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
---淡如何面对和认识新课程 南京金陵中学 李惠娟
在日常教学中,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堂里,我 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如右图所示。 其实,作为老师谁不希望自己的课堂精彩受欢迎? 然而现实中不少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和困惑:
比起以往,现在的学生(尤其城市)对学习的热情 越来越缺乏,对人间的真情越来越淡漠,……
传统的教育似乎越来越乏力,老师的工作越来越辛 苦,身心越来越疲惫,成就感却越来越缥缈……
究竟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让辛苦的老师得不 到鼓励;让认真的学生无法获得肯定;让学以致用的梦 想无法落实!
如果老师课堂上只是把一个个有理智、有情感的鲜活学生看成是一只只吞咽僵化知识的“饲料鸡”,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抽离实际的生活情境,他们自然会对学习觉得无聊,对未来感到茫然,这样的教育终究是失败和悲哀的。
也许我们每个老师的脑际时隐时现地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问题1:“学习是什么?学习如何发生?以及如何使用知识?”
问题2:作为老师的我,今天的教育或教学,想给学生最关键、最宝贵的是什么? 问题3:怎样才能把老师的辛勤付出、美好期待与学生的现在渴求、未来发展紧密相连? ……
其实细细品味,这不是与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不谋而合吗?所以,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的内心深处对新课程的是持赞同和欢迎态度的。
也许新课程的美好理念与面临的残酷现实似乎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高考考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在现实中这样的教育现象并不少见,也许这是许多老师面对现实无奈的选择。不少老师进行新课改时顾虑重重,其中一点就是认为注重过程、方法的培养势必会影响学生知识技能的操练,因为高中三年的时间是个定量,只要会做题、考高分,现在社会就是这样评价你!
我一直倍感中学老师重任在肩,不仅要为他们眼前高考的现实渴求着想,更要为他们的未来发展负责!也许小学还稚嫩,大学已成型,中学时代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性格形成、思维养成最关键的阶段。中学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是非同寻常的!中学老师的人品修养、气
强大“磁场” 荒芜“沙漠” 课堂是一个奇特的空间 老师:扣人心弦 推波助澜 学生:心倾神往 情不自禁 老师:喋喋不休 漫不经心 学生:昏昏欲睡 麻木不仁 质内涵、学识爱好、生活态度等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求知的欲望、方法、过程和对事物、问题的态度、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及工作影响更是巨大的!
例如新教材创设了多种栏目,引入了不少大学内容或学科前沿知识,怎么教?高考考不考?这些问题常让许多老师感到困惑和茫然。我记得去年远程教育研修时有位专家曾说过,适当增加学科前沿知识,这是为学生观察世界掀开一个新的视角!我们的国家正处在科技高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是顺应时代所需!也是顺应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纵贯国外教材,无论大中小学都是不断推陈出新,相对而言,咱们以前的课程和教材都明显滞后和陈旧。诚然,新教材给我们老师提出了许多新挑战,但我们老师也不能因为旧教材已驾轻就熟而逃避新问题。如果作为一个启蒙者、引路人——老师没有崭新的视野、先进的观念和流动的知识河流,很难想象能培养出能与时代自然接轨甚至有创造性的人才。我们经过三年新课程的探索实践,我和我的同事师们都深感老师继续充电的辛苦和价值,苦中有乐,“给学生一份,老师要准备十份!”大家感慨新课程也让老师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
新课标对于某些新增的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三种版本教材拓展内容也各有千秋,如何把握其深广度?我在对学科前沿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要处理好学科基础与学科前沿的关系。 新教材无论内容还是视野都比过去拓展了很多,学科前沿的内容随处可见,若把课堂教学定位成一般的科普性讲座或纯知识的拓展提高,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课堂会变得空洞而乏味。在教学时一定把握准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好教学中知识的深广度,不勉强地、纯粹地拔高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打好扎实基础重要性。例如功能高分子材料作为一个学科分支,它发展到今天,相关的理论知识已相当深广,如果在此想让学生把相关理论知识弄懂弄透,势必是既没时间也没必要,教学的重点应是让学生真切的感知功能高分子材料和传统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区别,了解功能高分子材料在高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强吸水性高分子材料教学时,我从介绍“尿不湿”如何让航天技术成功下凡的实例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引出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基本原理。
