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总第2 第 。48期)塑 A。CADE MIC…FORUM 学 术 论 坛 NO.9,2011 (Cumulatively NO.248)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的《红字》 与张爱玲作品比较研究 秦艳萍 【摘要】文章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出发,分析对比《红字》中主人 公海斯特的性格命运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的性格命运,展现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冲突.总结出作 者霍桑和张爱玲对女性所赋予的殊途同归式的人性关照。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红字》;张爱玲;人性关照;自然人;社会人 [作者简介】秦艳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陕西西安710055 [中图分类号】I106: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 1)09—0096—05 主人公海丝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她不但 一、霍桑与《红字》 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化着 充满罪恶的社会。至于她的丈夫奇林渥斯,小说则 把他写成了一个一心只想窥秘复仇的影子式的人 物。他在小说中只起情节铺垫的作用。 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其代 表作品《红字》发表于1850年,已成为世界文学的 经典之一。霍桑采取了浪漫主义小说的创作形式。 以自己选择的方式构思和创作,不拘泥于细节的 真实。在“真实的世界”和“仙境”之间找到现实与 想象得以结合的“中间地带”。霍桑的伟大正在于 他能以表面温和而实质犀利的笔锋暴露黑暗、讽 刺邪恶、揭示真理,在揭露社会罪恶和人的劣根性 的同时.对许多善良的主人公寄予极大的同情。 二、张爱玲及其作品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曾被遗忘又 几度大红大紫的人物。她的作品几乎无一例外的 都是写男女的恋情,写人生的平凡小事。她以一个 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挖掘表现着人生平凡琐碎 《红字》描写了一位年轻貌美、充满活力,但受不合 理婚姻束缚的少妇海丝特・普琳。她与青年牧师阿 瑟・丁梅斯代尔相爱并生下女儿珠儿,因而触犯了 当时清教徒所信奉的加尔文教所严禁的通奸罪。 的一隅,且始终把笔力集中在女性的身上。她传奇 的人生,传奇的小说,作品中男女恋情的描写以及 体现出的弗洛伊德主义。引起了世人强烈的“张 看”欲望。小家庭、大家族环境的生存境遇和人生 遭际使张爱玲变得与众不同:性格的怪异。人格的 作为惩罚,她被责令终身佩带一个鲜红的A字(A 是英文词“adultery”——通奸一词的首写字母1。海 分裂,思想的悲观,感情的忧郁,心态的苍凉。这从 一丝特忍辱含垢。承担了一切罪责,不愿暴露她的情 人,将私生女珠儿一手抚养成人。接受过惩罚的海 丝特没有离开清教社区,她在教区边上一间久已 个侧面印证了弗洛伊德的某些思想观点,同时 亦为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提供了生活的原型范本。 张爱玲以异乎寻常的敏感执着于两性的婚恋,揭 没人住的破茅屋里与珠JL}H依为命。小说揭露了 当时政教合一统治下,殖民地社会人们内心的激 示出特定时代男女在情欲中倾轧沉浮的真实面 貌。