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徽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安徽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来源:意榕旅游网
安徽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近些年,“文化创新”已经成了流行词汇。所谓文化创新,其实并不在于创造一些新口号、新提法,关键是要能针对时下所面临的问题,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所以,在考虑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时,首先应考虑我们当前遇到了什么问题。

从国际社会经验讲,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即人们有了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之后,会有强烈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此时社会容易爆发信仰危机。据2013年的数据统计,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6767美元,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信仰领域也问题重重。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 毋庸置疑,当下人们信仰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与传统的断裂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文化创新就必须重新思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放眼全球,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法国有法兰西民族的文化,德国有日耳曼民族的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法国不会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完全接受德国文化,反之亦然。这本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常识。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主张放弃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势力非常强大,这无异于摧毁自己的精神长城。其实,文化创新决不能摒弃本国的文化传统,相反,文化创新恰恰应该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前提。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统一?为此,需要从制度上解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源头活水”问题。这里所说的“源头活水”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源头活水”的“中华元典”,那就是要重视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些最基本的文化经典,比如“五经”、“四书”等。“中华元典”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载体,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其对于一个民族的存续至关重要,正如古语所说:“叶断犹可将,根断心永绝”。但对于这一根脉,我们向来是不太重视的。上世纪初曾经积极倡导政治革新的梁启超对此深以为忧,他说:“今日非西学不兴之为患,而中学将亡之为患。”从梁启超的时代算起,到今天已经100年了,中国文化传承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断裂,真正能读懂“五经”这几部“中华元典”的人微乎其微。“中华元典”的传承正面临着前所耒有的危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二是作为“源头活水”的人才培养,这里重点应该关注高校的人才教育和培养,要能够对现行教育乃至高校学科设置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之处进行改革。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都设有“古典学系”,以古希腊文献、古罗马文献等为依据,研究那个时期的历史、哲学、文学等等。古典学甚至成为这些大学的招牌学科和专业。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古代经典对于子孙后代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对它们进行研究和传承是后世学者的天职和责任。而我国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民族的“元典”学(即经学)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需要反省。

笔者一直认为,中国当前的文化创新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需要将上述两个层面的“源头活水”结合在一起,即将经典文化教育纳入到高校教育中来。事实上,只有恢复经典文化的学习、传承和研究,才有文化创新的根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文化创新将无从谈起。

(选自姜广辉《经典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

【1】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创新的关键是要能探索出解决时下所面临的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而不在于能否创造一些新口号、新提法。

B.我国当前进行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幅提高、经济快速发展而人们精神信仰领域产生危机。

C.对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创新都应该立足于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决不能抛弃本国的文化传统。

D.要解决中国当前的文化创新问题,首先是要将经典文化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之中。否则,文化创新只能成为空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进行文化创新就必须重新思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当下人们信仰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与传统的断裂有直接的关系。

B.实现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统一,需要从制度上解决文化传承与创新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中华元典”的传承,二是人才的培养。

C.西方一些著名大学极其重视对古代经典的研究与传承,与之相反,我国却把民族“元典”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这种做法要反思。

D.经典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恢复经典文化的学习、传承和研究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文化创新才会成为可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之后,反而容易爆发信仰危机。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精神信仰领域也出现诸多问题。

B.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沿着自己的传统发展。但遗憾的是,自近代以来,中国却有很强的势力主张放弃本民族传统文化。

C.“五经”、“四书”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载体,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但人们对其重视不够,真正能读懂的人也微乎其微。

D.要进行文化创新,就要改革现行教育乃至高校学科设置中不合理之处,如设立“古典学系”,研究并传承古代经典。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夏天的阅读

[美]伯纳德•马拉默德

乔治•斯塔约诺维奇是一名街坊里的小伙子。他16岁的时候因为缺乏耐性,一时冲动退了学。今年夏天是找工作的困难季节,他找不到事情可做,结果整天把大部分光阴都消磨在街头和家里。

有时候他大白天也出去散步,但是大多数时候他要等炎热的太阳西沉后才上街。他没什么既定的目标,只是到处溜达,穿过一个个街口,来到一座灯光幽暗的小公园内。他在一把椅子上坐下来,望着铁栏内枝叶繁茂的大树和盛开的鲜花,思索着如何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好些。直到午夜,他才起身,拖杳着脚步回到闷热冷清的家里。

一次乔治散步时碰见很晚才下班回家的卡坦扎拉先生。卡坦扎拉先生在IRT车站的售票处上班,住在距乔治家一个街口的一家鞋铺楼上。晚上,天气闷热时,他就穿条裤衩,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借着鞋匠窗户内透出来的灯光看《纽约时报》。

卡坦扎拉先生回家时常常喝得醉醺醺的,但醉态总是安详的。乔治喜欢卡坦扎拉先生,因为他小时候卡坦扎拉先生曾给过他零钱去买柠檬冰棍。卡坦扎拉先生与大多数邻居迥然不同,他见到你时,不时会问你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每当他那病恹恹的胖老婆趴在窗户上朝外张望时,他就肯定在读报。

“你这个夏天干些什么啦,乔治?”卡坦扎拉先生问道,“我见你每晚都在溜达。” “现在还没什么可干,我在等工作。”接着乔治又说,“我在家里看书,提高修养。” 卡坦扎拉先生对此饶有兴趣,他用一块红手绢擦了一下脸。“看些什么书?”

