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的实证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南方经济2008年第3期 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与劳动生产率 基于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的实证研究 石灵云刘修岩 内容摘要 本文基于2003年中国四位数行业制造业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外部性的两种重要形 式——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我们发现,从整个制造业来讲,地方化经济 和城市化经济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我们就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否存在产业间 的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地方化经济在大部分产业都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仅有少数技术含 量相对高的产业支持城市化经济。 关键词 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外部性 -IEL分类:L690,0140,R120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249(2007)03-0043-009 一 引言 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学者们就已经开始从计量角度对外部性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fShe ̄r,1973;Sveikauskas,1975)。这些研究将表征外部性的变量(产业规模和城市规模)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 纳入传统的柯布一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试图测算出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产出弹性。虽然早期的 研究在理论框架上尚不成熟。但均发现产业规模或城市规模对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如Nakamura (1985)利用日本的二位数制造业数据测算出的地方化经济生产率弹性为0.045,城市化经济生产率弹性 为0.034。Henderson(1986)利用美国和巴西的数据发现只有地方化经济对生产率有促进作用,而没有发现 城市化经济。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经济理论(Romer,1986;Lucas,1988;Grossman and Helpman,1991)认为像知 识外溢或干中学这类外部性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推动力,使得外部性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框架 趋于成熟,继而涌现出了大量经验性研究文献。Glaeser等f1992)使用1956—1987年间美国10个城市6 个产业的数据对产业多样化和专业化与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产业多样化有利 于产业增长,而产业专业化却对产业增长起负作用。Henderson等(1995)通过对产业进行更细的分类(分 为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细化了以上的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对于传统产业,只存在MAR外部 石灵云: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上海200433电子信箱:051015024@fudan.edu.cn;刘修岩: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06JJD790006)、复旦大学985创新项目和上海哲学社会科 学规划项目(2007BJLO01)的资助,特此致谢。同时非常感谢范剑勇博士的建设性评论。当然,文责自负。 ——4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的实证研究 性,不存在Jacobs外部性,而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则同时存在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此外,Bradley and Gans(1998)对澳大利亚、Cainelli and Leoncini(1999)对印度、Combes(2000)对法国以及Soest et a1.(2002) 对荷兰的研究都发现产业专业化对增长有负作用,而城市化经济效应却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这里必须 指出的是,动态外部性理论预测的是地方经济结构与生产率的关系,上述研究限于数据的可得性,都用就 业增长代替了生产率的增长,而这本身依赖于很强的假定(Combes et a1.,2004;Cingano and Italy,2004)。 Henderson(2003)、Cingano and Italv(2004)为了克服这一确认性问题,选用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 Henderson(2003)采用劳动生产率(劳均增加值),Cingano and Italy(2OO4)则采用了生产率的最直接衡量指 标——TFP,他们都发现产业专业化显著的促进生产率的增长。 近年来,部分学者运用中国的数据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Batissa(2002) 使用1985—1989年间中国29个省市3O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产业外部工业环境的多 样性和产业内的竞争度有利于产业的增长 但产业专业化对增长的效应为负。Gao(2004)运用各种区域理 论检验它们在中国产业发展中的实证意义,研究发现,由地方化经济、地方产业竞争度与产业多样性构成 的技术外溢中,地方竞争度有利于地方产出的增长,而地方化经济、多样性对产业增长并没有促进作用; 同时 动态外部性也非常微弱。罗勇和曹丽莉(2005)基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数据的研究,发现以EG 指数fEllison and Glaeser,1997)测度的产业内集聚和工业总产值之间高度正相关。薄文广(2007)利用 1994—2003年中国29个省市区25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专业化水平与产业增长之 间存在着负向关系,多样化程度与产业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非线性关系。并且产业多样化水平对经济增 长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的性质及产业的地理区位。 基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考察外部性效应,多数研究估计期初的地区条件对地区产业增长 的影响(Glaeser et a1.,1992;Henderson et a1.,1995;Batissa,2002等;薄文广,2007)。这一方法虽然有其自身 的优势,如可以剔除具有时间不变性的地区特征影响,或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假定期初的条件与考察期间内 地区产业冲击是不相关的。