从而显示出她受弗洛伊德影响这一重要特色。 烈 {.争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红 字》以200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但 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利坚合 众国社会典法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 96 张爱玲在运用弗洛伊德主义解剖人性、挖掘人性 的深层心理动力方面,是具有超乎时代的慧眼和 勇气的.是深刻而独到的。张爱玲用弗洛伊德主义 去剖析人性所达到的深度是乏人可比的。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精神活动分 为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部分。本我的构成是被称 为“里比多”的原始的生命本能,其主要部分是性 的本能,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的原则”行动。本我 代表人的各种欲望和各种冲动,是人的精神活动 中的潜意识部分;超我则与本我相对立,是道德化 的自我,用自我理想来确定行为的目标,用良心来 监督行为的过程。按照社会的规范和要求行动。它 代表制约人的本能与欲望的理性,指社会伦理、道 德、法律观念等,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意识部分;自 我则是居于本我与超我之伺的中间地带,是本我 与超我矛盾斗争所达成的妥协,是现实化的本能, 代表了人格中理智的意识的部分。它按照“现实原 则”根据现实条件的许可和环境的需要,调整本我 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由于这三部分在人格构成中 各自代表了一种心理需求,各自遵循一种运作原 则.因而往往相互冲撞、矛盾、对抗。弗洛伊德认 为,人虽然都有享乐原则以满足本我的种种欲望, 但现实原则却强迫人服从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超 我的约束。如果一个人的本我与超我既对立又能 统一于自我而达到平衡,他就是一个精神正常、心 理健康的人。相反,如果一个人本我与超我的斗争 过于激烈难以调和,不能统一于自我而形成均衡, 那么他就是一个精神失常、有心理障碍的人。本我 的骚扰,超我的遣责,客观世界的限制,使自我处 于悲剧性的夹缝中.也使整个人格处在一种变动 的矛盾状态之中。 四、自然人与社会人 自然人是正常的、自然状态的人,是有独立思 想、“吾口表吾心”、唯真理真相是从、不世故的清 纯个体,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问题,用自己的嘴巴表达想法,用自己认为正确的 方法处理事情。社会人是被社会环境改造了的人, 其无论有没有独立思想,为了遵循作为社会“潜规 则”的人情世故,在追求真理、揭示真相时或多或 少都会有违心表现。虽然发现了真理或知道了真 相,为了切身利益或顾虑人情世故,其常会三缄其 口或含糊其辞,甘心做“合群的、沉默的大多数”。 大家的思想常常就是其思想,大家处事、处世的通 行方法就是其范本。自然人是人生的起点.这对任 何人来说,都是绝对一致的。由于人是从动物界脱 离出来的。因此,也就决定了人的社会化总是相对 的,而自然性则是绝对的。这也就是说,一个人无 论品质修养到如何崇高的境界。其自然属性是永 远无法根绝的。人类的历史在弗洛伊德看来,是个 体本能与社会文明之间冲突的过程。弗氏认为,“文 明只有在否定个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存在,人类 的本能生活是进攻与利己主义的自我满足。文明 的全部意义就在于禁止和限制人类。”人类生活的 最大弊端是忘了身上存在着的自然人的属性.过 于强调“社会人”的姿态。所以。