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时间:2008年05月28日 17:20
比较教育学 构造地质学 西方经济学 中国古代史 生物物理学 药物分析学 儿科学 计算机软件及理论 有机化学 物理电子学 妇产科学 物理化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 肿瘤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政治经济学 外国哲学 生理学 植物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环境科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学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农业经济管理 光学 内科学(血液病) 口腔临床医学 外科学(普外) 理论物理 中国古代文学 文艺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作物遗传育种 管理科学与工程 生物化工 遗传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热能工程 制冷与低温工程 宪法与行政法学 凝聚态物理 结构工程 英语语言文学 固体力学 电机与电器 环境工程 果树学 药理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企业管理
比较教育学[返回]
1999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1年和1984年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批准建立“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
该学科现有教师12人,其中正高职5人,副高职7人;45岁以下高职9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3人;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比较高等教育、教育政策、制度与思想、英国教育研究、比较德育学、中外教育现代化、中外教育交流史、国际环境教育比较研究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0~2001年发表学术论文51篇,出版科技著作9部;承担科题21项,科研总经费达90万元;获省部级奖励1项。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把本学科建设成为教学设施优良、国际学术交流频繁、科研人员结构合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国际性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国比较教育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保持比较高等教育、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中外教育现代化比较研究等领域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生物物理学[返回]
1999年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1981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4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建有农业部核农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浙江省核农学重点研究实验室。
该学科现有教师24人,其中正高职7人,副高职8人;45岁以下高职9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13人;院士1人,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应用生物物理、诱变遗传及植物分子改良、生物信息与调控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2000~2001年共培养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6名;发表学术论文103篇,其中四大检索收录8篇,出版科技著作1部;承担科题6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8项),科研总经费达712万元;获省部级奖励4项,鉴定成果7项。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政治和业务素质好的学科梯队;培养一批专业
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并能为我省乃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高层次人才;将核技术与生物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开展紧密结合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和创新性的研究,获得一批分别具较大经济、社会效益和较高学术水平的成果;努力建设好并进一步开放农业部(浙江省)核农学重点开放(研究)实验室,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行列,保持世界核农学发展前沿的地位。
学科梯队人数: 86 人,其中正高职18人,副高职43人;40岁以下高职20人, 41-50岁高职9人; 具有博士学位29人,硕士2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1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有机化学[返回]
1999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该学科现有教师31人,其中正高职13人,副高职12人;45岁以下高职20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7人;列入“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
1.通过建设,使学科点的总体学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早日与国际接轨;
2.进一步发挥本学科点的优势,集中力量,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争取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或重点项目,争取1项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3.制定具体指标使学科点每年SCI论文数为80~100篇,取得重大研究成果,争取1~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或国家科技进步奖;
4.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培养各个研究方向的年轻学术骨干,使其中1~2人成为国家级的青年学术带头人;
5.多渠道争取经费,进一步添置大型仪器设备,使本学科点具备一套较完整的、先进的测试设备系统;
6.通过上述努力,争取本学科点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机械设计及理论[返回]
1999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是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主要成员单位之一,工程制图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该学科现有教师43人,其中正高职10人,副高职19人;40岁以下高职13人,41~50岁高职10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2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列入“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3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工程设计学、产品信息学、特种机器人、机电一体化、工程摩擦学等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在校学生3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2人,硕士研究生133人;2000~2001年,培养研究生64人,招收研究生121名;发表学术论文125篇,其中四大检索收录8篇,出版科技著作1部;承担科题7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7项),科研总经费达827万元;获省部级奖励2项,鉴定成果6项。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进一步拓宽现有方向的研究内容,发展若干个新的研究重点,例如虚拟设计、异地分布式协同设计、微机电系统设计、生态化产品开发等,开辟一、二个新的研究方向。师资队伍进一步年轻化,博士学历教师占全体教师80%左右,拥有1-2名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者,4-5名在国内有影响的学者。在工程图学和机械设计领域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一些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出版5本左右高水平教材。争取科研经费500万元,完成20项左右国家和
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200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和一级期刊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5本,获省部级及国家级教育或科研成果奖若干项。建成国内一流的科研和教学用实验室。加强国际学术和人员交流及合作,办好一本国际合作的学术期刊。争取使本学科的发展在整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 肿瘤学[返回]
1984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9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该学科现有教师38人,其中正高职9人,副高职13人;45岁以下高职14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7人,硕士学位22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2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肿瘤预防、肿瘤病因及机制研究、肿瘤早诊早治、肿瘤的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2000~2001年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8名;发表学术论文73篇,其中四大检索收录15篇,出版科技著作4部;承担科题2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科研总经费达600余万元;获省部级奖励2项。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政治、业务素质好的学科梯队;培养能适合于21世纪临床科研与教学密切结合的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梯队完整具有复合型基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进一步加强肿瘤病因学的研究,探索遗传和环境的病因因子及可能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应用社会医学原理,结合人群行为学进行干预(一级预防);新的恶性肿瘤相关基因及传易感性分子机制研究,为提供候选目的基因;新的肿瘤标记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标记,用于恶性肿瘤高危人群及干预阻断,肿瘤发病的监测以及早期癌肿的发现(一、二预防);开展生物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利用载体将目的基因通过各种途径转至不同的细胞中,研究目的基因表达后发挥不同的治疗肿瘤作用;研究定点整合/游离型,可调控的强启动子的载体,研究开发基因药物等。 环境科学[返回]
1999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6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建有博士后流动站。
该学科现有教师24人,其中正高职6人,副高职9人;45岁以下高职10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15人;列入“百千万人才工程”1 人,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物理学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2000~2001年培养各类人才多名,授予博士学位4人,授予硕士学位8人;发表学术论文151篇,其中四大检索收录27篇,出版科技著作5部;承担科题14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科研总经费达1291万元;获省部级奖励2项,鉴定成果3项。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提高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素质,积极从国内外引进优秀人才,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培养出1~2名在国内外有一定学术权威的后备学术带头人,争取成为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科点。同时加强厂校联合,积极促成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环保产品和实用有效的污染治理技术。 农业经济管理[返回]
1999年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1981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90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建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该学科现有教师43人,其中正高职10人,副高职23人;45岁以下高职23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17人;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土地经济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管理、农业技术经济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2000~2001年培养各类人才多名;发表学术论文235篇,其中四大检索收录5篇,出版科技著作18部;承担科题10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5项),科研总经费达370万元;获省部级奖励7项,鉴定成果16项。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为支撑,以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服务农业、农村经济为目标,通过改革和建设,把本学科建设成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能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区域发展中的复杂性问题、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重点学科。更好地服务于浙江省和沿海地区以及全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整体水平。
外科学(普外)[返回]
