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技术2018年8月
信息产业深化汽车智能化应用的思考
糊圆
(福建福诺移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均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随着新技术、新业态的不断创 新,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汽车产业中,原本关联度不大的两大产业不断交融,形成新的业态。文章基于对信息产业在汽车 智能化应用的新格局、新契机的分析,对福建省信息产业深化汽车智能化应用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信息产业;无人驾驶;数字中国;智能化应用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01(2018)04-114-03
D01:10.19508/j.cnki.l672-4801.2018.04.034
2018年4月,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成功 举办,峰会云集中国信息产业领军企业,展示并交 流了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推动信息产业向高端化、 全球化迈进。峰会展出了百度公司与厦门金龙客 车联合开发的纯电智能客车阿波龙;作为全国首 款商用级无人驾驶客车,该车搭载了百度最新的 阿波龙系统以及金龙车联网系统,并将于2018年 末投入使用。这是近年来信息产业技术运用至汽 车智能制造的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信息化产业 企业应不断深化全业务运营的概念,利用自身资 源,整合其他信息化企业以及制造业等产业资源 进行合作,为大众社会提供全方位多领域多品种 的业务服务。其中,如何进一步深化在汽车制造 智能化的应用,是信息产业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自主研发产业体系,是我国信息、汽车两大产业由 大转强发展的新核心路线。
造车新生产模式与以平台化、共享化为特征 的商业模式相结合,催生了汽车后市场、后服务业 的快速发展。如此新的格局要求信息产业企业充 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研发通过人脸 动态识别检测驾驶人员的健康及疲劳状态等新技 术应用,确保主动驾驶安全,并挖掘无人驾驶过程 中工作、生活和娱乐等多元化的应用,创新时代出 行和服务模式,促进汽车产业链整体向高端领域 延伸。
2新契机:“中国制造2025”关键窗口期
1) 信息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载体。 当前正值我国推进“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
1新格局:新“四化”引领新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和汽车技术的发展,以电动化、 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为代表的新“四化”正在改 写造车行业,形成新产业格局。新“四化”带来了 汽车产业的解构与重构。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将 改变人民的出行方式。信息化时代将创新技术、 改变商业模式,进而推进汽车厂家的研发与生产, 信息产业带来的新造车时代已经开启。
近期“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封杀中兴”等事件 愈演愈烈,国际贸易争端开始加剧。对于部分关 键电子信息技术和高端芯片及半导体技术仍掌握 在日欧美国家手中的汽车产业而言,中国信息产 业如何联合汽车产业打造一条安全可控的全产业 链,突破车用信息智能技术的瓶颈,从而形成完整
略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 键窗口期。信息产业将联合汽车产业推进数字工 厂、智能工厂、智慧工厂建设;中国自主汽车品牌 将迎来新的崛起,由低端向中高端品牌迈进。信 息技术是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信息 产业是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载体。
2) 领域。
汽车产业作为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产业,其 发展离不开相关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而信息产 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托于汽车产业,才 能深化其业务服务能力。汽车产业不断提升产业 素质和竞争优势,依托信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变 化和技术进步,实现“智造”升级,优化生产效
信息产业是工业体系智能升级的关键
作者简介:鞠圆(1983—),女,经济师,硕士,从事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研究。
第4期鞠圆:信息产业深化汽车智能化应用的思考
115
率。部分老牌国企积极改造“老字号”,通过联合 信息产业进行“智”造升级,制造服务化趋势明显, 核心竞争力提高,实现企业价值由以制造为主向 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变。
3)“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产业发展新思路。“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部署。福 建是“一带一路”战略核心区,福建省便利的沿海 区位优势有助于推进沿线国家的产业互补互长。 中国信息产业在沿线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将以 拓展海外市场、扩大交流为抓手,借力亚太区域经 济一体化,发掘新的技术突破点,助力汽车产业向 智能转型升级,开拓新兴市场国家的客车、乘用车 市场,进一步巩固技术领先地位。
3新思考:信息产业深化汽车智能化应用
顺应汽车产业的新格局、新契机,信息产业将
努力寻求与福建汽车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 深度融合下的新增长点、新动能。福建省已拥有 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星网锐捷、新大陆、网龙等 一批处于中国领先水平的信息产业企业,而福建 汽车产业在福汽集团等龙头企业引领下已建成了 较完善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及配套体系;实 现福建信息产业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基础好、意 义重大。现对福建信息产业深化汽车产业尤其是
福建汽车智能化应用提出如下思考:
1)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薄弱环节攻关。一是突破核心技术。建立信息-汽车产业协 同创新机制,围绕汽车智能化应用的关键技术环 节,建立信息-汽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汽车 关键零部件企业发展,加快推进信息智能核心技 术攻关,重点突破智能控制芯片、智能操作系统、 定位系统等技术链薄弱环节,推动车载环境感知 系统、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和智能车载终端研发 和产业化应用。