乔治犹豫了一会,然后说:“我到图书馆开列了一张书目单,准备今年夏天读完。” “一共有多少书?”

“我没数过,也就是那么一百来本吧。” 卡坦扎拉先生吹了一声口哨。

“我琢磨着,如果我读完它们,”乔治诚恳地说,“对我的教养会有很大好处。我不是指高中时他们教的那种教养,我想知道各种各样的亭情。”

此后的一天傍晚,隔街的那位鞋匠叫住乔治,说他是个好孩子。乔治猜想一定是卡坦扎拉先生把有关他正在读很多书的事情告诉鞋匠了。从鞋匠那里可以看出,事情已经传遍了整个街坊。虽然没人跟他直接打招呼,但是他看见好些人朝他温和地微笑。他对这片居民区感到了一点快慰,增加了一点好感,尽管他从来就没想过在这里度过自己的一生。连在离家很远的咖啡店工作的姐姐索菲也都知道他读书的事了。索菲对他更和蔼了,她用种种方式表示出为他感到骄傲。

夏天在一天一天过去,乔治每日清扫房间,作为对索菲的回报。修长憔悴、收入微薄的索菲每星期给他一块钱,尽管仍旧不够开销,但比以前只有两三角钱强多了。他把钱花在香烟上,买一罐啤酒或是一张电影票。偶尔他会到书报摊买一本折价书,他喜欢在房间里摆上几排书,虽然从来不读。晚上是最令人愉快的时光,当他从坐在自己店铺前的店主们面前走过时,虽然没跟他们说什么,他们也没跟他说什么,但他可以感觉到四处都是赞许的目光。有那么几个晚上,他的感觉是如此的好,禁不住整夜在公园内蹦蹦跳跳。他在居民区内悠然漫步,然后回家,脱衣上床,安然入梦。

在这几个星期当中,他只跟卡坦扎拉先生谈过一次话。那个售票员没谈及书,也没问什么,可是乔治对这种缄默感到很不自在。乔治打定主意在读过几本平装书前,不与卡坦扎拉先生说话。但是当他开始阅读时,他又顿感索然无味,不再想读啦。因此,一天的大部分时光,乔治拧开收音机,听厌了说话声,转而听音乐。他把房间收拾得十分整洁,即使有一天忘了打扫卫生,索菲也无话可说。

不过总的说来还算不坏。不管白天多糟,到了晚上散步时他便可以打起精神。一天晚上乔治看见卡坦扎拉先生在街上朝他走过来。乔治刚想转身避开,但是卡坦扎拉先生赫然在他的身旁站住了,浑身散发出啤酒的味道。他的目光在投向乔治时,显得黯淡忧郁。

“你那些书读得怎么样了?”卡坦扎拉先生问道。他试图站稳,但还是晃了一下。 “还好,我觉得。”乔治说着,感到热血涌上脸颊。 卡坦扎拉先生的脑袋虽然有点摇晃,但眼睛沉稳。

“乔治,”他说,“告诉我其中一本的书名。谁知道呢,也许那是本好书,我也想看看。”

乔治无法回答,闭上了眼睛。当他睁开眼睛时,卡坦扎拉先生已经不无遗憾地走开了。他听见他临走时丢下的一句话:“别学我,乔治。”

第二天晚上他不敢离开家门。整整一星期,除了没人时偷偷溜进厨房外,他整天都闭门不出。一天晚上,他再也无法忍受炎热的折磨,在凌晨一点钟孤身窜上大街。他希望人不知鬼不觉地钻进公园,但是各个街口都躺着人,倦怠不堪,等待着微风。乔治垂下眼皮,畏畏缩缩地从他们旁边走过,但是不一会,他就发现他们对他仍旧非常友好。他猜想卡坦扎拉先生并没有跟他们说起过他,可能他第二天清早从醉梦中醒来后,把见到他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乔治感到信心又缓缓地回归到他身上。

那天晚上,街角上的一个男人问他是否真的读了很多书。乔治承认说是的。那人说像他这样年纪的孩子读了那么多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是啊。”乔治回答说。他真希望谁也别再提起书的事。过了一两天,乔活又碰上了卡坦扎拉先生,他并没有提到书。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16岁男孩因为撒谎而在外在压力和过度的期望中经受内心折磨,他的试图生存和救赎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和理解。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听乔治说自己要读一百来本书,卡坦扎拉先生吹了一声口哨,这说明他不相信乔治会读这么多书。

C.得到姐姐索菲给的更多的零花钱,乔治感激姐姐辛苦工作养家,每天主动把家里收拾得十分整洁,以减轻姐姐的负担。

D.乔治对卡坦扎拉先生敬畏不已,而他所倚重的人又是那样崇拜图书馆的书籍,这是导致乔治撒谎的全部根源。 E.小说中,书籍成为社会价值的同义语,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主人公意图通过读书来获得社会权威认同的心理需求。 (2)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乔治的心理变化过程。

(3)小说中的卡坦扎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4)你认为乔治会兑现读一百本书的诺言吗?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jiào,再婚。 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 【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后刘终,服阕终:终于 B.齐桓得管仲而霸霸:称霸 C.华善之善:认为……对 D.而憎疾从事疾:痛恨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感恋弥至,遂以成疾以孝治天下