2002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6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90人,其中正高职29人,副高职24人;40岁以下高职15人,41-50岁高职9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23人,硕士学位41人;列入“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肝胆胰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器官移植、微创外科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2806人,授予博士学位20人,授予硕士学位86人;共发表学术论文410篇,其中SCI收录19篇;出版科技著作29部;承担科课题64项(其中国家级10项),科研总经费达1300万元;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7项;鉴定成果4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2850人,其中研究生150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6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项),科研总经费达1200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1) 建立国内最大的肝胆胰外科中心,争取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 继续发挥肝胆胰外科的优势,力争器官移植、肝胆胰外科和微创外科均处国内领先地位,肝移植数量达500例。(3) 培养博士60人,吸收博士后20人(4) 争取吸纳长江学者一人。(5) 发表论文200篇,其中25%-30%被SCI收录。(6) 争取科研经费1000万,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8-10项,争取获得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7) 主办3-4种国家级期刊或国际期刊,力争有一本期刊进入SCI收录。(8) 主办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4-6次。(9) 编写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专著8-10本。
学科梯队人数:89人,其中正高职17人,副高职37人;40岁以下高职14人,41-50岁高职7人;具有博士学位22人,硕士学位27人。入选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1人。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返回]
2002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00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20人,其中正高职6人,副高职5人;40岁以下高职1人,41-50岁高职4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11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肿瘤分子病理、淋巴造血系统病理学、心血管病理、神经病理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2709人,授予博士学位2人,授予硕士学位20人。共发表学术论文113篇,其中SCI收录6篇,出版科技著作14部;承担科课题23项(其中国家级3项),科研总经费达123万元;获省部级奖励2项;鉴定成果6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751人,其中研究生31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3项(其中国家级1项),科研总经费达94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三个研究方向,使肿瘤病理学处于国内领先,心血管病理达国内先进,神经病理学走上轨道、国内有一定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将继续重视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改进教学方法,较多地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强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和教材的改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手段;逐步采用先进的CAI教学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CAI课件的研制;并在2-3年内开设二、三门新的研究生课程如:神经病理学、免疫病理学等;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我们有信心建设为国内一流的学术梯队。 遗传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97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24人,其中正高职6人,副高职10人;40岁以下高职10人,41-50岁高职5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7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 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1 人,列入“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5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3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分子遗传学及基因工程、保护遗传学及细胞工程、微生物遗传学及发酵工程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446人,授予博士学位10人,授予硕士学位44人;共发表学术论文160篇,其中SCI收录36篇、EI1 篇、ISTP2篇;出版科技著作11部;承担科课题 78项(其中国家级37项),科研总经费达2520万元;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2项;技术合同6项,鉴定成果12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130人,其中研究生70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3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8项),科研总经费达1696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发挥现有学科的优势,通过科教结合,加强教学改革,改良优化办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使遗传学科点成为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博士后等高级学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生命科学中发挥龙头作用。在今后五年内,踏踏实实地干,不图虚名,不搞浮躁,充分利用目前的条件,发挥优势,加强管理,不断投入,改善条件,提高学术水平,发挥浙江大学综合优势,进一步组合浙大其他学院(农、动科、医等)的遗传学力量(这次材料中仅为生科院),争取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跨入国家级先进水平。使本学科在设施建设、师资水平、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特色、学风管理等方面达到国家一流水平。 宪法与行政法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00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24人,其中正高职10人,副高职12人;40岁以下高职 7人,41-50岁高职1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8人;列入“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行政法基础理论、宪法原理、比较行政法学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1258人,授予博士学位5人,授予硕士学位198人;共发表学术论文284篇;出版科技著作 85部; 承担科研课题145项(其中国家级6项),科研总经费达615万元;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31项;技术合同182项,鉴定成果105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903人,其中研究生326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7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科研总经费达219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在现有的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和影响,使本学科点成为一个对中外学者都开放,并且是处于流动状态而非终身制的学术研究中心。争取到2007年,使本学科点成为一个国际上较有影响,在国内继续处于领先地位的宪法学与行
政法学的研究中心。 在现有的学科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出版一套高水平的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系列专著精品丛书;争取经过5年的努力,把浙江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建设成为拥有“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全国公法与比较法信息交互中心、中外法学资料分解中心、全国JM法律教育研究中心--的国家重点学科。 固体力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3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17人,其中正高职6人,副高职9人;40岁以下高职8人,41-50岁高职1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2人;列入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随机激励的耗散哈密顿系统理论研究、随机共振理论及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预应力材料的切削变形数值仿真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182人,授予博士学位16人,授予硕士学位72人;发表学术论文218篇,其中SCI收录51篇、EI20 篇、ISTP5篇;出版科技著作4部;承担科课题 3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科研总经费达428万元;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5项;鉴定成果4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92人,其中研究生41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科研总经费达145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通过5年建设,使随机振动方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国际上领先。并为随机振动和控制理论体系完善和进入工程应用完成试验研究,部分进入工程应用;动力学数值仿真技术努力上一个台阶,力争进入国内前3名,为国内、省内重大工程问题解决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随机共振及控制方向能与实验结合,在理论与应用联系上有所突破,进而进入国内前列。从而使固体力学研究所的整体学科实力有重大发展,成为省内首选的固体力学研究和应用基地,为我省经济发展作出贡献。通过学科建设培养一支具有独立承接国家级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队伍,为在新世纪向世界一流学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果树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6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17人,其中正高职8人,副高职6人;40岁以下高职 8人,41-50岁高职2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2人;列入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果树生物技术与分子育种、果实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果树生态生理与环境生物学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137人,授予博士学位12人,授予硕士学位35人;发表学术论文215篇,其中SCI收录15篇、ISTP9篇,出版科技著作3部;承担科研课题 46项(其中国家级20项),科研总经费761万元;获省部级奖励5项;鉴定成果4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144人,其中研究生40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4项),科研总经费583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瞄准果树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技术需求,围绕生产优质、安全和营养果品这一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以基础研究为依托,开展相关的应用性研究,探索并优化果树产业新体系,在阐明产业中的重大科学理论问题的同时,为建立从 \"农场到餐桌\"的优质、安全和营养产品生产新体系提供依据,并以此作为果树产业发展的技术依托,为加快浙江省和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通过浙江省重点学科建设,促使本学科成为国内一流,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学科,并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行列。
企业管理[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98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54名,其中正高职16人,副高职26人;40岁以下高职 20人,41-50岁高职13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 21人,硕士学位30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2人,列入“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6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企业组织与运营管理等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1050人,其中授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138人;共发表学术论文 662篇,其中SCI收录1 篇、EI 4 篇、ISTP 11 篇、SSCI 4 篇;出版科技著作52部;承担科研课题45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7项),科研总经费达2146万元。获省部级奖励23 项;鉴定成果18项。
目前在培学生910人,其中研究生210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6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0项),科研总经费709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通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努力使本学科在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与开发、学科队伍建设、科研设施与成果推广、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成为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重要学科基地,在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企业组织与运营管理等关键领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具有显著影响,并争取申报和建设成国家重点学科。 构造地质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96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19名, 其中正高职9人,副高职 5人;40岁以下高职5人,41-50岁高职 4 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 6 人,硕士学位 7 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 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1 人,列入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造山带与盆地构造、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古地磁与古板块重建、地质灾害数值评价与实时监测等研究方向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320人,授予博士学位 6人,授予硕士学位 52人;共发表学术论文196 篇,其中SCI收录26篇;出版科技著作 9 部;鉴定成果 5 项;承担科研课题49项(其中国家级25项),科研总经费达 1498万元;获省部级奖励 7 项。
