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方法
我国建设项目审计工作的发展经历了从财务审计到工程造价审计,再到项目管理审计,最后发展到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这样一个过程。跟踪审计是审计理念的一种变革,是审计方式的一种创新,它将被动审计改变为主动审计,通过前移监督关口,使问题解决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促使项目实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一、跟踪审计的目的
1.协助建设单位规范建设工程行为,完善监督体制,增加决策的透明度,防止腐败行为的滋生;
2.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控制及节约建设项目投资;
3.在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确定真实、合理的工程造价; 4.对施工、监理等参与项目建设的有关单位涉及投资方面的问题进行监督,为决策科学化、合理化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有利于加强建设工程中的廉政建设。
二、跟踪审计的依据
1.国家和地方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建设项目的有关工程资料,如:施工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及补充协议等。
三、跟踪审计的方法
按照建设程序,建设项目要分阶段进行。跟踪审计应贯穿建设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而且在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工作内容。
(一)前期准备工作阶段
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建立基建管理制度,项目勘察设计、招投标和合同签订等工作,前期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后期施工实施的工作。
1.重点审核建设项目是否建章立制,内控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未相互分离、职责权限不明确、未形成相互制衡机制等情况,从源头上加强项目控制,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2.勘察设计是建设项目的的龙头,工程造价是否合理,在设计阶段已大体定型。该阶段跟踪审计的目的并不是片面地降低造价,而是要把项目的功能和造
价两方面综合起来分析,从而确定最优的设计方案;
3.参与工程招投标过程,了解报价编制要求、评标办法及合同主要条款,审核招标文件、评标办法是否合法、合规,并提出有关造价方面的咨询意见;
4.招投标结束后,仔细分析研究中标单位的投标文件及投标报价,为签订施工合同做好准备工作;
5.审核施工合同草案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确保合同的主要条款与招投标文件相符合,并对有关控制造价的条款提出咨询意见。
(二)项目实施阶段
1.根据需要参加建设项目现场基建例会,及时了解工程施工情况,核实有关现场签证及隐蔽验收的手续是否及时、完整、真实,签证的工程量与实际测量计算结果是否一致,有无施工过后补办签证和不实签证的情况;
2.对设计变更进行审核。建设项目通过招投标后,设计变更成为影响工程造价的最主要因素,且目前市场竞争激烈,施工单位往往先以低价中标,再通过施工过程中各种变更增加造价,因此,审核设计变更方案是否经过充分论证、手续是否齐全、理由是否充分、是否有利于节约投资和保证质量是跟踪审计的重要控制点;
3.对材料、设备采购情况进行审核。首先审核采购合同,检查采购品种、数量、质量和价格是否与投标文件相符,是否符合施工要求,使用材料有无以次冲好,合同范围外或设计变更的材料设备是否符合采购程序的规定。
(三)项目竣工结算阶段
1.首先审核竣工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与跟踪审计过程中收集的工程资料核对,确保最终的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根据合同的结算方式,结合竣工图等工程资料,审核工程量有无计算误差,审核综合单价有无任意调整,审核合同范围外的项目定额套用有无错误,审核材料及设备价格有无高套等,最终确定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
四、跟踪审计的几点体会
1.统一建设单位的思想是前提
建设单位基建管理人员必须在跟踪审计问题上要统一思想,要主动配合和支持审计工作,否则跟踪审计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跟踪审计就会变成一个“幌子”,甚至成为建设单位决策失误、管理混乱的“挡箭牌”。所以,做好跟踪审计的前提就是要整个建设单位的领导和基建管理人员统一思想,自觉支持跟踪审计
的工作。
2.建立完善的跟踪审计制度,明确项目建设过程中各方的责任及义务
跟踪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它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相互合作,相互制约,形成项目基本建设的立体管理模式。建设单位必须正确处理跟踪审计与决策的关系,不能规避风险,将所有的工作都委托给跟踪审计人员,例如材料、设备的品种的选定等,这其实是一种逃避决策的行为,不利于项目的建设。
3.重视前期的跟踪审计服务
由于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主要取决于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跟踪审计应提前介入,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体现审计的过程性和连续性,把以往的被动审计、事后审计,变成主动审计和事前、事中审计,对控制项目投资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计是工程审计的主流方向,随着跟踪审计模式的日臻完善,进一步探讨跟踪审计的方式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