B.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其翼若垂天之云

C.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D.后卒于家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A.他的下属把书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他。 B.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他。 C.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考虑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他。 D.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控告他。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特别孝顺。他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B.李密学习勤奋。他一有空闲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C.李密很有才华。他年少时曾经在蜀汉做过郎官;期间,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论的才能,受到蜀人称赞。 D.李密心地狭窄。他希望到朝廷内做官,却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对此心怀怨恨,诗中流露出不满使之被免职。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 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 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 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 霜叶满阶红。 【1】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气候环境“凉冷”,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描写了老翁在秋雨之夜安然就寝的“睡美”之态。 C.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已化为灰烬,重点渲染深秋之冷。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突出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动厌静、恬淡寡欲的形象。 B.诗人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颇耐人玩味。

C.尾联运用反衬,用自然环境的冷酷反衬老翁的清净淡泊。 D.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富有生活气息。

四、默写

补写出下列横线处的名。

(1)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________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奚以知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刘之日短也。(李密《陈情表》)

五、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迤逦(yǐ)酒馔(zhuàn)付梓(xīn)命运多舛(chuǎn) B.毗邻(pí)央浼(miǎn)磅礴(pánɡ)一蹴而就(cù) C.讥诮(qiào)泅水(qiú)西畴(chóu)舸舰迷津(gě) D.簪笏(hù)舂粮(chōng)尺牍(dú)扣弦而歌(xuá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差拨口里讷出高太尉三个字来,小人心下疑惑。又着浑家听了一个时辰,他却交头结耳,说话都不听得。 B.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角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C.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贯例。

D.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对于翟继光来说,接到来自的电话让他非常意外,此前他并不知道吴海公开信事件已在网上纷纷扬扬。 B.刚见到叶子铭老师时,我战战兢兢,因为他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人,但是经过长久交往,才能感觉出他人格的热度。

C.沿着汾河岸边漫步,登上河中心的萱楼远眺,但见九洲广场气势恢宏,祥云水系冰清玉洁,江河日下,蔚为壮观。

D.上海石化支持博实搞科技攻关,博实也勇于创新,不孚众望地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成功研发FFS膜袋自动包装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些单位为了节省费用,往往聘请报价低廉的电梯维保单位;受利益驱动,部分电梯维保单位报价甚至低于维保所需的实际成本,从而电梯维保沦为“走过场”。

B.在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中国三军仪仗队可谓“一鸣惊人”:不仅中国方队军姿过人,而且用俄语高唱《喀秋莎》穿越红场,“唱功”也了得。

C.在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的今天,传统电影行业也在摸索中求变,互联网企业的深度介入,使产业融合、电影长尾经济的形成、电影衍生价值的开发等变得唾手可得。

D.开通一年多的“长葛检察”官方微信平台,实现了检察宣传的客观性、便捷性,并以此“倒逼”检察机关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法律监督能力以及法律监督水平。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职责的转变与业务量的增加使得对消防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兵从一个地方青年到一个合格的消防战斗员,通过训练和实战需要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体能的训练,心理素质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项课程。后期实战也会让新人真正深入到各种突发灾害中,让其心理素质和胆量在训练和实战中得到强化。 A.坚毅的性格、过人的胆量、高超的技艺才能胜任如此繁重的任务 B.如此繁重的任务需要坚毅的性格、过人的胆量、高超的技艺才能胜任 C.胜任如此繁重的任务使人必需拥有坚毅的性格、过人的胆量、高超的技艺 D.没有坚毅的性格、过人的胆量、高超的技艺是无法胜任如此繁重的任务的

六、语言表达

1.在横线上续写恰当的句子,使语意连贯,句式和画波浪线的句子大体一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从治学的角度看,他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词可谓是宋朝的流行歌曲。从文学角度看,豪放词开拓了词的创作新境,辛弃疾等又从事爱国词的写作; ① ,词的发展却是开创了一种重要的音乐模式,特别 ② 是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元杂剧到近代京剧和地方戏,其基本模式,就是按固定的曲谱填词,堪称 ③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填上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你从材料中得到的人生启迪。不超过35字。 老画家雷正民每每谈及“苦难”这个话题,就显得非常激动。

他说:“同样是受苦和受难,于不同的人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有的大艺术家、大作家,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把苦难表达成全人类、全世界的一种大苦,大的忧患感,比如说曹雪芹、茅盾、徐悲鸿、李苦禅等等,我认为他们是了不起的。而有的人,很多的人,虽然也受过苦难,也整天吵吵嚷嚷说自己也受过苦,吃过多少多少苦,但是你受的那种苦是一个人之苦,你作品里的苦难是狭隘的,可见你的艺术表现也是狭隘的。这两类人,倘若论境界,却有高下之别。”

我明白雷老先生说这番话的苦衷,他是在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上的很多道理都是一样的。

七、其他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总统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安徽高二高中语文期中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近些年,“文化创新”已经成了流行词汇。所谓文化创新,其实并不在于创造一些新口号、新提法,关键是要能针对

时下所面临的问题,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所以,在考虑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时,首先应考虑我们当前遇到了什么问题。