但是,这一方法也存在不足,因为我们无法获知这样的估计结果是否反映了稳 定的增长过程。另外,这一方法也忽略了静态外部性存在的可能性,后者可能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Hanson,2000),而本文正是从静态的角度估计了地方化经济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本文拟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这种影响是否存在产业差异两方面来考 察产业集聚的内在机制。同时,通过验证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是否具有正的影响,在经验上证实地方化 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存在性。研究发现,当控制了其他因素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对于我国以地区 为基础的产业劳动生产率具有统计上显著为正的影响,并且多数产业支持地方化经济。与现有研究相比.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四位数行业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外部性理论与生产率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有别于 国内大多数使用二位数行业数据的研究。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国内的多数研究是基于二位数制造业行业 (Batissa,2002;Gao,2004;薄文广,2007),只有少数从三位数行业考察地方化经济(如张卉等,2007)。但现 有的研究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所以我们希望从更细的行业数据进行研究。此外我们认为,从二位数 ,行业研究地方化经济或城市化经济是否存在过于宽泛,因为现实生活中许多产业集群是在四位数行业甚 至五位数行业水平上存在。 ①Glaeser et a1.(1992),Henderson et a1.(1995)等人都假定生产率的提高会相应的转化为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引起就 业的增长。这只有在产品的需求弹性充分大,并且劳动力的供给弹性也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这样的转换才能实现。如 果企业面对价格无弹性的产出需求,生产率的提高反而会减少劳动需求。 一4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南方经济2008年第3期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针对本文实证目标作相应的模型设定,第三部分是数据来源与变量 说明,第四部分是计量结果及解释讨论,第五部分是结论。 二基本模型 (一)基本模型 根据外部性理论,从微观企业层面来看,集聚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企业的产出不仅是一般投入的函数, 同时还是其所在地区产业、工业或整个地区经济活动规模的函数。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总产出会 随着这些外部总量的增加而提高,产出的平均成本将随之下降。那么估计生产函数是对集聚经济最直接 的测度方法,最基本的生产函数类似于如下形式: 均=g(Sj, )厂( , ,Z ) (1) 其中Y 表示 地区i企业的产出;K、L和Z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力和其他投入。生产函数通常假定规 模报酬不变。集聚经济以乘数的形式进入生产函数,并引起生产函数的移动。S表示地区总就业人口或总 人口.其测度结果反映了城市化经济的大小和显著性,5 表示地区特定产业的就业或产出量,测度的是 地方化经济。 (二)实证模型 因此,根据上述生产函数的表达式,为了验证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存在性,我们设立如下的计 量模型: Inprodi ̄=con+aInpercap + Inlocale + lnurban + linsiZeir+A2edu + regionaldum+ ,+ (2) 其中i ,r,z别代表四位数行业、二位数行业、省份和六大地区; rod代表劳动生产率;local和urban 表示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分别用各地区的四位数制造业的企业数目和非农就业人El测度.是本文 的核心变量; 表示产业固定效应, 随机误差项。表1对实证模型中的变量给出简要定义和说明。 表1 变量定义 ①这六个地区包括:(1)、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2)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省;(3)、东部沿海各省:河北、山 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省;(4)、中部省份: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省;(5)、西北地区:内蒙古、陕西、 宁夏、甘肃、青海、新疆;(6)、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 一4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的实证研究 三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源于华通数据中心的在线数据服务关于2003年中国工业行业年度数据。该 中心的所有资料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和全国统计系统,具有全面性、及时性和权威性等特点,作为研究中国 工业制造业各行业发展状况的有力辅助工具。该数据覆盖面广,包括28个二位数行业,每个二位数制造 业又包括若干个四位数行业,剔除有变量缺失值的样本,共计445个四位数行业。该数据涵盖了中国所有 国有企业和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相关数据项目主要包括企业所在的区域(省)、产业代 码、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职工人数、企业数目等。四位数制造业是中国目前最细的行业分 类,产业的同质性最好。本文以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作为分析的基础。 (二)变量说明 1.劳动生产率 从外部性理论的两种微观机制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产业集聚效应最终体现为产品的平均成本的下 降.在本文中我们以各地区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作为衡量产业绩效的一个指标。 2.资本 在对生产函数的估计中,关于资本投入的度量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议。Jorgenson(1989)指出,用资 本的服务值作为资本投入的度量指标是最为理想的。但实际研究中衡量各地区各产业的资本服务值是极 其困难的,所以多数学者在对企业生产函数的估计中,一般先核算资本存量作为生产中资本投入的度量。 而本文所使用的是横截面数据,无法得到资本存量的数据,借鉴文献中的通常作法,我们选用当年的固定 资本净值平均余额作为资本投入的代理变量。 3.劳动力和人力资本 我们用各地区各产业的全部职工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的代理变量。