二、 要将课堂与现实世界携起手来。
恰逢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之际,应把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教学活动不能局限在单纯的课本和封闭的课堂,注重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化学方法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乐趣,把教学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相联系,激发学生“内发动机”更好地工作。
三、 要将教学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
科学不只是一些知识、方法、技巧性的东西,而是一种文化!教学同样不仅仅是完成传递知识、发展技能的任务,而是一种修炼!课堂即人生!在科学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类生活各个层面的今天,不应让学生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要引导学生在享受物质生活欣欣向荣的同时,仍然对身边的科学表现出惊奇!追踪科学的历史,关注最新的发展,注重从人文和社会的发展来审视、理解化学,认识化学与人类的关系,拓展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下面,我愿意把我上过的《功能高分子材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实录附上,与同行们共同交流探讨。
附: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特点、一般性能及在STS中的作用;重点以吸水性高分子
材料和复合材料为例,了解其原理及主要用途。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权威杂志对发明的评比报道→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高科技航天事业的应用 →“尿不湿”的结构设计→强吸水性高分子材料与传统吸水性材料实验对比→…→对人类惨痛案例的反思等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大胆推测、自主设计、相互探讨、积极体验 ,感受化学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创设的真实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欲,并真正感悟到科技发展、日常生活及生命健康与化学学习的紧密关系。
教学设计及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站在一个宽广的平台、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看待展示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图 同学们对此话题很好奇、很兴奋。 片。 设问:同学们听说过美国《时代周刊》 这份杂志吗?它在全美乃至全球都很有 影响力。 《时代周刊》评出20世纪最伟大的 100项发明,其中“尿不湿” 榜上有名。 同学们颇感遗憾地摇头说:“没有!” 周围的事物。 展示使用“尿不湿”的可爱宝宝的图片。 悄悄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是否使用过“尿不湿”? 老师对同学们的遗憾深表同情。 适时地宣传 引出问题:现代尤其是城市的婴幼儿使用“同学们相互询问,大多同学不很了平常不过的事了。为什么“尿不湿” 能 解,个别同学似乎略知一、二。 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0项发明呢! 最初是为谁专门设计的呢? 老师肯定表扬回答的同学,并进一步介绍: 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航天事业崛起,(展示美国从1959起甄选的7位宇航员合影),如何解决宇航员的排尿问题迫在眉睫,华人唐鑫源成为“尿不湿”的发明人,后来他被誉为美国“太空服之父”。 介绍我国“神舟5号”、 “神舟6号”上天的三位航天员先后也都使用了“尿不湿”。当然航天员专用“尿不湿”1 华人对航天事业的杰出贡献,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对 高深科学的热情。 克能吸收约1000克水 ,吸水性远强 于一般婴儿使用的“尿不湿”。 “尿不湿”是航天产品“下凡”的成功典范!现在不仅是婴幼儿使用,还有供特殊成人使用的,更有趣的是有些宠物也系上了“尿不湿”出门溜达,以保护公共卫生。(图片展示略) 资料显示:1987年,英国一次性尿布销售利润达2亿英镑。设想一下我们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利润有多么惊 学生感叹高尖的航天事业居然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人! 思考: “尿不湿”应具备哪些重要性能? ※有强吸湿能力——吸收大量液体 实际问题的※有防渗漏功能——不让液体渗漏 探究兴趣。 ※舒适、刺激性小——适于婴儿娇嫩皮肤 ※便于一次性处理——可以燃烧处理或通过细菌分解等 设问: 你了解“尿不湿”的结构吗? 若请你设计,“尿不湿”应分几层?每一层材料应具有哪些性能? 