目前在培学生 170人,其中研究生 90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4 项(其中国家级11项),科研总经费1039万元。
该学科发展总体目标是通过建设争取在科研经费、论文、学科梯队、实验室建设和学科总体水平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具体体现在:(1)学科的年科研经费达到700万以上,人均到款30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到款400万,横向项目300万。(2)每年完成论文50篇以上(一级刊物以上论文占一半,其中SCI论文每年达到10篇)。(3)学科队伍更加合理,形成一支以院士、教授和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学科队伍,其中50岁以下教授学科总人数的1/4,获博士学位人数占学科总人数的4/5。(4)建立一个以数字地球科学为基础的,包括三维构造建模、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地质灾害评价综合实验室。(5)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药物分析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00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16人,其中正高职5人,副高职8人;40岁以下高职1人,41-50岁高职3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4人;获得\"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列入\"百千万人才工程\" 1人,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5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 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
该学科在手性药物分析、计算机辅助中药分析、药物代谢分析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1083人,授予博士学位2人,授予硕士学位33人;共发表学术论文121篇,其中SCI收录54篇、ISTP3篇;出版科技著作2部;承担科研课题9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3项),科研总经费达2454万元;获省部级奖励8项,技术合同28项,鉴定成果6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237人,其中研究生47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科研总经费1172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建立一系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技术平台,带动科研的源头创新,占据学科制高点;围绕药品质量控制和中药复方新药创制两大主攻方向,以防治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等为目标,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发展思路,拓展药物分析学科增长点,实现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建立重要的高表达CYP、UDPGT、转运蛋白(P-gp、MRP等)转基因细胞系,形成较完整的系列人体药物代谢酶和转运蛋白转基因细胞系;在药学基础研究领域,重点开展天然药物蛋白质组学和药物信息学研究,发展药物的芯片分析方法,加强跨国科研单位合作,形成技术优势,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计算机辅助中药分析\"三级科研实验室为基础,建成代表我国中药分析与药品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水平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 物理电子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6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29名,其中正高职7人,副高职10人;40岁以下高职8人,41-50岁高职1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 11人,硕士学位11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光纤光子学与光通信、微波电子学与无线通信、光电信息处理与显示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395人,授予博士学位 32人,授予硕士学位63人;共发表学术论文327篇,其中SCI收录51篇、EI96篇、ISTP43篇;出版科技著作 9部;承担科研课题12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2项),科研总经费达1950万元;获省部级奖励11项;技术合同62项;鉴定成果7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460人,其中研究生100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32项(其中国家级12项),科研总经费达860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从现在的博士后流动站层次提高到先是省级重点学科,再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层次,使学科综合实力稳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根据本学科自身的发展状况,选择若干个当前国内外物理电子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攻关,争取国家级项目,努力在某些方面研究取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并与市场很好地结合,使产学研协调发展,以此带动整个学科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进入全国高校的前列。注重与市场结合,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学科建设投入问题。学科队伍维持原有规模,但年龄学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全面完成学科带头人的新老交替。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与企业合作,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或打好发展的基础 。 中国古典文献学[返回]
1999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3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
该学科现有教师26人,其中正高职19人,副高职6人;45岁以下高职12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6人;列入“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3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敦煌学、中古汉语、训诂学研究、现代汉语研究、宋学、中国文化史、楚
辞学、三礼学、经学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0~2001年培养各类人才多名;发表学术论文117篇,出版科技著作20部;承担科题7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2项),科研总经费达64万元;获胡绳青年学术奖1项,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2项,国家图书提名奖1项。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通过组织重大课题攻关、产出重大研究成果等手段,使本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并力争使本学科所属的敦煌学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进入教育部重点建设的文科研究基地;培养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学术梯队和三至五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一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生理学[返回]
1994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78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建有浙江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研究实验室。
该学科现有教师23人,其中正高职3人,副高职6人;45岁以下高职9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11人;列入“百千万人才工程”1 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4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化学物质诱发基因突变的分子机理、心律失常的机制及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NMDA受体的分子组成及功能研究等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2000~2001年授予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4人,在培研究生22名;发表学术论文78篇,其中四大检索收录17篇,出版科技著作3部;承担科题2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8项),科研总经费达113万元,副高以上人均科研经费11万元;获省部级奖励1项。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政治和业务素质好的学科梯队;培养一批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生理学高层次人才;完善学科结构,进一步改善实验室条件,在现有学科发展水平基础上,用5年时间再向前迈进一大步,使3-4个研究方向跻身于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或领先水平,成为国内前8名重要的生理学科之一。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返回]
1999年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1978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5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46人,其中正高职11人,副高职25人;45岁以下高职23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1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制造工程自动化、精密工程、机电一体化及制造测试与控制等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在校博士生88人,硕士生178人;2000~2001年发表学术论文219篇,其中四大检索收录6篇,出版科技著作8部;承担科题8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0项),科研总经费达973万元;获省部级奖励4项,鉴定成果6项。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根据对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总体发展趋势的预测,结合我国及浙江省制造业特点和现状,以推动我国及浙江省先进制造技术为核心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总体目标。通过多学科深入交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机械制造学科中有重点地发展制造工程自动化、精密工程、机电一体化及制造测试与控制三个前沿研究方向。力争在人才培养、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多出成果,使浙江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科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国内前列,有关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光学[返回]
1999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 1988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84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1985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学术带头人
刘旭:男,1963年10月出生,1995年12月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浙江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真空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薄膜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光学与光电子功能薄膜、光电显示的研究,近五年来在国外和国内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62 篇;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共4项,其中《光学与光电子薄膜理论与微结构研究》成果获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科研经费共120万元,年均24万元。目前承担项目共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3项。目前指导研究生6人。 二、 学科梯队
学科梯队人数:70人,其中正高职15人,副高职43人;40岁以下高职26人,41-50岁高职32人;具有博士学位24人,硕士学位10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 三、人才培养
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544人,其中研究生79人,本科生465人;授予博士学位 19 人,授予硕士学位60人。现正在培养各类学生394人,其中研究生51人,本科生343人。 四、 科学研究与开发
五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420篇,其中在国外和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235篇,收录论文SCI 69篇,EI 79篇,ISTP 39 篇,核心期刊48篇,出版科技著作8部,其中科技专著4部,大专教科书4部;承担科研课题330项,科研总经费2800万元,已到款2600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43项1024.2万元, 省部级课题46项672.15万元,国际合作课题5项83万元;获国家级奖励3项,其中四等3项;获省部级奖励6项,其中一等1项,三等5项,其他奖6项;技术合同150项,成交额1000万元,实到950万元;鉴定成果12项,其中国际水平10项,国内首创和国内先进2项。目前承担各类科研课题70项, 科研总经费1000万元, 其中国家级课题19项452.8万元,省部级课题18项289.95万元。 五、学科整体优势和主要研究方向特色