同时,为了反映生产函数中劳动 力素质的差异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应该对各地区各产业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行控制。劳动力市场发育对 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于某产业可能因为其需要的专门人才在一些地区的集聚更容易找到合适的人才。通 常情况下,专业人才和需要这些人才的产业的相互作用会提高以地区为基础的产业劳动生产率。对于地 区的人力资本水平,我们采用各省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即6岁以上人口中各种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乘以 各种学历的教育年数。①而产业水平的人力资本状况,由于比较细的产业层次上专业人才的数据在中国难 以找到,仅能获得的是二位数制造业的数据。但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在全部样本的回归方程中,对二位 数行业进行了固定效应控制,并且最后选择的回归方程也是固定效应方程。所以可以不作考虑。 4.集聚的测度 对于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我们要着重作些说明。首先是地方化经济,由于工业产值受价格波动的影 响较大,很难准确反映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因此多数现有文献都习惯采用就业人数而不是产量或产值 来衡量空间集聚度。然而,以就业测度的产业集聚往往是两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产业中企业规模 的分布情况,即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二是产业中企业的区域分布情况,即产业的地理集中度。而产业区域 集聚特指产业的地理集中性,即大量企业定位于同一地区为特征的产业集聚,形成这种集聚的原因才是 ①各种学历的教育年数:小学为6年,初中为9年,高中为l2年,大专及以上统一为l6年。 ——46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南方经济2008年第3期 我们所谓的“外部性因素”一一共享的基础设施、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产业的技术外溢和生产的投入产 出联系等。对于由企业规模引致的产业集聚(产业由一家企业垄断)则更多的缘于企业的“内部因素”(企 业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外部性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规模就无关紧要,事实 上.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中并不能完全忽视企业规模的影响(Ellison and Glaeser,1997;Maure and Sedillot.1999:HolmeS and Stevens,20021。因此,本文将借鉴Henderson(2003)和Combes et a1.(2004)的做 法.把早期文献中衡量产业集聚水平的就业规模指标分解为企业平均规模和企业数目两个方面。并最终 以企业数目作为本文实证分析的外部性变量,①因为,它不仅真正测度了外部性的大小,同时反映了外部 性溢出的来源(Fujita and Ogawa,1982;Henderson,2003)。 至于城市化经济。反映的是“城市规模的外部性经济”(Hoover,1948)。 种外部性经济不仅与工业部 门的规模有关,还与商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和专业化有关。所以本文选用了各地区的非农就业人口作为城 市化经济的测度,而不仅仅局限于工业部门、制造业部门或部分制造业部门的就业人数。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外部性的溢出受空间距离的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分析外部性效应的最佳空 间单元是城市而非省份。但就我国而言,目前从公开途径仅能获取省份层次各产业的数据,因此只能以省 份作为分析的基本单元。除出于数据方面的考虑外,就中国的具体情况而言,选择省份而非城市数据还具 有特殊的合理性,受历史传统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省份在我国不仅作为一级行政区划而 且常常被视为一级经济区.省份内部的经济联系往往大大强于与省份外的经济联系,因此同样是分析外 部性效应的重要地理单元。 四实证分析 我们作了两类回归。首先,我们使用产业固定效应的面板方法对所有的产业进行回归,也就是说将数 据视为二维(省一产业)的面板形式,将所有产业放在同一个回归方程里。然后,我们把所有产业按二位数 水平分为28个子样本进行独立回归,从而探讨集聚经济的作用形式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变化。表2和表3 分别列出了两类回归的结果。 在具体的数据分析过程中,为了使结果更加稳健,我们分别对两个测度城市化经济的指标进行回归: 方程(1)的城市化经济指标采用省份的非农就业人数,方程(2)的城市化经济指标采用各省的28个制造 业的总就业人数。在分析过程中我们选用方程(1)。 总体而言,集聚经济确实存在。不管是反映”单一产业集中程度”的地方化经济.还是”反映城市规模” 的城市化经济都对劳动生产率起正向作用。就两者对劳动生产率的弹性也几乎相同,地方化经济对劳动 生产率的弹性系数为0.1124,城市化经济对劳动生产率的弹性系数为0.1203。且都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 著。产业集聚效应意味着,如果将省份的制造业产业规模(企业数目表示)提高一倍或将省份的非农就业 规模提高一倍,中国各四位数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提高11%一12%。 ①在国内的研究中,梁琦也曾以企业数目这一指标反映地区企业集聚水平(梁琦,2004,第284页)。 ②关于城市化经济的含义,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一种是基于Hoover(1948)的观点,认为城市化经 济反映的是”城市规模的外部性经济”;另一种是把城市化经济与多样化经济等同起来,即把城市化经济看作主要是多种 行业的集聚产生的外部性,本文从第一种角度来理解城市化经济。 ③如薄文广(2007)对一个地区整体的经济活动范畴定义为25个二位数制造业,这显然低估了城市化经济。 一4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的实证研究 注:(a) 表示在1%TkV-A ̄, 表示在5%TkV-A ̄, 表示在1O%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t检验值,回归方程通 过 hite检验排除了异方差性。(b)沿海省份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其余为内陆省 份。(c)根据Hausman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 其次,人均资本存量和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劳动率的影响都显著为正,这与大多数现有的研究结果是 一致的。 最后是地区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我们以西北地区为基准点,比较回归系数发现,六大地区的劳动生 产率可以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直辖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第二层次为中部地区;第三层 次为东北三省、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六大地区的静态发散趋势非常明显。