从国际社会经验讲,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即人们有了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之后,会有强烈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此时社会容易爆发信仰危机。据2013年的数据统计,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6767美元,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信仰领域也问题重重。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 毋庸置疑,当下人们信仰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与传统的断裂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文化创新就必须重新思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放眼全球,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法国有法兰西民族的文化,德国有日耳曼民族的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法国不会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完全接受德国文化,反之亦然。这本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常识。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主张放弃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势力非常强大,这无异于摧毁自己的精神长城。其实,文化创新决不能摒弃本国的文化传统,相反,文化创新恰恰应该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前提。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统一?为此,需要从制度上解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源头活水”问题。这里所说的“源头活水”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源头活水”的“中华元典”,那就是要重视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些最基本的文化经典,比如“五经”、“四书”等。“中华元典”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载体,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其对于一个民族的存续至关重要,正如古语所说:“叶断犹可将,根断心永绝”。但对于这一根脉,我们向来是不太重视的。上世纪初曾经积极倡导政治革新的梁启超对此深以为忧,他说:“今日非西学不兴之为患,而中学将亡之为患。”从梁启超的时代算起,到今天已经100年了,中国文化传承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断裂,真正能读懂“五经”这几部“中华元典”的人微乎其微。“中华元典”的传承正面临着前所耒有的危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二是作为“源头活水”的人才培养,这里重点应该关注高校的人才教育和培养,要能够对现行教育乃至高校学科设置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之处进行改革。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都设有“古典学系”,以古希腊文献、古罗马文献等为依据,研究那个时期的历史、哲学、文学等等。古典学甚至成为这些大学的招牌学科和专业。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古代经典对于子孙后代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对它们进行研究和传承是后世学者的天职和责任。而我国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民族的“元典”学(即经学)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需要反省。

笔者一直认为,中国当前的文化创新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需要将上述两个层面的“源头活水”结合在一起,即将经典文化教育纳入到高校教育中来。事实上,只有恢复经典文化的学习、传承和研究,才有文化创新的根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文化创新将无从谈起。

(选自姜广辉《经典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

【1】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创新的关键是要能探索出解决时下所面临的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而不在于能否创造一些新口号、新提法。

B.我国当前进行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幅提高、经济快速发展而人们精神信仰领域产生危机。

C.对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创新都应该立足于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决不能抛弃本国的文化传统。

D.要解决中国当前的文化创新问题,首先是要将经典文化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之中。否则,文化创新只能成为空谈。

【答案】D

【解析】D项中“要解决中国当前的文化创新问题,首先是……”不准确,原文是“中国当前的文化创新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文化创新将无从谈起。”这一点指“只有恢复经典文化的学习、传承和研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性的副词。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进行文化创新就必须重新思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当下人们信仰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与传统的断裂有直接的关系。

B.实现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统一,需要从制度上解决文化传承与创新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中华元典”的传承,二是人才的培养。

C.西方一些著名大学极其重视对古代经典的研究与传承,与之相反,我国却把民族“元典”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这种做法要反思。

D.经典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恢复经典文化的学习、传承和研究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文化创新才会成为可能。

【答案】C

【解析】C项“与之相反,我国却把民族‘元典’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不正确。根据原文,我国是“一定程度上”把民族“元典”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这是对文一道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题,考查学生归纳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往往偷换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

内容的基础上,速读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内容区间,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判断。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之后,反而容易爆发信仰危机。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精神信仰领域也出现诸多问题。

B.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沿着自己的传统发展。但遗憾的是,自近代以来,中国却有很强的势力主张放弃本民族传统文化。

C.“五经”、“四书”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载体,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但人们对其重视不够,真正能读懂的人也微乎其微。

D.要进行文化创新,就要改革现行教育乃至高校学科设置中不合理之处,如设立“古典学系”,研究并传承古代经典。

【答案】C

【解析】C项说“五经”、“四书”“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载体,中国文化的根脉”是“中华元典”不准确,原文第四段说“五经”“四书”只是其中的代表。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考点】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夏天的阅读

[美]伯纳德•马拉默德

乔治•斯塔约诺维奇是一名街坊里的小伙子。他16岁的时候因为缺乏耐性,一时冲动退了学。今年夏天是找工作的困难季节,他找不到事情可做,结果整天把大部分光阴都消磨在街头和家里。

有时候他大白天也出去散步,但是大多数时候他要等炎热的太阳西沉后才上街。他没什么既定的目标,只是到处溜达,穿过一个个街口,来到一座灯光幽暗的小公园内。他在一把椅子上坐下来,望着铁栏内枝叶繁茂的大树和盛开的鲜花,思索着如何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好些。直到午夜,他才起身,拖杳着脚步回到闷热冷清的家里。

一次乔治散步时碰见很晚才下班回家的卡坦扎拉先生。卡坦扎拉先生在IRT车站的售票处上班,住在距乔治家一个街口的一家鞋铺楼上。晚上,天气闷热时,他就穿条裤衩,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借着鞋匠窗户内透出来的灯光看《纽约时报》。

卡坦扎拉先生回家时常常喝得醉醺醺的,但醉态总是安详的。乔治喜欢卡坦扎拉先生,因为他小时候卡坦扎拉先生曾给过他零钱去买柠檬冰棍。卡坦扎拉先生与大多数邻居迥然不同,他见到你时,不时会问你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每当他那病恹恹的胖老婆趴在窗户上朝外张望时,他就肯定在读报。

“你这个夏天干些什么啦,乔治?”卡坦扎拉先生问道,“我见你每晚都在溜达。” “现在还没什么可干,我在等工作。”接着乔治又说,“我在家里看书,提高修养。” 卡坦扎拉先生对此饶有兴趣,他用一块红手绢擦了一下脸。“看些什么书?”