本学科是国内同类学科建立最早并一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学科,是浙江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该学科于1984年建立博士点,1985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学科,1989年国家教委批准在该学科基础上建立“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1994年国家科委批准组建“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5年日本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投入80万美元的先进设备与该学科共建“国际光子学实验室”。1996年以该学科为核心组建“光电信息及仪器工程”学科群,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该学科拥有博士导师9名,教授19名,有一支由现代光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精密机械与相关学科人员组成的、年龄布局合理的教学、科研人员队伍,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工程化研究、技术开发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为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培养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与条件,处于同学科的国内先进水平。
1.技术光学及仪器:方向负责人顾培夫教授和冯华召教授,主要涉及光机电算一体化的光学检测技术、光学成像技术、光学薄膜与技术、光辐射测量与计量技术、精密的光学加工技术等研究,是国内在光学技术方面研究领域复盖最广的学科,有很强的学科技术优势,对我省与周边地区的光学产业有重大影响。
2.光电子技术:方向负责人刘旭教授和陈军教授,研究主要涵盖了激光与非线性光学、光电子薄膜与功能薄膜器件、微光学技术、光电显示技术以及光纤传感技术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所形成的技术与学科上的优势正逐步对浙江省的相应产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3.光子学:方向负责人何赛灵教授和章海军教授,主要研究光子与电磁场、生物光子效应、光子成像、快光效应、光子晶体、纳米光子操作等。这些研究工作的特点是与国外相应领域的研
究工作同步进行,有大的发展空间,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以上研究方向涵盖了光学工程学科的几乎所有重要领域,是国内在光学工程学科上复盖面最广的高校学科。本学科在精密光学测试技术与仪器、光辐射测量与光谱技术、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技术、光学与光电子薄膜技术形成特色,并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150余项科研成果通过国家和省部鉴定,6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奖、自然科学奖及发明奖。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国家培养5000余名本科生,300名硕士生以及近60名博士。此外,已形成了产、学、研的完整的教学、科研开发体系,对周边地区乃至周边国家光学产业影响,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光学工程人才培养与研究工作的基地。 五、 总体建设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使本学科在光子科学与技术,以及光、机、电、算集成技术方面有重大发展。形成从传统的光学仪器学科向现代的光子学、光电子技术、以及光学技术三个方面的转化。结合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使学科在光子技术、光电子信息技术、电磁场与光子、微光学、光电子功能薄膜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在光电精密检测,光子与电磁学,光电功能薄膜技术三个研究领域达国际水平。推动我国现代光学与光电子产业的发展。结合科学研究,加速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扩大本科及研究生培养规模,尤其重视研究生创造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培养质量。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年轻的有与国际学术界对话实力的学术骨干队伍,使本学科稳定地处于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教学中心。 理论物理[返回]
1999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1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建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该学科现有教师20名,其中正高职14人,副高职4人;40岁以下高职 9人,41-50岁高职5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 13人,硕士学位3人;院士1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2 人,列入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5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5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基本粒子物理和核工业物理、统计物理和计算物理、凝聚态理论、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论、非线性和等离子体物理等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2000~2001年,培养学生多名;发表学术论文58篇,其中SCI收录42篇;出版科技著作 2部;2000年,承担科研课题 18项;2001年,承担科研课题 15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4项,经费47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理论物理学迅速发展而出现的高难度重大前沿课题研究需要的学术科研队伍;提高学科的综合实力,使本学科稳固地处于国内先进行列,某些研究方向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从而逐步实现李政道先生提出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理论物理学科所在单位)的宗旨和目标:促进浙江省理论物理学科和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尤其是长江流域一带基础学科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国基础科学强有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作物遗传育种学[返回]
1994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1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19人,其中正高职5人,副高职5人;45岁以下高职8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7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1人,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6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基因克隆和分子育种、生物信息学和数量遗传、优异种质创新与种子产业化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2000~2001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17名,硕士研究生23名,授予博士学位16人,硕士学位24人;发表学术论文98篇,其中SCI收录13篇,出版科技著作8部;承担科题4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5项),科研总经费达441万元,副高以上人均科
研经费44万元;获省部级奖励7项,鉴定成果6项。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跟踪、赶超国内外同类先进水平,又要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为浙江省以及东南沿海农区的农业现代化服务。把本学科建设成基础扎实、研究手段先进、师资和科研力量雄厚,在整体水平上达到国内先进、在部分领域居国内外前列的学科,从而成为培养作物科学教学和科研高级专门人才基地;成为稻、麦、棉、油等作物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基点;成为国内一流、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作物学科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训中心;成为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示范推广中心。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返回]
1994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4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95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建有浙江省生物电磁学重点实验室。
该学科现有教师19人,其中正高职6人,副高职7人;45岁以下高职7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9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工业毒理学、生物电磁学、环境毒理学等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2000~2001年共培养各类人才多名,2001年授予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生4人;发表学术论文60篇,其中四大检索收录24篇,出版科技著作7部;承担科题1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科研总经费达87万元;获省部级奖励2项,鉴定成果1项。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在继续大力开展工业毒理学、生物电磁学、环境毒理学等三个主要方向研究工作的同时,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要求到2003年至少在2个研究方向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电磁辐射卫生方向争取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凝聚态物理[返回]
2002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93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25人,其中正高职16人,副高职8人;40岁以下高职13人,41-50岁高职4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2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5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低维体系生长及物性研究、高温超导电性研究、液相基底成膜研究、软物质与颗粒物质研究、强关联系统和介观体系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144人,授予博士学位23人,授予硕士学位38人;共发表学术论文252篇,其中SCI收录210篇、EI7篇;出版科技著作3部;承担科课题39项(其中国家级27项),科研总经费达455万元;获省部级奖励3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90人,其中研究生44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项),科研总经费达162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1) 大尺寸C60单晶为基础,力争在碳、硅团簇结构和特性,表面生长过程,表面吸附及化学物理特性,有机半导体发光机理及列阵器件研究等方面有较大突破。(2) 开展与高温超导体微观机理相关的反常正常态行为和超导态的准粒子行为;第Ⅱ类超导电性及应用基础研究;强关联电子系统物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力争在铜氧化物超导体和相关低维化合物的元激发行为、电子相图、磁通运动和钉扎规律以及其它非常规超导体的物性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3) 深入开展以液体为基底的薄膜物理研究。揭示生长在液体基底表面的诸多薄膜系统的各种物理规律,初步建立液面成膜新理论,为此类新型薄膜的大规模应用打好基础。(4) 在解析机算和计算机模拟凝聚态物理诸多重大问题,包括碳和硅团簇奇异结构及稳定性,表面吸附及结构,相变及临界现象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果。 电机与电器[返回]
2002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1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26人,其中正高职10人,副高职11人;40岁以下高职 9人,41-50岁高职4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4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电机控制与机电一体化、航天电气与微特电机、电机物理场与优化设计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900人;授予博士学位18人,授予硕士学位36人。共发表学术论文306篇,其中SCI收录11篇、EI25篇、ISTP4篇;出版科技著作8部;承担科课题99项(其中国家级15项),科研总经费达2740万元;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奖励8项;技术合同62项,鉴定成果12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557人,其中研究生67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科研总经费达860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在使学科的综合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接近国际水平。 1.在学科队伍建设上,本学科教学科研人员应增加到40名(现28名),其中获博士学位的人数应达到50%,55岁以下教授及40岁以下副教授,达到总人数的60%,正副高职年龄有大幅度的降低。学术带头人都能在全国性的学会中担任委员或主任(副主任)。 2.在科研成果上,每年应有两个以上的成果通过鉴定和获奖,每年平均出版教材2部和论文60篇以上,其中10%由SCI、EI、ISTP收录,每年有5项以上的专利申请得到批准。 3.在研究生培养与质量上,要扩大博士生培养人数,使博士生人数达到研究生总数的30%以上,力求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博士生。 4.在研究生培养基础条件方面,一如既往地努力承担国防重大科研项目和省重点项目,积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使科研经费稳定在每年450万元以上。争取与卧龙集团共同建设 \"浙大-卧龙\"技术开发基地。重视实验室建设,在进一步完善新建实验室的基础上,对电机实验室和电机控制实验室进行改造,使之现代化。 5.在科研与培养效益、人均科研成果、人均科研经费、仪器设备增长和人均培养研究生人数等诸方面有较大的增长。积极承担企业合作项目,努力为我省电机电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作出贡献 药理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00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21人,其中正高职6人,副高职3人;40岁以下高职2人,41-50岁高职7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5人;列入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神经药理学、生殖及生化药理学、呼吸及抗炎免疫药理学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研究生75人,授予博士学位2人,授予硕士学位37人;共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SCI收录44篇;出版科技著作 12部;承担科研课题 46项(其中国家级17项),科研总经费达906万元;获省部级奖励5项;技术合同5项,鉴定成果3项。 