可见,改 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在沿海省份聚集,不仅在整体上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增长。并且,在累积循环机 制的带动下,直辖市和东部沿海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从而使得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被进一步 的拉大和长期锁定。 上述回归方程中,我们假设所有的制造业在任何地区都以同样的方式回应解释变量。但就中国的现 实情况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引致的出口导向型战略使得沿海省份的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同 时,从历史上看,这些省份也具有较好的基础,如人力资源、交通和通讯设施等(Song et a1.,2000)。所有这 些优势都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投入要素的生产率,为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外部性的产生 提供了便利。而这种趋势完全有可能反映到各省工业产业的发展上。为了分析回归系数在地区域间的差 异,我们将样本分割为两个子样本:沿海省份和内陆省份,然后分别就这两个样本进行独立回归。回归结 果见表2方程(3)和方程(4)。我们分析发现,集聚经济在两个地区都存在,且非常显著。但就具体的作用 形式,两个地区还是表现出很大不同:在沿海地区,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平分秋色,回归系数分别为 0.0979和0.0992,都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在内陆省份,显然以地方化经济占主导,其回归系数为 0.1973,且在1%水平上显著,而城市化经济的回归系数仅为0.0660,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同样,由于不同的产业在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规模经济上相差很大,而这种差异也可能会对最终 的回归结果产生某些影响。因此,为了更深入的探讨集聚经济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性,本文把28个二 一4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南方经济2008年第3期 注:(a) 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t检验值,回归方程 通过white检验排除了异方差性。(b)每个产业的回归方程中都控制了企业平均规模和人力资本,因篇幅所限而未报告。并且, 在回归方程中还控制了六大地区固定效应。(c)根据H ̄sman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 位数行业作为28个独立样本。分别对它们进行方程回归。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与表2全部样本的回归结果相比,分产业的回归结果有很大的不同。大部分产业 都只表现为地方化经济,而不支持城市化经济,这与Henderson(1986)对美国和巴西,以及Nakamura(1985) 对日本的研究结论非常一致。同时。我们也发现,存在正的城市化经济的几个产业(专业设备制造业、电气 机械制造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业)都是技术含量相对高的行业。这正符合Vernon(1966)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theo ̄of the product cycle),该理论认为,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其生产技术尚未成熟,需要多种技术和服务支持,这种协同 ——4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的实证研究 发展的特点使得高新技术企业更多的体现为城市化经济。 五 结论 根据外部性理论,大量的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过支持供给的专业化、鼓励专业化劳动力 市场的产生以及促进支持知识的溢出效应等渠道,能够产生广泛的外部性效应,在本文中,这种外部性效 应体现为以地区为基础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本文基于2003年中国四位数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对地 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两种外部经济效应对中国地区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我们发 现,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都对地区的产业劳动生产率有显著为正的影响。此外,分地区的回归结果表 明.在沿海省份,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发挥着同等作用,而在内陆地区,相对于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 济作用更强。同时,分产业的回归结果表明大部分产业只表现为地方化经济,只有技术含量相对高的产业 才表现出城市化经济。这意味着,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集聚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在中国已见成效,从而显 著的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增长。由此,本文引出的政策含义是,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应充分 考虑影响产业区域集聚的经济因素,因势利导,一方面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传统特色,促进具有地区特色的 专业化产业区的形成,另一方面,大力改善本地区的政府服务职能和基础设施等软硬件投资环境,从而吸 引外部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向本地区的集聚。 参考文献: Bradley,R.and J.Gans,1998,Gmwth in Australina Cities,Economic Record,74,266—278. Cainelli,G.and R.Leoncini,1999,Externalities and Long—term Local Industiral Development:Some Empiircal Evidence from Itlay.Revue d economic industrielle,90,25-40. Combes,P.P.,2000,Economic Structure nad Local Growth:France,1984.1993,Jo of Urban Economics,47,329-355. Combes,P.