乔治犹豫了一会,然后说:“我到图书馆开列了一张书目单,准备今年夏天读完。” “一共有多少书?”

“我没数过,也就是那么一百来本吧。” 卡坦扎拉先生吹了一声口哨。

“我琢磨着,如果我读完它们,”乔治诚恳地说,“对我的教养会有很大好处。我不是指高中时他们教的那种教养,我想知道各种各样的亭情。”

此后的一天傍晚,隔街的那位鞋匠叫住乔治,说他是个好孩子。乔治猜想一定是卡坦扎拉先生把有关他正在读很多书的事情告诉鞋匠了。从鞋匠那里可以看出,事情已经传遍了整个街坊。虽然没人跟他直接打招呼,但是他看见好些人朝他温和地微笑。他对这片居民区感到了一点快慰,增加了一点好感,尽管他从来就没想过在这里度过自己的一生。连在离家很远的咖啡店工作的姐姐索菲也都知道他读书的事了。索菲对他更和蔼了,她用种种方式表示出为他感到骄傲。

夏天在一天一天过去,乔治每日清扫房间,作为对索菲的回报。修长憔悴、收入微薄的索菲每星期给他一块钱,尽管仍旧不够开销,但比以前只有两三角钱强多了。他把钱花在香烟上,买一罐啤酒或是一张电影票。偶尔他会到书报摊买一本折价书,他喜欢在房间里摆上几排书,虽然从来不读。晚上是最令人愉快的时光,当他从坐在自己店铺前的店主们面前走过时,虽然没跟他们说什么,他们也没跟他说什么,但他可以感觉到四处都是赞许的目光。有那么几个晚上,他的感觉是如此的好,禁不住整夜在公园内蹦蹦跳跳。他在居民区内悠然漫步,然后回家,脱衣上床,安然入梦。

在这几个星期当中,他只跟卡坦扎拉先生谈过一次话。那个售票员没谈及书,也没问什么,可是乔治对这种缄默感到很不自在。乔治打定主意在读过几本平装书前,不与卡坦扎拉先生说话。但是当他开始阅读时,他又顿感索然无味,不再想读啦。因此,一天的大部分时光,乔治拧开收音机,听厌了说话声,转而听音乐。他把房间收拾得十分整洁,即使有一天忘了打扫卫生,索菲也无话可说。

不过总的说来还算不坏。不管白天多糟,到了晚上散步时他便可以打起精神。一天晚上乔治看见卡坦扎拉先生在街上朝他走过来。乔治刚想转身避开,但是卡坦扎拉先生赫然在他的身旁站住了,浑身散发出啤酒的味道。他的目光在投向乔治时,显得黯淡忧郁。

“你那些书读得怎么样了?”卡坦扎拉先生问道。他试图站稳,但还是晃了一下。

“还好,我觉得。”乔治说着,感到热血涌上脸颊。 卡坦扎拉先生的脑袋虽然有点摇晃,但眼睛沉稳。

“乔治,”他说,“告诉我其中一本的书名。谁知道呢,也许那是本好书,我也想看看。”

乔治无法回答,闭上了眼睛。当他睁开眼睛时,卡坦扎拉先生已经不无遗憾地走开了。他听见他临走时丢下的一句话:“别学我,乔治。”

第二天晚上他不敢离开家门。整整一星期,除了没人时偷偷溜进厨房外,他整天都闭门不出。一天晚上,他再也无法忍受炎热的折磨,在凌晨一点钟孤身窜上大街。他希望人不知鬼不觉地钻进公园,但是各个街口都躺着人,倦怠不堪,等待着微风。乔治垂下眼皮,畏畏缩缩地从他们旁边走过,但是不一会,他就发现他们对他仍旧非常友好。他猜想卡坦扎拉先生并没有跟他们说起过他,可能他第二天清早从醉梦中醒来后,把见到他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乔治感到信心又缓缓地回归到他身上。

那天晚上,街角上的一个男人问他是否真的读了很多书。乔治承认说是的。那人说像他这样年纪的孩子读了那么多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是啊。”乔治回答说。他真希望谁也别再提起书的事。过了一两天,乔活又碰上了卡坦扎拉先生,他并没有提到书。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16岁男孩因为撒谎而在外在压力和过度的期望中经受内心折磨,他的试图生存和救赎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和理解。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听乔治说自己要读一百来本书,卡坦扎拉先生吹了一声口哨,这说明他不相信乔治会读这么多书。

C.得到姐姐索菲给的更多的零花钱,乔治感激姐姐辛苦工作养家,每天主动把家里收拾得十分整洁,以减轻姐姐的负担。

D.乔治对卡坦扎拉先生敬畏不已,而他所倚重的人又是那样崇拜图书馆的书籍,这是导致乔治撒谎的全部根源。 E.小说中,书籍成为社会价值的同义语,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主人公意图通过读书来获得社会权威认同的心理需求。 (2)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乔治的心理变化过程。

(3)小说中的卡坦扎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4)你认为乔治会兑现读一百本书的诺言吗?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案】(1)AE(选A给3分,选 E给2分,选C给1分,选B.D不给分。)