目前在培研究生55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项),科研总经费达511万元。 < br>????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在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上继续保持现有水平,并且在新的形势和目标下,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力争在若干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5年内的目标有:(1)建立以分子/细胞为基础的神经系统药物高效率(高通量)筛选系统和完善计算机辅助的药物评价系统两个创新药物研究的技术平台;(2)每年申请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5~8项省部级基金;(3)初步筛选和评价抗脑损伤、抗炎症等中药有效成分以及合成化合物,争取找到2~3个有效成分或化合物,作为进一步进行创新药物研究的对象。(4)每年发表SCI论文10~12篇以上(力争其中1/3的影响力因子>2);通过成果鉴定2~3项,申请专利2项,完成2~4项新药临床前研究,争取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加强学科队伍建设逐步由中青年学术骨干承担主要管理职责,做到学科负责人的平稳交替。 西方经济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93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30人,其中正高职10人,副高职16人;40岁以下高职16人,41-50岁高职7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20人;列入“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6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国际经济理论与政策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2864人,授予硕士学位152人;共发表学术论文516篇,其中SCI收录2篇;出版科技著作 38部;承担科研课题248项(其中国家级8项),科研总经费达980万元;获省部级奖励11项;鉴定成果16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821人,其中研究生243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7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科研总经费达402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把本学科建设成为总体实力雄厚、学科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的西方经济学学科。学科队伍方面:近年内确保成为博士点,争取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晋升博导3-5名,引进5-8位左右高级人才,5-8位教师晋升高级职称,5-8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选送3-5左右教师攻读博士,选送5-8名教师出国进修。人才培养方面: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实施教材、教师与教学等多方面与国际接轨,通过优秀毕业生提升本学科的知名度。科学研究方面:出版10-12部重要学术专著,发表12-14篇权威期刊论文,科研经费达到300万,国家级项目8-10项,国家级奖2-3项,省部级奖12-15项,举行国际性学术会议13-15次,将内部刊物《经济研究动态》升格为正式刊物。 儿科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6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52人,其中正高职24人,副高职27人;40岁以下高职29人,41-50岁高职13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24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3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新生儿疾病的防治研究、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小儿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的防治研究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2955人,授予博士学位4人,授予硕士学位156人;共发表学术论文806篇,其中SCI收录9篇、EI 5 篇;出版科技著作16部;承担科课题93项(其中国家级3项),科研总经费达452万元;获省部级奖励8项;鉴定成果11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1175人,其中研究生95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4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科研总经费达252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努力使新生儿疾病、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整体水平达到国际水平。小儿白血病与恶性肿瘤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某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立SNP中心、小儿白血病与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心。拟建立小型脐血库,更好地开展骨髓移植工作。对原已建立的实验室(新生儿感染实验室、消化实验室、白血病实验室)添置更新实验设备,培养实验室研究人员,扩大研究范围,使科研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妇产科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93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37人,其中正高职17人,副高职17人;40岁以下高职 14人,41-50岁高职14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17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妇科肿瘤、生殖医学、围产医学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2814人,授予博士学位4人,授予硕士学位49人;共发表学术论文163篇,其
中SCI收录14篇、ISTP 1篇,出版科技著作 15部;承担科研课题142项(其中国家级3项),科研总经费达687万元;获省部级奖励7项;技术合同31项,鉴定成果5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2980人,其中研究生96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97项,科研总经费达439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在科研教学、医疗、管理等方面做到科学性、制度化,并不断地寻求创新,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力争国际先进水平。开展一些原创性工作,结合临床,解决或攻克本专业内一些难题,努力提出新的诊治方案,在国内上取得本领域内的领先地位;以学科带头人为首,培养一批兼具教学、科研、医疗等综合能力并有创新意识和年富力强的学术队伍,使本学科整体水平达国内先进,部分领域达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政治经济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98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45名, 其中正高职12人,副高职19人;40岁以下高职13人,41-50岁高职14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 10人,硕士学位32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国际经济理论等研究方向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2030人,授予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 151人;共发表学术论文858 篇,其中EI收录2 篇;出版科技著作55部;承担科研课题10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1项),科研总经费达722万元;获国家级奖励4项,省部级奖励24项。 目前在培学生1639人,其中研究生 426人;承担科研课题1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7项),科研总经费达254万元。
该学科发展总体目标是稳定居于国内一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在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方面,成为国家经济学教学基地与政治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科学研究与开发方面,成为国家经济学研究基地;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培养一支包括知名经济学家、优秀中青年骨干与来自国内外的博士在内的有影响、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在学科点工作条件改善方面,建立学科发展基金,支持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出版和对外交流,加强图书资料与机房建设。 植物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省重点学科,2000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39名,其中正高职12人,副高职17人;40岁以下高职 17 人,41-50岁高职5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 19人,硕士学位18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 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1 人,列入\"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3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3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植物环境功能基因与分子生理、植物系统进化与资源持续利用、植物生理生态与安全农业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学生178人,授予博士学位 19人,授予硕士学位47人;共发表学术论文148篇,其中SCI收录47篇、EI1篇;出版科技著作 13部;承担科研课题 8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1项),科研总经费达3618万元;获省部级奖励6项;技术合同2项;鉴定成果4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190人,其中研究生107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31项(其中国家级17项),科研总经费达2622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以水稻、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与重要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水分、养分高效、优质、抗逆等关键生理过程的分子背景及环境对基因表达调控机理及环境功能基因组学上作出理论突破,形成学科发展新生长点。通过创建水稻基因组插入突变体库,应用基因芯片,
发展高效功能基因克隆方法,建立基因图谱、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基因专利;通过对我省重要植物资源如八角莲、银杏、石荠苧、明党参、菝葜科等进行系统演化、保护生物学和开发利用的系统研究,在理论上达到国际水平,应用上获得重要的可供利用的种质材料;对主要农作物等对象光合、发育过程的生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种群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的研究上有重要突破。到 \"十五\"末,学科总体上在国内稳居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材料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1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是国内最早的材料学博士点之一,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该学科现有教师36名,其中正高职16人,副高职10人;40岁以下高职 14 人,41-50岁高职5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 24人,硕士学位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2 人,列入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8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信息功能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学生735人,授予博士学位 83人,授予硕士学位139人;发表学术论文602篇,其中SCI收录416篇、EI4篇,出版科技著作 2部;承担科研课题 12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8项),科研总经费3878万元;获省部级奖励2项,技术合同12项,鉴定成果3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688人,其中研究生287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6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2项),科研总经费达2422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南,紧密结合国家高技术发展的需要与趋势,依托与发挥我校已有的学科优势,适时调整与完善学科方向,以信息、能源及生物材料为主攻对象,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在国际上有更大影响的材料学学科。将特别注重材料科学在高新技术中的基础与先导作用,力争在电子与通讯等相关高技术领域发挥关键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已有优势研究方向的国际地位,发展更多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造就一批国内有竞争力、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学者,同时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争取产生新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做到在国家级重要研究计划中有项目、在相关领域的顶尖级国际杂志(J. Mater. Res., J. Am. Ceram. Soc., Acta Mater.等)上不断有论文、在相关领域的重要国际会议上不断有声音(特邀报告)、在高技术领域中有专利、对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内科学(血液病)[返回]
