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公开课中“秀”的剖析
作者:徐国东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3年第01期
近几年,公开课表演、作秀之风盛行,似乎花样越多越好、课堂氛围越热闹越好、学生讨论越积极越好、教学过程越完美越好、问题越少越好……针对诸如此类公开课中偏离课改航向的怪现象,笔者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走出迷途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公开课的病态扫描
1. 重他人包装,轻自主发展。每次听到的公开课,总觉得是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流程、天衣无缝的师生配合默契、完美无暇的教学效果……热闹过后总觉得华而不实。上过类似公开课的你也许会心一笑,因为这样的课都是经过他人精心包装的“水货”。为了一节公开课,包装的时间,少则一个周,多则几个月。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包装队伍是由领导、教研员、骨干教师、教研组和授课精英组成“超级包装公司”;包装的内容从课的设计,课件的制作,到授课者的语言、动作、神态、导入、过渡、拓展延伸、预设和生成等都精雕细刻,设计得天衣无缝;包装的程序反复操练:无数次的集体备课、试教、再包装,甚至授课能手无数次的以身示范,授课者无数次的演练;包装的范围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前到课中,回答的问题、回答问题的学生、表演的对象也要重点包装……如此大众化、全方位、立体式的包装后的课堂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而承担公开课的教师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没有对教学独具个性的所思所想,哪来课堂风格的鲜明和多样?何以产生有思想的教师?这样的执教“傀儡”又何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呢? 2. 重表演作秀,轻求真求实。现如今,“秀”出精彩的课堂已再不是新鲜事了。在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笔者“佩服”执教者把十八般武艺样样搬上,“精彩”的音像资料、“到位”的组织能力、“默契”的师生配合、“极佳”的教学效果、“活跃”的课堂气氛、“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分秒不差”的时间把握……所有的一切简直无懈可击。更有甚者,授课者对上课学生还要精心挑选,预习时全面铺垫,提问对象课前预约……课堂上看不到“冷场”,看到的只是教师那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技艺,听到的是教师那富有哲理的优美语言。让听者耳目一新,让学生眼花缭乱,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诸如此类的公开课,表演作秀成了一部戏,教师成了这部戏的导演和主角,而学生则成了戏中的道具。其真实性、有效性、示范性又有多少“可信度”?
3. 重形式花哨,轻学科本位。“这节课的花样多吗?”这是笔者常听到的向听课教师询问“公开课”情形的第一句话,这也间接反映了当前公开课的流行走向——要“耍”一些别人未“耍”过的花样。许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追求课堂教学气氛的热闹新奇,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将课堂教学百花齐放、花样出新:课堂上,教师们潇洒地轻点鼠标,将教学带到五彩的世界里,于是学生的朗朗书声在多媒体的冲击下“日薄西山”,“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维时空在多媒体的泛滥展示中渐趋狭窄,对文本言语的潜心涵泳,在多媒体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尝辄止;课堂上热衷于小组合作学习,不管问题值不值得交流、当时的情景是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合适讨论,结果课堂讨论得热热闹闹,学生所得到的收获却甚微,使合作学习成了公开课的时尚表演;“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先学什么就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的“流行曲”成了“自主”的代名词,对学生脱离文本的感悟不加“干预”,甚至对感悟中的“误读”也迁就放任;“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表扬语一直挂在嘴边,“高帽子”满堂飞;课文还没有理解到位、朗读还结结巴巴,就让学生表演,简直就像一场闹剧……形形色色的花架子层出不穷,使课堂显得杂乱无章,更可悲的是这些忽略了学科本质特点的种种“花样”却都被冠以“创新”的头衔。试问:学科的原汁原味何在? 二、公开课症状会诊
1. 评价的误导,导致职能的异化。公开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教学规律,是一项重要的教研活动。眼下公开课作秀、表演盛行,究其根本在于评价的误导。评价者不但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评价方向,反而肯定了公开课中不该肯定的东西,导致职能异化或亦步亦趋的群起而效之。一是有的教育行政管理者把公开课作为评定教师教学成绩、选拔教学能手、晋升职称以及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这样,“一课定性”的现象让许多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如履薄冰、避之不及。二是有的认为现在的公开课就是一种“表演课”、“形象课”、“克隆课”,加之学校的重视,对教学的每个细节都精雕细作、精心打造,为评委而上、为荣誉而上。造成诸多虚假、作秀、失真的成分,失去“原汁原味”。三是公开课的评价指标过于量化,从表情、语言、板书、电教到时间的安排、课堂气氛等一一划分等级,并且评委以挑剔的眼光寻毛病、找问题的心理审视公开课,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水平的发挥,也滋长了“包装”之风。四是公开课的评课是“祖国江山一片红”、赞歌高唱、或隔靴搔痒地说几句应酬的话,总之,一个“好”字就是对公开课的高度概括,从而导致公开课失去了“促发展”的价值。 2. 定位过高,导致弄虚作假。一是视公开课的作用是“示范”、“引领”,导致领导认为公开课代表的是校方或地区,接待的是上级领导和兄弟学校。学校领导和教研员高度重视,授课者也考虑到自身的颜面、学校的荣誉。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授课教师精挑细选,投入的精力是常规课的数倍,甚至通过弄虚作假努力达到尽善尽美,使公开课成了“样板课”。二是功利主义也造就了公开课的“假”。授课者认为通过一节“含金量高”的课获得高等次就会名扬教坛,凭一节公开课“走天下”。如此趋名逐利、舍本逐末的怪现象也导致了公开课的“含水量”过多。三是认识不到位导致公开课的“秀”,授课者将公开课定位在“公开”,并非在“课”上,只是在“公开”上做文章,拉开了公开课与常规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到课堂还是不懂怎么动”的遗憾。
