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自古以来就以它的独特内涵被文人所关注,文人用它的意象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在整个历史文化中,柳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
一、柳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并且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因此“柳”是文人钟情的对象,柳意象系统由柳絮、柳叶、柳枝组成,这些意象承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以柳写自然之姿
古典文学中,常将柳与春天联系在一起,以此来表达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自然之景。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春思二首》贾至)这里用柳丝飘拂来形容生机盎然的春色;“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城东早春》杨巨源)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这里作者用柳来写早春景色来预示春天的勃勃生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更是写出了早春里杨柳的风姿绰约;
(二)、以柳写女子之姿 1、柳腰
从柳的形态上看,柳枝轻柔細长,姿态婆娑,与女子的曼妙身姿相仿,因此被受人喜爱。于是,文人们常以柳状女子之美,如“柳腰”是说女子身材苗条,腰肢柔软得像柳条;“柳眉”是说女子的眉毛细长秀美,像初生的柳叶。 “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宋· 张先《醉垂鞭》)这首词属宴席上赠送舞妓之作,词人以“柳腰”写出了女子的美好形象;“杨柳腰,芙蓉貌。”(李爱山【南吕·四块玉】美色)用柳来形容女子婀娜多姿的腰。
2、柳眉
柳叶细长,因此古人也常以柳叶来形容女子的眉。“人言柳叶似愁眉”(《杨柳枝》白居易),“芙蓉如面柳如眉”(《长恨歌》白居易)诗人就以柳叶的形态来形容女子的眉的形态,写出女子的姣好的面容。 (三)、以柳喻离别之情 “柳”音谐“留”,从《诗经》开始,柳就以它特定的文化内涵,来表达文人的离别之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昔,雨雪霏霏”(《诗经·采薇》)就开了以柳寄别情的先河,当初我离开的时候,杨柳飘拂,好像也舍不得我的样子,从那时起,杨柳就被冠以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由此,古人也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每当友人远行,都要折柳来表达自己自己的不舍之情以及挽留之情。“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古离别》韦庄)诗人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秾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淮上与友人别》郑谷)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清平乐》晏几道)行船早已无踪无影,而送者仍呆立江边,只见渡头青青杨柳,摇动着细条的柳枝,更勾起词人内心的惆怅与怨恨。究竟是每一条柳枝、每一片柳叶都为词人的离情所浸润,还是柳枝、柳叶自含离情无限,已经分不清,也无法分清。 (四)、以柳抒游子情怀
1、对故园的相思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这里写“杨柳”似汀洲,婉转的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诗人听闻《折柳》曲,不由得生气相思之
情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酒醉后,看见柳枝随风飘动,自己却身在异乡,羁旅之苦及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2、抒亡国之忧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韦庄)杨柳虽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国已亡,但杨柳却依然郁郁葱葱笼罩了“十里堤”,写“台城柳”的“无情”,实际上抒发的是诗人的亡国之忧,因此引发的感慨也是特别强烈。
(五)、以柳喻高洁的情怀
“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乔吉《【双调·水仙】咏雪》)“因风吹柳絮,和月点梅梢”(徐再思【中吕·红绣鞋】雪)这里词人把柳絮喻作雪花,象征淡雅,更进一步的暗示了词人有像雪花一样的高洁情怀;“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这是陶渊明的自我写照,以柳来喻自己的高尚情操;“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王维自称是五柳,就是在以陶渊明为自况,间接表示的也是一种高洁。
(六)、以柳写怨妇哀思
早春时,柳色青青,象征着少女容貌的最佳时期,随着柳色的消退,时间的磨合,容颜也已逝去。“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相隔的夫婿和当年的折柳赠别。
(七)、以柳写身世漂泊之感 柳絮随风飘落,不知所处,有的落入水中,化为浮萍,随波逐流,不管是柳絮还是浮萍,都是无根之物,始终处在漂泊游荡之中,柳絮这种飘荡无依、不能自主的存在状态同文人漂泊不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生存状态很相似,所以常用柳絮象征漂泊不定的人生。“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荡漾惹人依。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柳絮咏》薛涛)在对柳絮的吟咏里,寄寓着作者飘零无依的悲哀。《红楼梦》第七十回,大观园内举行了一次诗会,也是最后的一次诗会,大家以柳絮为题,各作一首柳絮词。 林黛玉以飞絮飘泊无定,感怀身世,发出了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的哀叹, 林妹妹在贾府寄人篱下,无所依靠,常常想到自己的身世,不免发出这样的感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两句运用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在国破家亡时的凄凉之情。
(八)、以柳写风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韩愈)我国古代就有寒食节那天家家门前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
(九)、以柳写逆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诗人在路途中看到一座又一座的山,原以为没路可走,可没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西方文学中,也有不少写柳的诗句,这里主要是以西方诗人叶宁塞的诗为研究对象。 (一)、以柳写对春天的渴望 “啊,阴暗浓密的林子!啊,铺满白雪的田地!我愿那粗壮的杨柳,快把手儿紧紧握起”(我漫步在·······)诗人这里开始写冬天的景象,然后写“杨柳”“快把手儿紧紧握起”,充分流露出诗人急切盼望春天的到来。
(二)、以柳喻逆境
“谁要想看看 别处的花明柳暗,他就会说 不要老死在荒原”(《给爷爷的信》)这里,诗人用“柳暗”来表达处于人生的逆境,与“花明”作对比。
(三)、以柳喻高洁的品质
“在暴风雪中,你把夏天的歌儿 唱给你所遇到的杨柳和松树”(站在白色的暴风雪中)这里虽写的暴风雪,但却是在歌颂杨柳的高洁品质,间接的表达了诗人自己的高洁情怀。
(四)、以柳表离别之情
“他们每个人,都抛弃了家园,和塘边的杨柳”(《三十六个》)这里写士兵抛弃家园及杨柳上战场,以“柳”来写士兵不想离开自己家园的惜别之情。
综合中西方“柳”意象,虽然有不同的文化底蕴,但表现出来的内涵却是大致一样的。主要表现在:以柳写春;以柳喻离情;以柳喻高洁;以柳表逆境。
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柳”一直传承着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并将继续延承这种底蕴。
参考文献:《咏物诗》管士光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年北京
《叶赛宁诗选》王曼 付克 陈守成译 漓江出版社 1983年6月
《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1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