2003年批准为省重点学科,1981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49人,其中正高职10人,副高职18人;40岁以下高职 12 人,41-50岁高职9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 11人,硕士学位17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3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及基础研究、白血病病毒病因学研究、恶性血液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学生2800人,授予博士学位 18人,授予硕士学位35人;共发表学术论文17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5篇;出版科技著作 16部;承担科研课题 6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科研总经费达370万元;获省部级奖励5项;技术合同4项,鉴定成果12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2065人,其中研究生65人;承担科研课题 6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
科研总经费达370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充分利用本学科的优势,紧紧围绕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及基础研究、白血病病毒病因学研究、恶性血液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继续努力,力争3年进入浙江省重点学科,五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返回]
1999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1年和1986年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批准建立“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一、学科带头人
吴熊和:男,1934年5月出生,1986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被增列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任教40多年来,先后开设过研究生、本科生课程10余门。已培养硕士近20名、博士10余名,在培研究生5名。著有《唐宋词通论》等专著5种,主编《中国词学大辞典》等6种。曾获国家教委首届文科成果二等奖、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等多项奖励。现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主持的《中国古籍总目提要》课题《词学卷》负责人。
萧瑞峰:男,1956年7月出生,1992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开设过研究生、本科生课程10余门。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外汉诗、唐宋文学等。已培养硕士近10名,在培研究生7名。著有《日本汉诗发展史》等专著4种,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6项。 二、学科梯队
学科梯队人数:16人,其中正高职 8人,副高职 7人;40岁以下高职3人,41-50岁高职5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5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三、人才培养
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1560人,其中研究生65人,本科生1495人,专科生789人,授予博士学位13人,授予硕士学位52人。现正在培养各类学生495人,其中研究生27人,本科生343人,专科生119人。 四、科学研究与开发
五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232篇,其中在国外和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74篇,核心期刊55篇。出版科技著作45部,其中科技专著39部,大专教科书6部。承担科研课题22项,科研总经费51.1万元,已到款31.5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21万元,省部级课题11项18万元,国际合作项目3项9.2万元。目前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2项,科研总经费37.5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17.3万元,省部级课题4项11.4万元,国际合作项目2项7.6万元。获省部级奖励14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其他奖21项。鉴定成果8项,其中国内首创和国内先进5项。
五、学科整体优势和主要研究方向特色
本学科在国内久负盛名,有相当高的学术地位。已故夏承焘教授被誉为“一代词宗”,王驾吾、胡士莹先生等也享誉甚隆。近十年来,本学科除致力于巩固既有的“国内领先地位”外,还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扩大了本学科的国际影响,提高了本学科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本学科已连续多次被评为省重点学科,并在98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重点学科。以本学科为主的浙江大学中文学科在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才培养基地,98年获得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的元明清文学、唐宋文学研究方向,处全国领先地位,并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在海外汉诗研究方向方面取得了开拓性的成绩,并有较广泛的影响。
1.元明清文学研究:方向负责人徐步奎教授和廖可斌教授。徐朔方教授是我国当代在戏曲小说方面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双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精辟卓越的论断引起学术界强烈关注和反响,在他的带领下,本方向方面近年来进一步拓开展了研究的优势,使元明清文学研究格局更趋多元和全面,提高了本学科在学术界的地位。
2.唐宋文学研究:方向负责人吴熊和教授和沈松勤教授。吴熊和教授是当今词学界的翘楚人物,他所主持的人词学研究被誉为全国词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他的带领下,本方向方面进一步拓展了词学研究的层次,使传统词学研究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巩固了本学科在这一领域的全国领先地位。
3.海外汉诗研究:方向负责人萧瑞峰教授和陆坚教授。本方向是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将研究视野从国内延伸到海外,并已取得开拓性成果。如萧瑞峰教授的《日本汉诗发展史》被日本学者誉为“对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扩大了本学科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六、总体建设目标
在未来的五年内,本学科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质量,扩大招生规模,搞好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为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保持本学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力争使本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学科队伍建设方面,继续充分发挥老一辈专家的重要作用,力争有1~2名青年学科带头人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列入“百千万人才工程”,并且培养2名以上博士生导师,进一步搞好学科梯队建设,争取内留外引4~6名博士补充学术队伍。 管理科学与工程[返回]
1999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该学科现有教师63人,其中正高职18人,副高职32人;45岁以下高职27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6人,硕士学位45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3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科技产业与科技管理、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研究与决策优化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在培各类学生有51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6人,硕士研究生260人;2000~2001年发表学术论文212篇,其中四大检索收录12篇,出版科技著作22部;承担科题10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6项),科研总经费达587万元;获省部级奖励7项,鉴定成果13项。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使本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学科研设施、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成为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学科基地,科技产业与科技管理、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管理的若干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争取建成全国重点学科。 热能工程[返回]
1999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国家水煤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源洁净利用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该学科现有教师35人,其中正高职5人,副高职16人;45岁以下高职11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2人;列入“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2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废弃物的资源化及低污染处理技术、电站与工业锅炉高效低污染燃烧、电厂优化运行与故障诊断、工程热力学理论和应用及传热传达室质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
优势。2000~2001年培养各类人才多名;发表学术论文235篇,其中四大检索收录5篇,出版科技著作18部;承担科题10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5项),科研总经费达370万元;获省部级奖励7项,鉴定成果16项。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大力开展工业与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研究,为环境治理作出贡献,并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在锅炉高效低污染燃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烟气脱硫研究,使高效低污染燃烧成果更上一层搂;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模糊数学、动态最优化、仿真学、专家系统等理论,加强电厂优化运行、故障诊断和自动控制的研究,与电厂的安全和经济运行相结合,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使热能工程学科始终处于同类学科的前列,争取进入全国同类学科的前四位。 结构工程[返回]
1999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该学科现有教师37人,其中正高职9人,副高职18人;45岁以下高职20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15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空间结构、工程结构、结构计算机分析、钢结构、施工技术、结构实验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0~2001年培养各类人才多名;发表学术论文177篇,其中四大检索收录6篇,出版科技著作3部;承担科题9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1项),科研总经费达870万元;获省部级奖励2项,鉴定成果8项。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发挥院士的学科带头作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树立“大土木,大结构”的新概念,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紧密结合国内基本建设的发展需要, 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学风正气,团结协作的学术队伍,把本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重点学科。 环境工程[返回]
1999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3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90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一、学科带头人
冯孝善:男,1933年8月出生,1986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沼气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废物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在培研究生5人。近五年以来在国外和国内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16 篇,出版专著 1 部,获奖成果共2 项,近五年(1994-1998)科研经费共 40.3 万元,年均 8.0万元。
陈英旭:男,1962年8月出生,现任中国土壤学会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在培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2人。近五年来在国外和国内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17 篇,出版专著 1 部,获省(部)级成果 1 项。,目前承担项目共 7 项,其中国家级 1 项,省(部)级 1 项。近五年(1994-1998)科研经费共 73.6 万元,年均 14.7 万元。
二、学科梯队
学科梯队人数:49人,其中正高职9人,副高职19人;40岁以下高职13人,41-50岁高职3人;具有博士学位 18 人,硕士学位 19 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 1 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 人。 三、人才培养
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 305人,其中研究生 61人,本科生 244人,授予博士学位 12 人,授予硕士学位 32 人。现正在培养各类学生 267人,其中研究生 46人,本科生155人,专科生
66人。
四、科学研究与开发