(2)①失业在家,无所事事,郁闷无聊。②碰到自己敬畏的卡坦扎拉先生,感到自卑,希望他看得起自己。③享受谎言带来的好处,感觉很好。④为自己不能真正阅读而羞愧不安。⑤受到卡坦扎拉先生的质问,担心谎言被揭穿,恐惧不敢见人。⑥发现人们依旧善待他,感到欣慰,心存幻想。(每点1分,共6分)

(3)①身为车站售票员,处于社会底层(缺乏教养、处境落魄)。②关爱乔治这样的年轻人。③渴望通过文化知识改变现实处境却又无力实践。(每点2分,共6分)

(4)示例一:不会。(2分)首先,乔治是个不爱读书的人。他也试着读书,但他一读书顿感索然无味。他早就退学也使他缺乏阅读图书馆书籍的能力。(2分)其次,乔治没有耐心,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难以坚持,尽管这件事可能对自己有所提升。(2分)再者,乔治足个善于自我安慰,自我原谅的人。尽管撒谎让他有些羞愧,但他通过打扫房间、出门散步等行为让自己逃避读书,并享受着谎言带来的好处。人们没有揭穿他的谎言,依旧善待他,让他觉得欣慰。可见他许诺读一百本书只不过是自欺欺人。(2分)

示例二:会。(2分)①乔治许下读一百本书的诺言,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敬。从中可以看出乔治对改变现实生活状况的内心需求。乔治对现状是不满的,希望生活更好一些,而阅读是一条可行的途径。(2分)②乔治虽然很享受撒谎后带来的好处,但内心还是很煎熬的,例如他怕见到卡坦扎拉先生,对索菲也满心羞愧。只有真正兑现诺言才能摆脱困境获得坦然。(2分)③周围人们对读书的崇拜,知道乔治读了很多书后对乔治的尊敬促使乔治明白阅读的意义。而他们的期待和善意也会促使乔治努力改变自己。(2分)

【解析】(1)B小说细节描写并不突出,卡坦扎拉先生吹了一声口哨是表明惊讶或是赞赏。C乔治打扫房间还因为无所事事和消除不读书的内疚心理。D“全部根源”错,乔治撒谎还因为自己也想改变现实的生存状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通读全文,把文中找出关于乔治心理描写的词语、句子,比如:他找不到事情可做,他的感觉是如此的好,可是乔治对这种缄默感到很不自在,乔治说着,感到热血涌上脸颊,乔治感到信心又缓缓地回归到他身上等等。再结合文中乔治的活动,把二者结合起来概括。注意按赋分答题,这类题目一般一点一分,概括时要力求简洁,准确,忌重复概括。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到文中找到直接写人物的句子(语言、动作、肖像、心理),也可以找作者或其他人物的评价(侧面),有现成的形容词可以直接摘抄。一般从三方面考虑人物的特点:身份职业、性格脾气、精神品格;最后选择恰当的语句表述出来。卡坦扎拉是车站售票员,身份低微;他是关心乔治的,自己喜欢读报,当他听到乔治读书时感到很欣慰,希望乔治这样的年轻人能够通过阅读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要学自己。理解了这些,概括起来就不难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探究此类题目要注意几点:一是审清题干,看清题干潜台词,明确探究点;二是掌握“多角度”探究思路,如表现手法、创作意图(主旨)等。提出自己的见解要观点明确,切记模棱两可。这道题探究“你认为乔治会兑现读一百本书的诺言吗”,主要从乔治这个人物入手,结合他在文中的种种言行作答即可。乔治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他没有耐心,是一个容易原谅自己的人。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jiào,再婚。 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 【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后刘终,服阕终:终于 B.齐桓得管仲而霸霸:称霸 C.华善之善:认为……对 D.而憎疾从事疾:痛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位置推断法、语境推断法、词性推断法等。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可知选项A“众”应译为“去世”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感恋弥至,遂以成疾以孝治天下 B.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其翼若垂天之云

C.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D.后卒于家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虚词的用法主要和几个方面有关系:在句中的位置、前后词的词性、固定句式。A项,以,连词,因为/介词,用。B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不译/助词,的。C项,而,连词,表示转折,但/副词,表示修饰关系,不译;D项,于,都是介词,在。故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A.他的下属把书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他。 B.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他。 C.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考虑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他。 D.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控告他。

【答案】B

【解析】注意关键词“书”“以”“劾”的意思。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是一道选择题,难度较低。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一一对应。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特别孝顺。他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B.李密学习勤奋。他一有空闲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C.李密很有才华。他年少时曾经在蜀汉做过郎官;期间,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论的才能,受到蜀人称赞。 D.李密心地狭窄。他希望到朝廷内做官,却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对此心怀怨恨,诗中流露出不满使之被免职。

【答案】C

【解析】C项,不是受到蜀人称赞,应该是受到吴人称赞。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比对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文言文翻译】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文学才华的。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疏《陈情表》 晋武帝阅读《陈情表》后说:“李密的名声,不是徒有虚名。”于是就停止召见他。后刘氏去世,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再一次征用他到洛阳做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候,用竖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魏,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细碎具体?”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细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自己相匹敌,因此说话细碎。”张华认为他的话对。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曾经在写给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结束。”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能调到朝廷任职,可是朝廷却没有人帮助他,于是升迁到汉中担任太守,自己认为失去了万分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诗的末章说:“人们有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做官没有权势的朝臣做依靠,不如回家种田。在上清清楚楚,这话怎么能这么说。”武帝很生气,在这种情况下,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后李密死在家中。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 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 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 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 霜叶满阶红。 【1】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气候环境“凉冷”,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描写了老翁在秋雨之夜安然就寝的“睡美”之态。 C.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已化为灰烬,重点渲染深秋之冷。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突出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句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此题选取了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律诗《秋雨夜眠》。 “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腻熟的题材。白居易却能开拓意境,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ABD三项都是正确的,C项“重点渲染深秋之冷”错,应是“照应老翁的‘睡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动厌静、恬淡寡欲的形象。 B.诗人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颇耐人玩味。