一P., Ma ̄ac and J-M.Robin,2004,The Dynamics of Local Employment in France,Working Paper. Cingano,F.nad F.Schivardi,2004,Identi蛳ng the Source of Local Productivity Growth,Jo of the European ̄onomic Association,2(4),720— 742. Ellison,G.and E.Glaeser,1997,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如 m of Political Economy, 105(5),889—927. Fujita, M. and H. Ogawa, 1982, Multiple Equilibria and Structurla Transition of Non—monocentric Urban Concentirc Urban Configuration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Economics,12,161-196. Gao,Ting,2004,Re ̄onal Industrial Growth: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ies,Re ̄ond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34,101-124. Glaeser,E.L,H.D.Kallal,J.A.Scheinkman,and A.Shleifer,1992,Growth in Cities,Journa/ofPolitical Economy,100,1126-1152. Grossman,G.and E.Helpman,1991,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the MIT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nson,G.H.,2000,Scale Economies and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y,Working Paper 8013,NBER. Henderson,J.V.,1986,Efifciency of Resource Usage nd City Size,Journa/of rUban Economics,19,47—70 Henderson,J.V.,A.Kuncoro nad M.Turner,1995,Industrila Development in Ciites,Journal ofPolitcial Economy,103,1067—1085. Henderson,LV.,2003,Marshall S Scale Economies,Journal ofUrban Economics,53,1-28. Holmes,T.J.and J.J.Stevens,2002,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and Establishment Scale,Review ofEconomics and Sttaistics,84(4):682-691. Hoover,E.M.,1948,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McGraw-Hil1. Jorgenson,D.W.,1989,Technology and Capitla Formation.The MIT Press. Lucas,Robea E.Jr.,1988,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ofMonetary Economy,22,3-42. Maure, F. and B. Sedilot,1999,A Measure of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French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一5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南方经济2008年第3期 Economics,29,575—604 Nakamura,R.,1985,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Manufacturing,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7,108—124. Romer,Paul M.,1986,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mwth, ̄urnd ofPolitical Economy,1002—37. Shefer,D.,1973,Localization Economies in SMSAs:a Production Function Analysis,Journal ofRegional Science,13,55—64. Soest,D.P.,Shelby D.Gerking and Frank G.Van Oort,2002,Knowledge Externalities,Agglomeration Economies,and Employment Gmwt|l in Dutch Cities.CentER Discussion P印er41. Song S.,G.S.一F.Chu and R.Cao,2000,Intercity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1 1,246—261. Sveikauskas,L.,1975,The Productivity of Cities,Quo te ofJournal foEconomics,89,393—413. Vernon,R.,1966,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Q. ̄nerZy Jo“m ofEconomics,80,197—207. 薄文广,2007,《外部性与产业增长一一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第1期。 Batissa,C.,2002,《专门化、多样化和中国地区工业产业增长的关系》,《世界经济文汇》第4期。 梁琦,2004,《产业集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罗勇、曹丽莉,2005,《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8期。 Localization Economy、Urbanization Economy and Labor Productivity: An Empirical Study on Chinese Four-Digit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ingyun Shi XiuyanLiu Abstract:Based on data of the four—digital manufacturing industires in China in 2003,we empirically examined the impact of localization economies and urbanization economies on the labor productivity.We found that,in terms of entire manufacturing industires,both localization economies and urbanization economies promoted regional industry lbaor productivity.Meanwhile,we laso analyzed whether the two forms of the externaliites existed diferent effects among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It turned out that localization economies played a signiifcantly positive role in most of industries,while urbanization economies were only found in the high—tech industires. Keywords:Localization Economies;Urbanization Economies;Externalities (责任编辑:徐现祥) 一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