五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 322 篇,其中在国外和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 272 篇,收录论文SCI 21 篇,EI 6 篇,ISTP 23 篇,期刊源 75 篇,核心期刊 191 篇。出版科技著作 20 部,其中科技专著 12 部,大专教科书 3 部。承担科研课题 86 项,科研总经费 823.8 万元,已到款 685.3 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 13 项 124.3 万元,省部级课题 41 项 246.3 万元,国际合作课题 5 项 447.6 万元。目前承担各类科研课题 40 项,科研总经费 310.0 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 7 项87.8 万元,省部级课题 15 项 70 万元,国际合作课题 2 项 135 万元。.获获省部级奖励 4 项,其中二等 2 项,三等 2 项,.技术合同 2 项,成交额 418 万元,实到 418 万元。鉴定成果 10 项,其中国际水平 1 项,国内首创和国内先进 9 项。 五、学科整体优势和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在城乡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环境生物与生态工程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和农药生态毒理学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国内同行的公认。特别是在城乡废物生物处理、农药生态毒理、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和水体富营养化理论与技术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承担了农药安全标准的制订等国家重大课题,主要有如下研究方向:
1、城乡废物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方向:方向负责人为冯孝善教授。主要研究城乡废弃物、工业有机废水及城乡生活垃圾生物处理与资源化的理论和工程技术。先后承担了省部级以上课题近20项。成功地开发了几种第二代高效厌氧反应器。其中“厌氧滤器常温处理屠宰废水的中试研究”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高浓度工业废水管道厌氧消化工程技术研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被国家环保局评为国家最佳环保实用技术,已应用于全国近二十个厂家的废水处理。“厌氧附着膜膨胀床工艺常温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的中试研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现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及省研究课题多项。 2、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方向:方向负责人为陈英旭教授。本方向是研究环境污染与控制工程理论与方法基础,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污染行为、循环、效应、分析监测、质量评价以及污染控制与预防的化学原理与技术等方面,目前本方向主要从事环境污染化学、环境生物和生态工程、环境规模与管理学方面的研究。本学科在该方向取得了重大成果,形成明显的特色。
3、环境生态学与生态毒理学:方向负责人为朱荫湄教授。主要研究污染物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及其反作用,从分子和细胞水平上阐明污染物对工农业生产产生的毒害作用和机理,以及生态工程对策。该方向先后承担了国家科委下达的农药生态毒理及安全性评价研究和联合国MAB No.9生态毒理等重大项目。在“六五”至“八五”期间,承当了国家科委、农业部等下达的多项攻关任务和重大课题。主持领导了我国第一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B5-8)的制订,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农药生态毒理研究实验室和试验基地。 六、总体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发展和完善环境保护与控制的理论体系、研究方向和应用技术;建立一支教学、科研水平高,学术创新能力强,具有社会服务和生产实践能力的学术队伍;通过承担地方、国家以及国际研究项目,深入学术前沿,掌握先进技术,为我国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我省经济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和高效实用的工程技术;加强与国内外相近学科的合作交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先进的学术思想,把本学科点建设成为理论基础坚实、结构合理并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世界一流学科,成为我国特别是我省环境科学与技术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与研究中心之一。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返回]
1999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4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39人,其中正高职17人,副高职14人;40岁以下高职10人,41-45岁高职10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21人,硕士学位5人;院士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4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催化与可控聚合、功能高分子、高分子物理、精细高分子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2000~2001年共培养各类人才110余人,授予博士学位20余人,硕士学位30余人;发表学术论文270篇,其中四大检索收录75篇,出版科技著作2部;承担科题10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7项),科研总经费达1066万元,副高以上人均科研经费17.2万元;获省部级奖励4项,鉴定成果1项。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继续提高现有优势研究方向(催化聚合,功能高分子)的水平,争取在一、二个领域取得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基础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一些领域取得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并实现产业化。通过加强现有研究队伍、引进人才等措施显著提高高分子物理方向在国内外的地位。充分发挥高层次年轻人才数量多的优势,通过积极争取和组织重大科研项目、加强基础支撑条件建设及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途径,促使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尽快成长,在国内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与同类学科点相比在年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全面优势。经过5左右的努力,使学科点的综合水平与实力稳定地处于国内同类学科的前三位,逐步发展成国际知名的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学术中心,争取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和成果的产业化,使学科点同时成为一个主要服务于本省以至华东地区与高分子有关的产业界,为其提供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支持的科技辐射中心。 中国古代史[返回]
2002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6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18人,其中正高职11人,副高职6人;40岁以下高职2人,41-50岁高职5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4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宋史、中西关系史、区域历史暨历史地理研究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536人;授予博士学位32人,授予硕士学位20人。共发表学术论文302篇,其中SCI收录1篇;出版科技著作51部;承担科课题 25项(其中国家级3项),科研总经费达71万元;获省部级奖励12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428人,其中研究生65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科研总经费达36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具有优良的教学科研设施、充分而有特色的图书资料、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和国际学术交流基地,力争在总体上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特别是在四、五年内在宋史、中西关系史、区域历史暨历史地理研究方向成为国内的资料与研究中心,并处于国际学术前沿。培养一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并在东南地区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计算机软件与技术[返回]
2002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98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45人,其中正高职9人,副高职12人;40岁以下高职10人,41-50岁高职11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13人;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1 人,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 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 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多媒体与CAD/CAM、系统软件与软件工程、智能软件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60人;授予博士学位5人,授予硕士学位51人。共发表学术论文160篇,其中SCI收录6篇,EI8 篇,ISTP3篇;出版科技著作7部;承担科课题95项(其中国家级12项),科研总经费达2760万元;获省部级奖励3项;鉴定成果15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1936人,其中研究生136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3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科研总经费达2020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首先在学科点的研究特色方面,准备以软件工程方法和理论为基本点,在此基础上开展CAD/CAM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和电子商务、系统软件、软件自动化等方向的基础研究,同时结合实际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及国际上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使学科点的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学科点的梯队建设上,吸引高层次人才,建立合理的研究梯队,充实研究力量,从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两方面不断培养高层次的软件研究人才。注重教学效果,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力求先进,创造一流的研究与人才培养环境。在三年内跨入国家重点学科点行列。 物理化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84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29人,其中正高职15人,副高职10人;40岁以下高职 6人,41-50岁高职3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23人,硕士学位2人;列入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1人。
???? 多年来,该学科在应用电化学,溶液热力学与热化学,分子结构、性能与分子设计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218人,授予博士学位68人,授予硕士学位48人;共发表学术论文550篇,其中SCI收录291篇、EI42 篇、ISTP24篇;出版科技著作6部;承担科课题88项(其中国家级38项),科研总经费达2212万元;获国家级教学研究一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项;技术合同36项;鉴定成果12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164人,其中研究生90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4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2),科研总经费达1324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保持和发扬理、工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特色,各研究方向在注重基础研究提高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应用研究。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三年内,引进和培养国家级杰出青年人才1-2人和更多的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使学科队伍学术水平更高,年龄结构更加年轻化;多渠道筹集资金,更新仪器设备,重点建设电化学、纳米表面工程与功能分子材料、以及分子设计、分子模拟与分子热力学三个实验室,实验室的硬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三年内,争取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2项,国家级面上科研项目12项以上;争取重大横向课题资金500万以上;注重学科前沿的原创性研究,取得一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150篇以上,加大高影响因子( >2.0)论文比例,力争NATURE、SCIENCE论文突破。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研究,建立2个产学研结合的试验和产业化基地,为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作出贡献。建设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培养博士生20名左右和硕士生15名左右。争取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优势研究方向在国际上有影响。 外国哲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90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该学科现有教师11人,其中正高职7人,副高职3人;40岁以下高职3人,41-50岁高职3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列入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3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西方古希腊哲学、西方现代哲学、日本哲学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210人,授予博士学位23人,授予硕士学位26人;共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SSCI收录1篇;出版科技著作60部;承担科课题39项(其中国家级6项),科研总经费达205万元;获省部级奖励9项;鉴定成果3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175人,其中研究生45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
