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作者:江平
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21期
旅游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社会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融合民族文化进行深度开发,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渝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比较集中,地形、地貌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精彩纷呈,如果能够肥这些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融入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去,不仅会促进旅游产业的开发升级,也能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此,笔者在深入相关区县调研及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立足渝东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分析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渝东南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现状
渝东南主要包括秀山、酉阳、彭水、石柱自治县以及黔江区,是重庆少数民族比较聚集的地方,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占重庆市总面积的20.6%,少数民族人口为185万人,约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3%,据有关资料显示,渝东南地区共有旅游景点1780个,自然景观占56.9%,人文景观占有率43.1%.主要以生态山水峡谷为基础、岩溶地奇观为亮点、民族风情为内涵。近年来,渝东南地区抱团发展旅游,打造民俗风情文化已经形成共识,为这片古老的而神奇的土地注入了新活力,截止2017年,渝东南有5A景区2处,4A景区一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主要旅游资源37个,其中。一级旅游资源16个。二级9个。三级12个。当前,渝东南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的魅力正在展现,呈现出以下风采: (一)民族文化资源积淀深厚
渝东南地区的民族文化种类较多,数量大。文化遗产方面,该地区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9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酉阳龙潭河石柱西沱是两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主要有表演艺术、节日文化、民族手工艺、古建筑技术、饮食文化以及口头传说等。受到保护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69个,总的来说,该地区形成了主要酉阳河湾山寨、彭水鞍子苗寨、黔江板夹溪十三寨、秀水十里花灯锦绣武陵、石柱冷水——黄水民族文化旅游带特色的景区格局,以及战争年代留下了赵世炎烈士故居、红三军司令部旧址、二野司令部旧址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二)旅游资源很有开发价值
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重庆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后劲所在,尤其是黔江、石柱更具潜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黔江境内遍布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珍奇独异。有深山明珠-小南海地震湖,湖水清澈如镜、湖周秀峰环立、内、外八景格外诱人;神秘的官渡峡等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仰头山层峦叠嶂,林海浩瀚,林中色彩斑斓,幽深迷人。
石柱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专家确认全县共有168个旅游资源单体,集原始森林、高山平湖、高原草场和民族风情于一体,其中以秦良玉墓、男女石柱、奇特的三教寺,万寿山,黄水国家森林公园、龙河悬棺群,桥头湖,千野草场,银杏堂,大寨坎,大风堡,西沱古镇,龙骨寨和有万里长江第一街之称的西沱云梯街等较为著名。 二、渝东南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概况 (一)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成效明显
渝东南生态发展区在大力发展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将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在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工作上有新进展。例如秀山县组建秀山花灯研究所,挖掘和培育《黄杨扁担》、《火红的花灯》、《土家山歌》等民间艺术精品,抢救和保护秀山花灯、辰河戏、薅草锣鼓、阳戏等民族文化。秀山每年投入70万元扶持秀山花灯歌舞剧团。与市艺术学校联合创办“重庆市艺校秀山班”,培养秀山花灯艺术新人。投资1800万元修建花灯博物馆,建成花灯影剧院。编排大型舞蹈诗《永远的花灯》,整理秀山花灯舞蹈动作200多个、曲调1000余首,出版《花灯大全》、《秀山花灯歌词集锦》、《黄杨扁担歌曲集》等专著。 (二) 旅游交通优势日渐突出。
旅游六要素中,“行”是基础和关键。目前,渝东南地区的高速公路已全线贯通,区县之间实现了通达。同时,在重庆市交委的规划中,还将构建渝东南大区域旅游交通要道,到2017年,该区域将新增3条出省通道高速路。目前,酉阳至贵州沿河、黔江至湖北恩施等高速公路建设过半,同时秀山至贵州松桃高速也将在年内开工。到2017年,该区域高速公路总里程由目前的382公里增加到518公里,对外出口通道由2个增加到5个,形成武陵山大区域旅游环线,并建设通往武隆仙女山、丰都澜天湖等旅游景区的国省干线公路,形成“城景快捷通达、景景环线串联、指示标识完备、停车服务配套”的旅游交通体系。 三、当前制约渝东南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因素
(一)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单一。多年来,渝东南在旅游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文化资源利用方面仍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以纯自然旅游观光和“农家乐”餐饮服务为主类型,其他体验型、度假型、养生型少。尤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尚未进行深入、系统、整体的探讨与研究,表现为特色不明显,文化内容缺乏,开发不够成熟,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乡村旅游市场需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现行投融资渠道单一。现行文化旅游经济总体上未能跳出“事业”框架。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投入仍然主要是行为,社会性投融资渠道十分狭窄,特别是在如何吸引民营资本上缺乏相应的研究和性指导。
