低起伏, 但在轻微的波动中有所下降,且呈“阳中见阴”的趋势;在症状而言,由于阳长达重的维持阶段,阳气偏亢,气火偏旺, 故常出现心烦、乳房胀痛等经前期反应, 体现在重阳维持阶段其稍有波动的特性。而现代医学通过研究表明,黄体期后期雌激素达到又一次高峰,由于大量孕激素及雌激素协同作用,使垂体LH、FSH分泌量相应减少,黄体开始萎缩,雌孕激素减少,子宫内膜失去性激素支持发生剥脱而致月经来潮。这正与此时期天癸之阴阳消长相应合。 2.2 对于“必阴”的理解

阴阳不平衡发展到顶点,必须通过天癸之阴阳性质的转化以维系其固有的平衡状态,故而当阳盛至极时须将有余之阳让位于天癸之阴,即阳盛至“重”。此阶段应表现为“重阳则开,血满则溢”,因而在月经来潮之际,其启动瞬间为重阳转阴。在转化的过程中,阳气推动经血排出,将有余的阳转化为阴,即是月经下血。同时清除一切“重阴”所带来的浊液瘀血, 从而使平衡这种阴阳量差失衡的极限状态,重新趋向相对性的总体平衡稳定态,使阳长运动达到极致,即到达“重”的阶段时需要向相反的另一极转化, 必然出现行经期排出经血、去旧生新再转入新的阴阳消长运动,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

本文旨在建立中医独立的月经周期阴阳四象理论,对应解析、关联现代医学月经分期理论,使中医阴阳理论与月经产生机制的关联更加量化和具象化。笔者通过对月经周期各阶段的阴阳消长、转化的解析,并与现代医学对于月经认识进行的大胆比对及融合,对传统中医月经产生机制理论进行继承和发扬, 是在中医理论层次对中西医结合理论的一次深入探讨,期望能为研究中医月经机制理论方面提供新启示。

【相关文献】

[1] 夏桂成, 殷燕云.从太极八卦时辰钟结合图探析生殖节律(续1) [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5): 277.

[2] 赵宏利,何嘉琳,马宝璋.把握阴阳五行运用易学原理再论月经周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2482-2485.

[3] 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