项),科研总经费达64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确保在国内领先的希腊哲学、日本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和宗教哲学的整体高研究水准;树立名牌意识,确保国内同行公认其地位的希腊哲学成为浙大品牌之一;根据当前国内外学术发展的新趋势,开展德、法现象学、美欧哲学比较、宗教哲学和政治伦理学的研究;发展社会思想与公共伦理等交叉学科及新兴学科的研究;填补印度、阿拉伯等东方哲学研究的空白。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98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16人,其中正高职4人,副高职9人;40岁以下高职 9人,41-50岁高职3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3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作物逆境分子生理与调控、作物优质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263人,授予博士学位2人,授予硕士学位21人;共发表学术论文223篇,其中SCI收录28篇、ISTP9篇;出版科技著作9部;承担科课题 5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项),科研总经费达453万元;获省部级奖励10项;鉴定成果1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193人,其中研究生41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科研总经费达244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在理论研究上瞄准学科前沿,努力跟踪和赶超国内外同类先进水平,在实践上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为浙江省以及东南沿海农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今后五年的努力,把本学科建设成基础扎实、研究手段先进、师资和科研力量雄厚,在整体水平上达到国内先进、在部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从而成为培养作物科学教学和科研高级人才的基地;成为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低耗栽培技术和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和推广基点,成为国内先进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作物科学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训中心。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98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11人,其中正高职4人,副高职4人;40岁以下高职6人,41-50岁高职2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1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大系统分散智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模糊控制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174人,授予博士学位25人,授予硕士学位51人;共发表学术论文145篇,其中SCI收录3篇、EI36 篇、ISTP33篇;承担科课题 35项(其中国家级13项),科研总经费达852万元;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3项;技术合同3项,鉴定成果10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198人,其中研究生80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科研总经费达320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通过多学科交叉,开展智能系统控制理论、智能控制系统体系结构、智能控制装置和智能系统控制应用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促进本学科点在该重大前沿领域占据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下一世纪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在复杂工业系统建模、控制与优化、智能机器人设计与控制、现代通讯系统控制与优化、智能交通系统控制与优化、环境控制自动化及其它国民经济主干行业应用领域形成智能化控制与优化软件与硬件设备的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的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够解决国民经济主干行业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工程问题。培养出具有领导、组织浙江省和国家智能自动化大型科技攻关课题和工程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将本学科在五年内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口腔临床医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00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70人,其中正高职17人,副高职22;40岁以下高职10人,41-50岁高职16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22人;列入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3人。
多年来,该学科口腔生物材料和牙颌面缺损的研究、口腔肿瘤防治和颌面功能康复的研究、.颞下颌关节病及口腔生理和微生态与口腔疾病的研究等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339人,授予博士学位4人,授予硕士学位36人;共发表学术论文356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 1 篇,出版科技著作9部;承担科课题 41项(其中国家级2项),科研总经费达110万元;获省部级奖励15项;鉴定成果25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192人,其中研究生30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8项,科研总经费达75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利用5-10年时间,教学、医疗、科研的整体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某些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1.充分利用浙大学科齐全之优势,积极开展口腔医学教学改革,补入理工科教学内容,创出新浙大口腔医学教育的新模式,在目前5年制本科生的基础上已经招生并开始了口腔的7年制教育,并逐渐过渡到本-硕-博连续的八年制,以使口腔教学更能适应21世纪口腔医疗服务的需求,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培养口腔医学教、医师的高层次人员。2.在近年内积极争取获得口腔基础医学硕士点,并争取获得口腔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充实和扩大现有的口腔医学研究所规模,以口腔医用生物材料和颞下颌关节等方面为突破口,联合浙大材料、化工、力学等诸学科,开展科技攻关和创新工作。3.在省级口腔专科医院的基础上,建立浙江省口腔医学教学、医疗、科研、预防和保健中心,筹备并建立浙江省口腔医院集团,使我省的口腔卫生事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文艺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98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11人, 其中正高职4人,副高职2人;40岁以下高职3人,41-50岁高职2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5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 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文艺学基础理论、文艺美学与批评理论、文化研究与诗学理论等研究方向已形成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研究生32人,授予硕士学位31人;共发表学术论文165 篇;出版科技著作15部;承担科研课题2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科研总经费达 53万元;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 。
目前在培研究生36人,在研科研项目课题15项(其中国家级4项),科研总经费42万元。 学科发展总体目标是达到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在国内,建立富有特色的、独树一帜的文艺学研究中心,成为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学院等单位的文艺学专业能够对等的国内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中心。在国际上,加强同英国剑桥大学、伯明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厄湾分校等已有派驻防学人员或较多联系的国际著名学术机构的学术交流。把学科建设成为浙江省文艺理论、文学批语与文化研究的最大中心,为浙江省培养这方面的相关人才服务。 生物化工[返回]
2003年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学科,1993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23人,其中正高职 7 人,副高职13 人;40岁以下高职 14 人41-50岁高职3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 17人,硕士学位 4人;获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3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生物反应工程、生化分离工程、制药工程等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292人,授予博士学位31人,授予硕士学位85人;共发表学术论文385篇,其中SCI收录73篇、EI45篇、ISTP3篇;出版科技著作6篇;承担科研课题8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5项),科研总经费1955万元;获省部级奖励2项;技术合同16项,鉴定成果10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301人,其中研究生122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5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科研总经费1065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以生物化工理论创新为基础,积极开展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医药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和合作,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研究和开发为生物技术产业化服务的新理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方法。注重人才培养,把该学科建设成为生物化工和生物工程领域中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也将注重各种技术的产业化进程,面向经济建设,使生物化工在国民经济生产中更上一个台阶。努力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并使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 制冷与低温工程[返回]
2003年批准为省重点学科,1999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21人,其中正高职10人,副高职4人;40岁以下高职 4 人,41-50岁高职3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 9人,硕士学位3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低温制冷技术、低温生物医学技术、制泠自动化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学生309人,授予博士学位 8人,授予硕士学位31人;共发表学术论文16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篇、EI27篇;出版科技著作 8部;承担科研课题 6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8项),科研总经费达994万元;获省部级奖励6项;技术合同29项;鉴定成果6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262人,其中研究生82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6项(其中国家级3项),科研总经费达354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本科教育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使教育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研究生教育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在学科综合实力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低温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水平再上一个台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低温制冷研究方面争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制冷自动化技术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5年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争取使本学科成国家级重点学科。 英语言文学[返回]
2003年批准为省重点学科,1978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该学科现有教师42名,其中正高职7人,副高职17人;40岁以下高职 6人,41-50岁高职5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 4人,硕士学位21人;列入省\"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人。
多年来,该学科在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等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来共培养各类学生670人,授予硕士学位100人;共发表学术论文102篇,其中EI收录1篇;出版科技著作 71部;承担科研课题 1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科研总经费达30万元;获省部级奖励3项。
目前在培各类学生405人,其中研究生75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5项(其中国家级1项),科研总经费达25万元。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1. 争取在3年内申请到博士点,并争取在10年内进入国家级重
点学科行列。形成多个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居领先地位的学术研究方向。2.5年内争取拥有博导5名,45岁以下正高人员的比例达到15%,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15%,培养和引进7名博士生;教授人数争取达到10名。3.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5年内培育出1-2个省级以上的教学成果;5年内使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招生人数比例达到1:1.5;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就业率达100%;专业4级及8级通过率在国内名列前茅;网络及多媒体课程比率达20%。4. 5年内共承担国家社科和省部级项目8项;科研总经费达20万;发表论文100篇,各类学术著作5部。与此同时,争取多出精品,力争在5 年内获得国家级成果奖或省部级1等奖。5. 5年内增建2个多媒体语音实验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