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事情。我们都知道,作战讲究知己知彼,流传千年的兵法战书都无一例外的说明了了解对方的重要性。因此,多了解敌方的东西对于交战是十分有利的。一百零八个好汉自从上了梁山就没再低调过,再也不像以前低调隐忍的处理事情,因为有了彼此做靠山他们就不再收敛,行事果决又张扬。其实在和方腊打仗的时候,众多好汉们已经疲于作战了。连年的征战不休,一有怨气或者底气就去南征北战,打完这个打那个,即使是铁人也会受不了的。正是方腊了解了这一点,才会在作战前有所准备,这是梁山战败的重要一点。即使不使用多少计谋也能撑住他们的攻击,即使不说是强弩之末也是没了原来的战力。此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虽说好汉们有着出众的胆气和豪气,但是作战并不是凭着一腔热血,一味地凭着心劲去战斗,到头来还是看谁的力量大谁的战力持久。看看梁山这边的人,即使有着武艺超群的人,但也是半路出家或者野路子修炼起来的,能有几个是林教头和武二郎这样的真本事。反观方腊这边,手下四大将和四大猛士,哪个不是人中豪杰,一个个都是以一敌十的主,面对这些野路子的猛人自然有的是方法,有的是战术来对付。要让这绿林好汉们吃点亏简直是一如反掌,尤其是铁牛这般的粗人,即使不用什么计谋也能让他失了心智,更遑论用点小小战术,损失惨重也是意料之中。
若说打仗,没有智囊团就是无头苍蝇,到处乱撞也不见得取得什么战绩。打仗的时候,一方能否取胜很大一部分都依赖于决策的正确与否。虽说吴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他毕竟不是神仙,无法将天时地利以及人的状态考虑进去,当时的士兵已经难堪大用,即使能力出众也回天乏术。而方腊这边的人才可不仅仅是一“智多星”这么单一,有各种人才建言献计,跟何况一攻一守,战事的优势上自然无法平起平坐。各种人才的对比上,梁山也是输了一筹。此乃原因之三。
原因之四,方腊的地形优势尤为明显。前边说到一攻一守,更何况敌人还是据险死守,有张顺之死作为前车之鉴,后来的仗打起来也就越发的差距明显了。更何况,方腊所处之地疆域
辽阔,横亘着数个地域,一旦战事吃紧便能很快的征兵征粮,各种物资都能很快的云集于此,此是地理优势的有一大好处,即使是宋江吴用等人再有计谋也无法轻易攻下如此大优势的敌人。
尽管书上能把梁山好汉描写的英勇无畏,但是如此战事再不让其损失严重,可就有失偏颇了,就没了事实依据了。因此,梁山好汉们的损失过半即使不是写书人有意为之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对战的是一个占据着如此众多优势的敌人。诸位觉得梁山付出如此惨烈的代价背后又有怎么样的原因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