C.尾联运用反衬,用自然环境的冷酷反衬老翁的清净淡泊。 D.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富有生活气息。

【答案】A

【解析】A“喜动厌静”应该是“喜静厌动”。此题考查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以“灯灭后”三字

说明“卧迟”时间,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尾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前两联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后两联进一步描绘老翁睡醒之后的情况。全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四、默写

补写出下列横线处的名。

(1)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________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奚以知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刘之日短也。(李密《陈情表》)

【答案】(1)云无心以出岫 景翳翳以将入 (2)落霞与孤鹜齐飞 响穷彭蠡之滨 (3)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4)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岫”、“ 翳翳”、“ 孤鹜”、“ 晦朔”、“ 蟪蛄”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名句名篇默写”的题型一般有“填充补足型”和“理解默写型”两种。本题属于“填充补足型”,只要求学生会背诵文章。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五、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迤逦(yǐ)酒馔(zhuàn)付梓(xīn)命运多舛(chuǎn) B.毗邻(pí)央浼(miǎn)磅礴(pánɡ)一蹴而就(cù) C.讥诮(qiào)泅水(qiú)西畴(chóu)舸舰迷津(gě) D.簪笏(hù)舂粮(chōng)尺牍(dú)扣弦而歌(xuán)

【答案】C

【解析】A.“付梓”的“梓”应读“zǐ”;B.“央浼”的“浼”应读“měi”;D.“扣弦而歌”的“弦”应读“xián”。 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舛、浼等属于统读字,平时要注意积累。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差拨口里讷出高太尉三个字来,小人心下疑惑。又着浑家听了一个时辰,他却交头结耳,说话都不听得。 B.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角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C.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贯例。

D.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答案】D

【解析】A“交头结耳”应为“交头接耳”;B“吊角楼”应为“吊脚楼”; C“贯例”应为“惯例”。 识记并正确书写常用汉字是高考要求之一。命题的材料多出自教材以及课外读物中的常用字,以考查别字为主。字形辨析的诀窍可概括为十六个字:音辨法、形辨法、义辨法、词语结构辨析法。功夫在平时,学生要做个有心人。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对于翟继光来说,接到来自的电话让他非常意外,此前他并不知道吴海公开信事件已在网上纷纷扬扬。 B.刚见到叶子铭老师时,我战战兢兢,因为他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人,但是经过长久交往,才能感觉出他人格的热度。

C.沿着汾河岸边漫步,登上河中心的萱楼远眺,但见九洲广场气势恢宏,祥云水系冰清玉洁,江河日下,蔚为壮观。

D.上海石化支持博实搞科技攻关,博实也勇于创新,不孚众望地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成功研发FFS膜袋自动包装机。

【答案】B

【解析】A项,纷纷扬扬,形容雪花飘落或似雪花般散片细物纷乱飘扬。应是“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B项,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C项,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一般只用比喻义。D项,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应该是“不负众望”, 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成语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在与语境不合、修饰对象不当、褒贬不当、范围不当、谦敬不当等等。所以学生首先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关注它所修饰的对象,所在的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些单位为了节省费用,往往聘请报价低廉的电梯维保单位;受利益驱动,部分电梯维保单位报价甚至低于维保所需的实际成本,从而电梯维保沦为“走过场”。

B.在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中国三军仪仗队可谓“一鸣惊人”:不仅中国方队军姿过人,而且用俄语高唱《喀秋莎》穿越红场,“唱功”也了得。

C.在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的今天,传统电影行业也在摸索中求变,互联网企业的深度介入,使产业融合、电影长尾经济的形成、电影衍生价值的开发等变得唾手可得。

D.开通一年多的“长葛检察”官方微信平台,实现了检察宣传的客观性、便捷性,并以此“倒逼”检察机关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法律监督能力以及法律监督水平。

【答案】C

【解析】A成分残缺,在“从而”后补“导致”。B语序不当,把“中国方队”放在“不仅”之前,成为整个复句的主语。

D“培养”与“能力”和“水平”不能搭配,删除“培养和”。 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职责的转变与业务量的增加使得对消防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兵从一个地方青年到一个合格的消防战斗员,通过训练和实战需要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体能的训练,心理素质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项课程。后期实战也会让新人真正深入到各种突发灾害中,让其心理素质和胆量在训练和实战中得到强化。 A.坚毅的性格、过人的胆量、高超的技艺才能胜任如此繁重的任务 B.如此繁重的任务需要坚毅的性格、过人的胆量、高超的技艺才能胜任 C.胜任如此繁重的任务使人必需拥有坚毅的性格、过人的胆量、高超的技艺 D.没有坚毅的性格、过人的胆量、高超的技艺是无法胜任如此繁重的任务的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仔细分析横线的上下文和各选项的优劣。根据话题一致性,抓住第一句“对消防员的要求”来选择。此题考查语句衔接连贯得体。衔接题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行文的内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六、语言表达