(三)配套功能不完善。一是城市基础设施薄弱。渝东南地区旅游和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逐年逐年加大,但由于各区县地方财政财力薄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总量仍然不足,建设资金的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无法满足城市建设提速提质的资金需要,导致人行道太窄,识别度太低,人性化不高等;二是住宿档次和服务水平不高。旅游接待“三位”(床位、车位、蹲位即厕所)数量和质量都对以满足不同层次旅客的需求。 四、渝东南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
与湘西州相比,渝东南在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传统村寨等方面不可复制,为此,要实现关键性突破,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才能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要进一步务实推进区域合作。2017年6月7日,由彭水自治县与市旅游局、市文化委、市民宗委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筹备工作协调会(以下简称协调会)在彭水县摩围山养生酒店召开,强调的主题——渝东南地区必须着力于区域合作,共同探讨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在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应形成以下共识: 第一,旅游品牌合作。要建立对外推荐机制,以渝东南民俗民情旅游节为载体,瞄准长沙、武汉、重庆等地市场,每年合力举办一次节庆活动,甚至可以和它们共同出资建立集团公司下属的分公司,提升自身民族文化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第二,客源合作。联合攻坚六大客源市场,六个区县要建立旅游客源合作机制和互动市场、互送客源,互通信息的市场网络,构建渝东南地区统一的旅游信息网络平台和营销网络。 第三,联合营销。六个区县的民歌舞蹈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应共同寻求与张家界、凤凰、九寨沟等国内一流景区的合作,推出渝东南双遗产游、民俗风情游,实现借势发展,借力发展。
(二)要在旅游形象定位上注重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文化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旅游分支正在全球迅猛发展并日益成为大众消费模式。一个国家的旅游如果说缺少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实践证明,“举凡旅游业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特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紧密关联,我国的文化旅游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受到国内外旅客的青睐。如云南丽江的东巴文化,湘西凤凰的苗寨风情都成了国内外广大旅游向往的旅游胜地。由此可见,渝东南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是要围绕传统村落文化、打造好渝东南各区县的创意小镇、纳凉小镇、养生小镇及文化小镇等,增多几分发展民族文化的信心与定力,同时做好乡村文化记忆传承工程,真正留得住山水,记得住乡愁。
二是要围绕古镇之旅、遗产之旅、红色之旅、民族风情之旅,引导鼓励周边群众发展旅游接待、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民宿民俗产业;三是要大力发展印刷出版、文化装饰、影视动漫制作、广告创意等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铺垫全域旅游的推进。
(三)要做好文化资源产权保护,推动产业的不断融合发展。2013年,武隆景区与《变形金刚4》联合制片方一九零五(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而在电影画面中没有呈现“中国武隆”字样,使不少观众错误地以为天生三硚在。这一违约事件告诉我们,文化资源产权没有相关立法来保护,我们一方面频频到国外招商引资,而另一方面自己的文化资源正在出现大幅度的流失,为此,应注重对产品的创意、产品设计、产品的生产包装及销售的过程的关键环节实施产权保护,以及对旅游表演节日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只有这样,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才能融合发展。
(四)要大力引进急需的紧缺人才
人才是人类资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对这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从根本上说决定着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为此,渝东南地区要解决旅游“产品设计”雷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汉化”、传承后继无人等问题,就必须“抓活”四个字。
“引”字。要按照“一个专家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的思路,引进和露头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紧缺人才。如文化创意、文化娱乐、文化演艺和文化影视传媒等“新业态”人才。
“从”字。要完善文化机制,提高文化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渝东南各区县在“管”文化时首先应给予新兴特色文化产业特殊的、优惠。如对民族文化企业实行减免税:对新入行的企业免税三五年;对已站稳市场给予减税,像法国那样,非文化企业征收增殖税18.6%,对高雅艺术演出减税70%。
“培”字。对现有的文化旅游人才,要采取“走出去”精准培训、“订单式”委托培养、“孵化器”重点培育等多种形式促进文化旅游人才提质增量。
当然,渝东南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远不止这些,民族文化与旅游怎样融合?它需要时间沉淀,更需要渝东南各级的高度重视,需要各界有识之士大力支持,更需要广大民从众认同和参与,这样,才能搞好渝东南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实现从特色迈向小康的经济增长极就会为期不远!(作者单位为重庆市秀山县委党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