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关注仁爱教育。
我国是礼仪之邦,“仁爱”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普遍重视和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由提出着眼个体的“学会生存”而发展为“学会关心”,并把它作为21世纪教育的口号,其主旨在于加强仁爱教育,希望人们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等等。 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认为,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人格和道德是第一位的,人格发展和道德完善的意义远远胜过智力的开发。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那么培养的人即使再聪明,再能干,智力再发达,也只能成为社会的破坏者和社会发展的障碍。
在合理的教育体制中,受教育者健全个性的培养是与同情、尊重他人之品性的养成结合在一起的。现代社会的基本标志即在于对人的普遍了解、尊重及爱心。现代杰出的教育家梅贻琦曾说,“教育的出发点是爱”——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爱国家。这是一种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的运动轨迹。这样一种合情合理的爱,方能显示出其丰厚的人文底蕴和人道主义色彩。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崇尚绝对自由,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潜意识中不可避免地要
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因此,教育青少年在继承传统文化整体精神时,应加强以仁爱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爱、亲 为出发点,然后上升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上来。
传统“仁爱”是伦理道德的总纲,包含着礼让、保民、爱人、尊亲、团结、互助、谦虚、同情、正义等多种要素。仁爱传统的内涵是在民族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既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程式化的客体形式之中,又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华积淀已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大家都来关注仁爱教育,让我校成为一所仁爱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