二是完善信息产业链薄弱环节。深入剖析现 阶段智能网联汽车的薄弱点'着力推进先进产业 链主体的培育与引进工作,鼓励对先进传感器厂 商、汽车电子供应商等的引进与培养,借力福建省 物联网产业优势,重点突破车联网技术,全面提升 传感系统、汽车电子、通讯设备等方面的有效供应 能力。
三是坚持“资金保障”和“人才保障”并重。资 金保障方面,鉴于信息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
研发、投产,可依托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产业基金、 发行债券、政策性银行融资等方式,拓宽融资渠 道。人才支撑方面,信息产业要重视汽车智能系 统领域的人才培育,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紧缺型人才。
2) 加快汽车商业与服务模式创新。
信息产业要把握全球制造业服务化的战略机 遇,加快服务型制造发展步伐,推动商业与服务模 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载体,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汽车产业的渗透,全面重
塑汽车产品本身及产业生态,助力福建汽车产业 实现弯道超车。完善汽车产业“设计-制造-服务” 一体化,探索“产品+服务”新模式,推动福建省汽 车产业向产业链的中高端转移。
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设计能力。依托重大技术 改造项目平台,信息化产业积极与汽车制造企业 联合进行创新设计,建设创新设计公共平台。
二是深化汽车制造智能定制化服务。信息化 产业要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制定可视化界面 平台,座椅、内饰件、车载氛围灯、外饰件等可进行 多种选择,全方位倒车影像、车载智能系统、行车 记录仪、座椅温度调节等可进行个性化选装,并通 过大数据平台鼓励用户参与车辆功能化设计,收 集用户对车辆实时使用的数据反馈,并及时对用 户问题点进行分析并改进,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 驾乘体验,提升产品价值。加快推进汽车智能软 件标准化、整车部件模块化,推广柔性化汽车智能 制造,形成对个性化购车需求富有动态感知能力 的新模式。
三是发展“互联网+”服务新模式。探索“互联 网+汽车”电商模式,鼓励信息产业与汽车制造企 业共建汽车电商平台,将可视化个性定制服务在 电商平台上进行运用,推广汽车销售新模式。探 索“互联网+汽车”开放共享模式,促进汽车共享推 广普及,盘活现有汽车闲置资源,鼓励信息产业联 合汽车制造企业从汽车制造商转变为互联网出行 服务商。
3) 加强智能汽车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数据交互平台建设。借力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办对福建信息产业的 正面影响力,依托福建省“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 与“智慧城市云平台”等平台,福建省内信息产业
116 机电技术 2018年8月
企业联合推进各类企业级平台以及政府监管平台 数据联通,尽快完成车辆通信平台、数据信息平 台、安全监控平台等大数据平台的概念测试验证 以及数字化道路网络的模型验证,为实施无堵城 市智慧交通系统创造条件,提高福建省汽车产业 的云端数据服务水平和行业监管效率。
4)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布局。
充分利用福建省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已经形 成的先发优势,推进信息全产业链发展布局。推 进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圈建设和智慧交通城市示 范。依托漳州“城市级无人驾驶汽车社会实验室” 项目,并以此为纽带,引进和发展一批智能汽车技 术开发中心和集成应用技术提供商,探索无人驾 驶重大科技创新领域产业化路径。推动科技创新 组织方式变革,以制度创新引领技术创新和大规 模应用,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推动政府公共部门出 台相应政策,探索信息产业应用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5)发挥“一带一路”战略核心区优势。福建省是“一带一路”战略核心区,信息产业 发展要把握国家政策导向,积极拓展沿线国家市 场。一是加快战略性布局,优先在东南亚、东盟等 国家和地区布局共享汽车、汽车导航系统、电子商 务等业务,抢占市场先机。二是利用福建省便利 的沿海区位优势和相互学习借鉴的需求,推进“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产业互补与成长,与“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谋求新的经济快速增长点及合作 共赢需求点。三是加强国外目标市场的深入调 研,确保信息化产品契合当地需求并具有足够的 前瞻性,并推动信息产业海外产品平台搭建方面 的协同。四是创新营销方式,通过在海外建立信
息媒体、汽车电商等平台,利用国外自媒体的宣传 能力等方式扩大福建省信息产品、汽车产品的海 外影响力。
[1] 丁青.福建省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J].特区经济,2017(7):24-28.[2] 张海波.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3] 冯兴亚•产业革命或将带来价值链重构[J]•时代汽车,2015(4) :31-33.
[4] 赵远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4(5) :25-27.
(上接第76页)
寒地区运营,故未涉及设备舱外罩的保温措施的 设计。如因使用环境变化,或因设备使用有保温 要求,也应考虑保温措施的设计:可以通过外罩内 粘贴保温材料以减少热量流失;同时可将格栅设 计为可开可关闭的结构,分别满足散热和保温的 双重需求。
在实用的同时兼顾美观,特别是在防水和散热方 面能满足设备使用的安全需求。
随着新能源客车的大力发展,新能源设备布 置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设备舱布置在车顶的情 况也越来越常见。新能源设备布置在车顶,因其 位置和使用要求的特殊,设备舱外罩的设计应针 对不同厂家和系统的新能源设备,仔细分析使用 要求、使用环境,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以保证新 能源设备使用的安全和可靠。
3结束语
通过对造型、材料、固定方式、密封结构和防
水散热等方面的设计,此车型的顶置设备舱外罩
参考文献:
[1] 唐伟.纯电动城市客车顶部电池仓的设计[J].人民公交,2016(8) :58-59.[2]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 T 4208—2017[S].
[3] 陈珍县•客车造型与美学[J].艺术科技,2017,30(7):304-305.[4] 江锋.玻璃钢及其在客车车身上的应用[J].城市车辆,2000⑴:27-29.
[5] 王波,范宗武,林伟.电动客车轻量化探讨[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2,34⑵:17-18,24.[6] 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7-202.
[7] 王健石,朱柄林.电子设备结构设计标准手册[M]. 3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589-5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