我们几乎无法从社 会人的身份与姿态中挣脱出来。其实,当我们沉醉 在社会人的身份中不能自拔的时候,不妨提醒一 下自己。在我们身上还有自然人的属性,这个属性 才是我们生命的保护神。这一点,正是霍桑和张爱 玲通过其作品要传递给大众读者的。 《红字》是一部描绘自然人与社会人分岐的小 说。整部小说或多或少反映了自然的个人与社会 的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作品中代表自然人利益 的主要是女主人公海丝特及其女儿珠尔,而代表 社会人利益的是两个情敌丁梅斯代尔与齐林渥 斯。霍桑将海丝特追求自然人利益的思想表现得 淋漓尽致。她形式上虽然接受了惩罚,胸前佩带红 色A字。但这一罪之罚的形式标志A字被她绣得 光彩夺目。珠尔的存在本身便是自然人与社会人 的矛盾。作为“自然”的产物,爱的结晶,珠尔来到 世上,其与生俱来的“自然”品质在作品中得到充 分渲染。珠尔与太阳、森林融合为一体,与狼成为 朋友。说明珠尔是自然的一部分。而珠尔的存在作 为一种惩罚,使海斯特想起自己的罪恶。珠尔在行 使“社会”对海丝特的监控权利,只要海丝特做出 违背社会约束的事情,珠尔就会提醒她,如海丝特 摘掉A,珠尔不认她的一幕。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冲突的焦点体现在 丁梅斯德身上。他充当着牧师和情人的双重角色。 是宗教与自然,社会与人性之间冲突的一个焦点。 这里的宗教、社会正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内容,而自 然与人性则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内容。表面上丁梅 斯德充当着众人信服的、虔诚的牧师,置所应负的 责任于不顾,内心虽也受着煎熬,但却能若无其事 地布道,这说明他的社会属性一开始战胜了自然 属性,并长达7年之久。和海丝特林间会面后的牧 师,其自然属性开始复苏,并且这种力量一经觉醒 便占胜了他外强中干的社会属性,以一种令他自 己吃惊的不知疲倦的活力克服了路途上的一切困 97 难。他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正常人生活与维护其原 有的社会地位和名望之间摇摆不定。自然属性与 结束生命,那是受到魔鬼的引诱。其灵魂将永坠地 狱,万劫不复。海丝特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她从未 社会属性在他身上短兵相接。 试图自己了结生命。尽管她犯罪受辱又被社会抛 弃,却没有选择与社会隔绝,而是积极投身于社区 何鄙视她的善行,如何疾言厉色地指责她的罪过。 如何指桑骂槐地嘲笑她,她都从不气馁.一如既往 地用善行弥补自己的罪恶。根据《圣经》记载,耶稣 五、《红字》中的海丝特的本我、自我、超 服务。她犯了罪而自认罪孽深重。因此不管别人如 我的体现 霍桑是一位擅长心理描写、善于揭示人物内 心世界的文学大师。他为我们生动刻画了男女主 人公被欲望与伦理所困,被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 盾冲突所折磨而饱尝了人世间悲苦与辛酸的人 生。《红字》女主人公海丝特・普琳出身于一个英国 没落的贵族世家。由于家境贫寒,在她还不懂爱情 的时候。年轻美貌的海丝特迫不得已嫁给了一个 比她年长许多而又身体畸形的学者奇灵渥斯。齐 灵渥斯耽于汲取知识,希望通过知识的广博来弥 补生理上的缺陷,却忽视了海斯特对爱的需求。在 殖民地生活的3年中,由于齐灵渥斯杳无音信,大 家都以为他早已葬身海底,也包括海丝特。这种没 有爱情的婚姻根本不能满足她本我欲望中对于爱 与被爱的强烈需求。海丝特她克制不住对真挚爱 情的渴望.克制不住对爱与被爱的强烈向往而公 然犯了清教教义所深恶痛绝的通奸罪。虽然她的 被压抑的本我的欲望在与丁梅斯代尔的爱情关系 中得到了宣泄,得到满足,但她的这种本我欲望却 与当时清教徒所遵守的以《圣经》教义为基础的法 律道德规范水火不容。作为惩罚。她被拘押在监狱 3个月后。在市场绞刑台上带着一个鲜红的A字被 示众整整3个小时。