1.在横线上续写恰当的句子,使语意连贯,句式和画波浪线的句子大体一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从治学的角度看,他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倡“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规律,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语意连贯,3分;句式一致,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和仿写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通过阅读可知整段话主要讲“孔子的治学主张”。仿写句子需认真审题,勾画出题目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要求;还要仔细阅读例句,揣摩语境,寻求句式上的特点,筛选关键词,提炼句式的框架;最后反复揣摩句子内涵,注意把握仿句感情的统一性,内涵的一致性。总之,仿写句子既要求形似,还要求神似。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词可谓是宋朝的流行歌曲。从文学角度看,豪放词开拓了词的创作新境,辛弃疾等又从事爱国词的写作; ① ,词的发展却是开创了一种重要的音乐模式,特别 ② 是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元杂剧到近代京剧和地方戏,其基本模式,就是按固定的曲谱填词,堪称 ③ 。

【答案】①从音乐的角度看;②对戏剧的发展;③词的翻版(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一个空,由前一句的“从文学角度看”和后文的“词的发展却是开创了一种重要的音乐模式”可知,应填“从音乐的角度看”;第二个空,由后一句有关戏剧的内容可知应填“对戏剧的发展”;几种戏剧的模式是按固定的曲谱填词,这和词是一样的,可知第三个空应填“词的翻版”。此题考查语句衔接连贯得体。补写恰当的语句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行文的内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3.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填上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你从材料中得到的人生启迪。不超过35字。 老画家雷正民每每谈及“苦难”这个话题,就显得非常激动。

他说:“同样是受苦和受难,于不同的人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有的大艺术家、大作家,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把苦难表达成全人类、全世界的一种大苦,大的忧患感,比如说曹雪芹、茅盾、徐悲鸿、李苦禅等等,我认为他们是了不起的。而有的人,很多的人,虽然也受过苦难,也整天吵吵嚷嚷说自己也受过苦,吃过多少多少苦,但是你受的那种苦是一个人之苦,你作品里的苦难是狭隘的,可见你的艺术表现也是狭隘的。这两类人,倘若论境界,却有高下之别。”

我明白雷老先生说这番话的苦衷,他是在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上的很多道理都是一样的。

【答案】面对苦难这座富矿,用心的人能提炼出金子银子,无心的人只能两手空空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分析概括中体悟人生感悟的能力。材料是老画家雷正民对“苦难”的理解,材料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面对苦难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意义也就不一样。大艺术家、大作家这些有心人就可以从个人上升到人类乃至全世界,而普通的无心的人只纠结于自身。从而得出面对苦难这座富矿,用心的人能提炼出金子银子,无心的人只能两手空空的人生启迪。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七、其他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总统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尝试

“林肯爸爸买了一处农场,有很多石头在上面,他认为石头是搬不走的,就不搬。但他家人却轻而易举地搬走了。”这证明只有在勇于尝试之后才可以找到解决事情的方法,在尝试中找到规律。

人类的存在也是从远古时代的猿人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渐演变而来的。黑猩猩由于肚子饿而尝试吃野果;猿人由于怕冷而尝试人工取火;虽然它们在尝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他们又尝试着去解决阻碍他们前进的绊脚石。 人不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一帆风顺的日子里,总会遇到困难,但人们在困难面前的表现是如何的呢?是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方法去解决它,继续前进;还是退避三舍,大多数人选择前者,正如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在困难面前摆出一幅威风禀然,视它为一粒小沙子,这样你就会在尝试中战胜它。

当艾小梅看到外国人在华办报时,她就在想若我们中国能够拥有自己人出版的报纸该多好呀?这想法在她脑海里一闪而过,她就决定了要让国人能及时了解国家大事。她不断寻找,不断地尝试各种途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她终于出版了属于中国自己人的报纸——《昭文新报》,被国人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报刊。

在“八一南昌”就提出“杆子里出政权”,后来经过不断地尝试才找到全中国的方法,建立了新中国。由于大胆尝试,在上海,深圳等成立经济特区,深圳、上海等富裕起来了,带动了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们也是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成长的。当我们面临新鲜事物时就想去尝试;当我们面对苦难时,也想去尝试,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偶像穿髦的服装时,也想去尝试打扮自己;当我们看到足球星在踢球时,也尝试着去练。我们正是处于这样的阶段,好奇心旺盛的年龄,在外面世界的诱惑下,我们只有经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总结。才能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天地,才会认识到自己活着的重要,活着的价值。

我们应该明智地去尝试一切,尝试得越多,活的越踏实,越自在,越精致。要知道人生中最闪亮的灯是为勇于尝试而设的。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只给出材料,不给话题,让学生从中找出立意。对于这类作文,学生首先要学会怎么确定文章的立意。立意解读:这是材料作文,格式是材料+要求。材料是林肯幼年的一段往事。父亲凭经验判断“石头”不可能被搬走,而母亲却通过实践,很容易地搬走了“石头”。据此可以提炼出:不要被表象迷惑,不要被经验羁绊;要勇于实践;要思想、更要行动等观点。 本题立意角度:

1.表象与本质一一材料中的“父亲”就是被表象迷惑而不去开挖。

2.付诸实践最重要,如此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