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概述
《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译者:李文俊;陶洁;申慧辉
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1920-1974),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
林,晚年加入美国国藉。1943年在《每日电讯报》服务期间出任欧洲战地记者,与美军第八和第九航空队一起执行了14次飞行轰炸任务,报道了D日登陆以及巴顿将军的第三集团军穿越法国和德国的挺进。欧战结束以后,他又报道了在太平洋的战争。曾因工作出色在美国数次获奖。1962年又获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学奖。1973年瑞恩被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军团”骑士称号。
除了他的经典著作《最长的一天》、《最后一役》和《遥远的桥》之外,他
还写了许多其他作品,在世界各地用20多种语言发行。当时被称誉为”也许是现在在世的最为才华横溢的记者”。他死于1976年。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年2月
记录诺曼底登陆颠峰之作,看过这部作品的人都曾被它深深震撼,作为非虚构文学的创作典范和世界战争纪实的颠峰之作,它真实的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登陆作战——诺曼底登陆的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生动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钢铁火焰构成的战场奇观,还细致入微的写下了双方的将帅和士兵作为个人所遇到的传奇般的命运,以及每个生死瞬间所经历的痛苦、迷狂和心惊胆战。
第二部分:对于此书的深切感怀 最长的一天,1945年6月6日 最长的一天,THE D-DAY
最长的一天,盟军又一次踏上了欧洲大陆
最长的一天,也不过是24个小时,然而不同的是,这是决定人类命运的24个小
时
一位二战老兵RYAN把这一天写成一本书,译成各国文字在全球畅销,书名就是《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
漫天的降落伞如同决战的前奏,震耳的炮声让整个世界震动,勇士们的鲜血染红了东边的天空。坚固的掩体里,德军士兵瞪着通红的眼睛,机枪怒吼着,盟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迎接德军的枪弹,一批接着一批,鲜血染红了沙滩。 这一个24小时内,有多少无名英雄就此长眠于法兰西的诺曼底。巴顿将军和蒙哥马利元帅激情的演讲背后又是多少的生灵涂炭。
希特勒苦心经营的大西洋壁垒一瞬间化为乌有,他的几十个装甲师甚至没有来的及投入战斗就已经被迫退到了第二战线,隆美尔捶胸顿足,纳粹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
一战中有凡尔登铰肉机,二战中也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的,这两场战争都要比这场战争惨烈的许多。然而,没有战争是不惨的,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在每个小伙子的心里,都存有美好的亲情,友情,以及爱情,但是战争却使他们生死相隔。作者并没有用大篇幅来描写他们的家人,但是他们胸口的一张照片,脖子上的一个挂件,眼神中的一丝不舍,无疑都是亲人和爱人的缩影。
多少年后,当我们漫步在那场战争的发生现场,硝烟已经弥散。天空的淡蓝,海洋的广阔,沙滩的洁白,令我们已经无法从中看出曾经的血与泪,然而,十字架在倾诉,那个悲怆的故事,小草在比划,描述那个凄惨的瞬间。 这就是战争。战争有能力改变一切,但是阻止战争却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历史没有对与错,盟军战士是勇敢的,德军将士也同样勇敢,他们可以说是一个更大的悲剧,因为他们在这场战争中加入了非正义的一方,他们选择了失败,不,也许我们不能说是他们所选择的,历史是无法被选择的,只能说,他们无奈的被历史选择,然后又被历史所遗弃。
我不知道在未来人类是否还会选择用战争来解决问题,但是历史已经证明,战争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只能制造出更多的问题。
人折腾人,人折磨人,已经持续了几千年,何时才能是个尽头?我无从知
晓,只能为和平祈祷,祝福……
第三部分:深层的体会与感知
战争对于人类的摧残,已经过了漫长的一段历史,从人类有了文明开始,战争,似乎从未停止过。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你可以发现战争对于人类文明的巨大摧残。
我是一个文科生,高中历史所涉及的古代欧洲历史部分几乎很少;然而中国历史却十分完整,纵使有朝代更替,但是,中华文明却从来未因战争而停止过。中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是支撑中国延续的重要因素。在这其中闻名世界的就有4大发明。其中,火药是其中之一。把火药成功的运用于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的新阶段。他结束了冷兵器时代,开启了热兵器时代,这不仅仅是效率的极大提高,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杀伤力。尤其后来的出现的各种枪支,炮类武器乃至后来的各种导弹,威力更是空前巨大,这不可不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然而在这文明之后,当中国人被自己的自欺欺人所蒙蔽而变得麻木不仁的时候,世界的潮流,却已由古老的东方悄然飘到了后起的西方国家。于是,中国从未遭受过的空前的屈辱历史已不可避免的降临了。正如规律之所言:落后就要挨打。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要清楚历史。或许,你认为历史是过去,与现实并无太大关系。但其实,历史同样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在于对于过去的反省和思考,警示后人重蹈覆辙。让我们永远远离战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