示众完毕,她还被责令终生佩 带这一耻辱标记。接受过惩罚的海斯特没有离开 清教社区,她在教区边上一间久已没人住的破茅 屋里与珠儿相依为命。她做针线活以维持母女俩 的生计。并从不懈怠地为社区民众服务以赎罪。她 把多余的钱捐给穷人。当疾病肆虐教区时她是繁 忙的护理人员。虽然接受她救济的人从不吝惜赐 教。常常反过来指责伸手救济他们的海丝特,并且 她常常发现自己是牧师讲道时论证妇女软弱与堕 落的鲜活例子。但是她并不气馁,从未因此而中止 行善。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只有那个作为她罪恶 的活生生的见证的女儿与她形影相随。 海丝特的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对立统一帮助她 忍受住了这么严酷的刑罚。作为一名信奉清教的 女子。她的思想感情都受到当时奉为宝典的《圣 经》教义的约束和规范。《圣经》上说人是由上帝创 造的,只有上帝有权处置人的生命,人若自己选择 98 在讲道时说:人做好事不是做给人看的,而是做给 上帝看的。为此,上帝会纪念他所做的善行。这种 观念构成了海丝特的意识部分,即弗洛伊德所说 的超我意识。她的超我意识支撑她度过了生命中 最难煎熬的7年岁月。然而。尽管超我意识表现强 大,她的本我欲望从未被超我完全压垮。这也是她 蒙受巨大精神痛苦却没有崩溃的原因。虽然她衣 着朴素以符合清教徒所崇尚的简朴的生活方式, 但她的充满生命张力的本我却鲜明地表现在她华 丽奢侈的刺绣织品中,表现在珠儿所穿的色彩鲜 艳明快、式样复杂多变的衣饰中。她的活泼的本我 在她的手工作品中得到了合情合理的宣泄。当她 看到情人丁梅斯代尔被她的丈夫及自己的罪过折 磨得快枯萎时,她那充满激情的本我活力再次进 发出来。她毅然绝然地进行了周密安排.打算与丁 梅斯代尔逃离她丈夫的魔掌.回到英国去安身立 命。在丁梅斯代尔悔罪死在刑台上后,她从人们的 视野中消失了。几年后珠儿在欧洲结婚生子。而海 丝特自愿放弃了与女儿一起享受天伦、安度晚年 的舒适日子,重新回到波士顿。在原来的破茅屋里 住下。一生致力于为人们排忧解难而不求回报。她 忍辱负重,“毫无怨言地顺从最不讲情理的习俗; 她受苦受难却从不要求补偿。”“在痛苦所在的地 方.那个刺绣出来的字母闪烁着的非尘世的光芒 是令人感到舒适的。”“这个罪恶的标志成了她所 来到的任何一个病室的烛光。”海丝特虽然受尽屈 辱却含辛茹苦,处处积德行善。无微不至地关心他 人.经过7年的漫长岁月她终于赢得了人们对他 的好感和尊敬。并使她胸前的“A”字也不再是令人 藐视的耻辱的“通奸”的象征,而是变成了“able”(能 干),“angle”(天使),“admirable”(令人肃然起敬的) 的象征和修女胸前的十字架。这时的红字已经不 是罪恶的标志,而是“她进入其他妇女不敢涉足的 禁区的通行证”。她的由超我意识作动力的悔过自 新的善举最终感动了上苍,也感化了周围的人们。 她坚持不懈地行善,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她的 精神得到了升华,灵魂得到了安息。 相比之下。丁梅斯代尔生活在爱情与宗教的 矛盾之中而不能自拔。在求得内心净化的斗争中 苦苦挣扎着。如果说海丝特是公开的、悔过的罪 制、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严重背离视为历 史发展的必要代价,这一思想为张爱玲所认同。弗 洛伊德和张爱玲思想在其小说中是二位一体天衣 无缝的。她的《琉璃瓦》这方面的代表作。作品通过 美丽女儿和自私冷酷父亲的对比,揭示出社会发 展所应有的美和人性之间不可避免的丑是共生共 荣的。正是这种对立和互生,使我们看到了姚先生 的卑劣以及作者对社会发展中美丑共荣的无奈。 人,那么丁梅斯德是隐藏的罪人,代表着半悔过的 罪人,对他而言红字是隐藏在内心的罪恶。他是隐 藏罪恶而又深受良心谴责的代表,他总是一只手 按住胸口。时时刻刻地折磨自己。他把红字刻在了 胸膛上,烙进了心坎里,他无时不在为自己所犯的 “罪孽”忏悔。他在密室中鞭打自己,在海丝特被示 众的邢台上梦游,但是却缺乏勇气和意志力公开 自己的罪孽。