3. 多媒体的泛滥,导致形式主义。多媒体课件的描述和演示,引入了众多的课外信息,沟通了形象和影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纵观当前的公开课,多媒体之风愈刮愈烈,那些只起点缀作用的辅助教学代替了文本和教师的板书、充当了课堂的主流,这种喧宾夺主、一步一“电”的现象造成教学过程只是一种形式,学生更多的是用眼球(观感)奔跑,削弱了师生与生生之间大脑语音系统(听力)的共鸣,压缩了彼此联想与想象(思维)的发生过程,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智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公开课的医治良方
1. 倡导真实、互动、静谧的公开课。“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公开课更应真实、朴实、扎实,多一点本色,少一点粉墨,真实客观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叶澜教授提出:一节好课应该是平实的课、常态下的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更应该是真实的课,是不加粉饰、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它不可能尽善尽美。其实,“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能正视问题,才能回归到教学的本真。唯有真实,课堂的教学研究才能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唯有真实,示范指导的意义才能发扬光大;唯有真实,课堂教学评估才能客观公正。公开课也是教研活动的主角,其本意是通过公开观摩,让诸位教师一起来说“长”道“短”,评“得”议“失”。在互动中共同探索教学规律。因此,公开课的形态要贯穿互动,它的所有参与者都是主角,包括师与生、师与师、师与教研员、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指出做学问的三个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静思的境界正是我们课堂教学,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更应倡导。因此,授课教师应尽量抛弃功利思想,不要让“花样”迷失课堂的本与真,尽可能的多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达到叩问、质疑、充实与延伸,力求与作者之心相通、交流、碰撞。真实、互动、静谧的公开课就像是茉莉花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却幽香缕缕,回味起来则更是清香袅袅。
2. 秉承新课程理念,还公开课日常教学本色。时下观摩公开课教学,很少有随机、随堂听课的自由。能听的课,要么经过精心包装、准备娴熟的“保留节目”,要么是提供事先经过选择的“节目单”……这样的公开课展示的经验成果往往是“逢场作戏”,很难移植到日常教学实践中。因此,公开课要回归自然,反璞归真,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在认识上把公开课定位在“课”而非“公开”上,要在“课”上做文章,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水平,把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二是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例研究上,公开课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和形式,要积极发挥公开课的研究价值,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公开课。三是授课教师也要把公开课看成学习、研究的过程,看成是自我锻炼、自我实现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体现公开课的发展价值。四是在实践上要让公开课向随堂课的转变,避免失真、作秀,开放课堂,打通教师之间的课堂堡垒,使他们可以随时随堂相互听课。公开课常规化,不仅对教师起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督促教师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使常规课公开化。
3. 促进教师发展,还公开课的设计于执教者。笔者在听到的公开课或看到的公开课课例中,出现了许多“执教者”和“设计中”不是同一个人,于是就联想到公开课中流行的怪现象:电脑专家制作课件,学术专家把脉教材,教学骨干设计教案,而惟独没有授课教师自己的思想特色。公开课创设了“传播教育智慧,创生课堂文化”的情景场,而这种“场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与精神境界的提升。众多走向教学成功的教师,无不感恩于公开课为他们搭建的专业发展的平台。如果课堂设计过程变成了某一权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授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师,不去考虑授课者自己想法,就容易导致教师上课“卖教案”的情况,丧失了自我,那授课者就成了专家和名、特优教师的“代言人”。因此,作为公开课的执教者,教学时应该因“材”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自己设计教学案例,然后才是专家和骨干、优秀教师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才能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才能在公开课中“打磨”自己,促进自身业务素养的提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