展示“尿不湿”实物样品,为了便于描述清楚,投影一次性尿布结构示意图 探讨: (1) 衬里 功能性“单向”渗水面料,尿液渗过以 后遗留水份很少,并具优异的抗反渗能 力,与人体接触的一面可保持相对干 爽,避免皮肤浸泡于尿液中 。 (2) 外层 作为“尿不湿”外层材料,必须柔软、 不透水。 “单向” 衬里 外层:柔软、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强吸水性! 衬垫 通过对“尿不湿”的功能研究探索对不同层材料的要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世界学生争相回答: 培养学生对拓展介绍:美国最近《时代周刊》评出2006年最佳发明:衣料类—绝水雨伞 发明,感受时代的气息。 发明者的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心。 观察—— “绝水”的过程类似于水 珠、泥土从荷花叶上滚落——“荷 叶效应” 。 学生探究实验: (1)拆开“尿不湿”,取出其中的填充物,观察其性状。学生观察后 绝妙的发明发现“尿不湿”中的填充物外观如及灵感的迸同棉花。 发,都给人极伞面是由纳米技术的聚脂纤维制成的, 其珍贵的启在设计上可以阻挡雨水的渗入,轻轻一(2)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吸水性示。让学生从 摇,使雨水绝不会在你的身上或者地板上“安营扎寨”。 设计者是由怎样的灵感而发的? 同学们一定见过荷花,你知道她为什么能“出污泥而不染”吗? 介绍:“荷叶效应” 。 (3) 衬垫 强弱 科学发现的①取4个装有80mL水的同样大的过程中,体会烧杯,依次加入适量棉花、纸巾、到探索自然海棉 、“尿不湿”填充物。用玻棒奥秘的幸福。 搅拌使其与水充分接触浸湿。 ②发现前三个烧杯中均剩余较多量 水,用手拎出其中的棉花、纸巾、 “尿不湿”的吸水功能主要由衬垫来承海棉,轻轻挤压,很易把水挤出。 用简易的定担,它是一种怎样的材料?打开看一看! ③迅速倒置加“尿不湿”填充物的性对比实验烧杯,发现物体呈凝胶状,无液体即可有强的思考: 流出。 说服力,免去教材繁琐的定量试验。 “尿不湿”中的填充物外观如同棉花,④仔细观察“尿不湿”填充物中含它与传统吸水性的材料有何区别呢?我们如何通过实验来感受? 介绍:“尿不湿”填充物由强吸湿力的有颗粒状物质。学生惊呼! 学生讨论合成路线: CH=CHCOOH2交联剂引发剂CH=CHCOONa 2 学生探讨、得出结论。 高吸水性树脂加交联剂的目的是变线型结构为体型结构,使其既有吸水性而又不溶于水,耐挤压。 网状结构聚 高聚物与纤维浆状物混合制成,其中的 颗粒状物质即为高吸水性树脂,常用网 状结构的聚丙烯酸钠。 思考:(1)如何由CH2=CHCOOH制得 网状结构的聚丙烯酸钠? (2)加交联剂的目的是什么? 图片展示 加水 并讲解: 小结:传统吸水性材料吸水性高分子材料纸、棉布(纤维素)、动聚丙烯酸钠等物胶、海绵、泡沫塑料吸收与自重等量或吸收相当于自重几吸水性最多几十倍水百倍到几千倍水突出教材重点,加强学科基础,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种类保水性结论用途遭受外力易挤出水遭受外力不挤出水良好吸水性十分有限优异吸水性、保水性惊人效益 引导学生小结传统吸水性的材料和高吸水性材料在性能、用途上的区别。 过渡: 聚丙烯酸钠的吸水性主要归功于功能学生写出纤维素的结构简式如下: 基—COONa,那传统吸水性的材料棉 花为何有一定的吸水性? 引导学生从纤维素的结构简式入手考发现其每个链节上都有—OH,它是虑。 一种亲水基。 结合以下图示,讲解纤维素的吸水原 理。 OHO纤维素链 用化学的视角审视日常nOH(C6H7O2)OHOH生活中传统材料的性能及原理。 OHHOOHOH亲水基HOHHOHHOHO学生畅所欲言,争相发表个人见解: 如干旱季节或沙漠地带使土壤保水。 思考:强吸水能力的功能高分子材料除了用于“尿不湿”,还有哪些用途?。 介绍:保水剂是一种吸水能力特强的功HH HH 能高分子材料。无毒无害,反复吸水、释水—— “微型水库”。同时,它还能吸收肥料、农药、并缓慢释放,增加肥效、药效。高吸水性树脂广泛用于农业、林业、园艺、建筑等。 展示相关图片(如右图) 什么叫功能高分子材料呢? 一、概念: 在合成高分子的主链或支链上带有某种特点官能团,使其具有特殊的功能。 二、种类 (一) 吸水性高分子 制法: (1)对天然吸水性高分子材料(淀粉、纤维素)进行改性,形成接枝共聚物(如与丙烯酸钠共聚) (2)以带有强亲水基的化合物为单体,均聚或共聚得到亲水性高聚物——如聚丙烯酸钠(同时加入交联剂) 。 过渡: 提起吸水性高分子材料,自然会想起隐形眼镜。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亲水隐形眼镜具有特点:吸收相当于自重图片展示: 通过上述的探讨过程引出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概念,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和深入的理解。 80%水,才变得柔软、透气、舒适、戴时长。 提出思考问题: 1.制备隐形眼镜所用的原料主要是丙 一个学生上黑板书写反应化学方程式,其余同学自行练习。 烯酸羟乙酯 (CH2=CHCOOCH2CH2OH),请 写出上述单体在一定条件下生成高聚 物,以成为透明的有一定折光率的隐形 眼镜时所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2.为何在制备隐形眼镜的过程中采用学生结合前面刚学的网状结构的聚乙二醇而不用乙醇与丙烯酸进行酯化丙烯酸钠相关知识作出分析判断。 反应?其优点是什么? 加入该单体的作用: 老师评点练习书写情况 (1)含有两个双键的交联剂 3. 在生产隐形眼镜的原料中,往往要(2)网状结构的吸水性聚合物 加入一定量的下列单体,试分析加入该 单体的作用:______。 OCH2OCOOCH2CH2OHHCCH2CH3CCH2COOCH2CH2OHCHCH2CCOCH2CH2OCCCH2CH3CH3COOCH2CH2OOCCOOCH2CH2OHCHCH2CCH2CH3COOCH2CH2OHHCCH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