因此。无论他怎样从精神上和肉体上 在代表张爱玲最高艺术成就的《金锁记》里, 主人公曹七巧便是自始至终都是“人格困境”的典 型。曹七巧的婚姻本身就注定她必须压抑“本我” 折磨自己。都无法赎清自己的罪孽。他隐瞒罪恶而 灵魂备受煎熬。本我欲望与超我意识的不能相容 导致他几近精神失常,最终袒露罪行,心力交瘁地 死在刑台上是他的最终也是最好的结局。 霍桑自己评价他的小说“充满地狱之火.因此 我发现我几乎不可能使它发出任何令人愉悦的 光。”通过海丝特的故事,霍桑曲折地讲述了他对 人性的感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洞察。 六、张爱玲作品中女性的本我、自我、超 我的体现 本我的骚扰,超我的遣责,客观世界的限制, 使自我处于悲剧性的夹缝中,也使整个人格处在 一种变动的矛盾状态之中。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这 种人格困境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人物内 心3个“我”间血淋淋的斗争跃然纸上。《红玫瑰与 白玫瑰》是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作品。当然,这部作 品中的这种人格矛盾不是直接体现在女性主人公 身上,而是体现在男性主人公身上。弗洛伊德主义 把一切皆归咎于情欲,所以,在这部作品里,张爱 玲正是通过对男性人格分裂的矛盾与痛苦,折射 出男性的对立面——女性的矛盾与痛苦.从而表 达出张爱玲对女性的不变的关照。作品中主人公 佟振保人格是分裂的。“自我”始终处于本我超我 对抗交战的痛苦状态中,“超我”对“本我”的防范, 压抑以及“本我”对“超我”的反抗。贯穿作品始终。 参差的爱的经历,表明的是一次次“本我”与自我及 超我的抗争,他想做好人,欲进行一种自觉选择, 然而事实证明,他似永远也不能战胜本我,永远也 成不了自己的主人。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形象化 地演绎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更重要的还在于 它揭示了这一理论的普遍意义。 弗洛伊德把个体生命感情需求的被剥夺和抑 的欲望。在畸型的夫妻关系禁锢下,七巧从未享受 到人的权利与快乐。人类生理上的性需要是生命 冲动的本能。七巧长期处于在感觉强烈的、屈辱的 心理压力场中,在“本我”与“自我”的斗争中承受 着她的痛苦。此时,风流倜傥的小叔子姜季泽闯进 了她的心。姜季泽的轻佻刺激了七巧的情欲,更加 剧了她的内心冲突。“自我”与“本我”间的矛盾也 由此产生。但为了保住钱,七巧扑灭了自己心中的 情焰。“自我”压倒了“本我”。几个月后,金钱与情 欲、“自我”与“本我”的冲突再次降临,而且更尖锐 更激烈。季泽为了骗取七巧的钱,到七巧面前演出 了一场动情的戏。七巧心醉神迷。爱情唤醒了七巧 人性的复苏、良知的觉醒。在一刹那,七巧挣脱了 世俗的羁绊,挣脱了别人给她套上和她自己套上 的双重黄金枷锁,恢复了人的感情、人的自然欲 求,“本我”暂时占了上风。然而,生存的不安全感 使她的“自我”现形了。她顷刻间便陷入了怀疑与 猜忌中。在感情上,她渴求爱情,对季泽充满怜悯 与爱;理智上,她更爱黄金,担心“她的钱只怕守不 住”。在巧妙地揭穿了季泽的用心之后,七巧赶走 了季泽,再次扑灭了自己的情焰。在这血淋淋的灵 魂大厮杀中,崇高精神力量的毁灭正是悲剧中最 震撼人心的一幕。因为最具有悲剧意蕴的是人的 自我对立矛盾。主体在自我冲突中痛苦地挣扎、搏 斗、裂变,结果却是低劣的成份战胜了高尚的成 份,导致了人的精神崩溃与毁灭。这是一场一个人 的战争。一场在七巧内心深处发生的激情与压抑、 情感与理智、人性的欲望与现实的“清醒”之间的 “本我”与“自我”的激烈战争。 七、结 论 霍桑的作品《红字》是干净的。小说围绕一个 代表“通奸”的红色字母“A”展开(下转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