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A.魏源《海国图志》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C.容闳《西学东渐记》 D.洪仁干《资政新篇》 2.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林则徐B.魏源C.洪仁干D.姚莹
3.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目的,主要是因为
A.沿用传统的封建生产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其根本目的是
A.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镇压太平天国 C.抵抗外国侵略 D.维护清朝统治 5.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分歧是
A.要不要反对外来侵略 B.要不要维护清朝统治 C.要不要师夷之长技 D.要不要镇压太平天国
6.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改革,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苏维埃体制 D.人民民主制 7.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
A.民主和科学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 8.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B.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C.1917年,《新青年》迁到北京 D.1917年,《青年杂志》迁到北京 9.新文化运动中之所以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因为 A.思想和文化多元发展的需要
B.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 C.儒家思想日趋反动
D.资产阶级独立人格发展的需要
10.“我们现在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学术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此话出自
A.鲁迅 B.胡适 C.陈独秀 D.李大钊
11.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深入研究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D.与现实的政治斗争密切结合
12.近代史上,对儒家思想冲击最大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3.民主共和国方案的设计师是 A.严复B.孙中山C.康有为D.梁启超
1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的理论成果是 A.新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三民主义 D.邓小平理论
2
15.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党的建设 16.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主要表现在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实现了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民 D.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公有制
17.新文化运动后期,曾经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不包括 A.李大钊 B.陈独秀 C.毛泽东 D.胡适
18.鲁迅先生把白话文与反对封建礼教相结合的第一部小说是 A.《狂人日记》 B.《我之节烈观》 C.《文学革命论》 D.《文学改良刍议》 19.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受到民主和科学的洗礼,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B.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作用 C.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 D.有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
20.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和新文化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二者对儒学的态度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本质上的共同原因是
A.儒家学说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B.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思想
C.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而董仲舒则发展了儒家思想 D.儒家所宣扬的“仁”极具双重性
3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年来,泰西专以中国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 ——《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二两则上书出自谁手?作者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上书的?反映了什么政治要求?(6分)
(2)以作者为核心的政治派别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反对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论战,这场论战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分别是什么?(8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的政治思想有什么特点?应如何认识?(6分)
4
22.概括指出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待孔子和儒学态度的特点及原因。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 B 4. D 5. C 6. A 7.A 8. B 9. B 10. C 11. B 12. D 13. B 14.B 15. A 16. A 17. D 18. A 19. C 20. A
二、非选择题
21.(1)康有为。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要求实行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
(2)主要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影响: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进步性:体现了要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局限性:反对顽固守旧思想,但不敢正面对抗,而是借用孔子名义,并企图把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起来,减轻变法阻力,反映了其阶级本质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2.(1)特点:①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②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原因:①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康有为等借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②新文化运动时期,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政治目的,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经历有关。
5
专题三 综合训练(二)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有人称林则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A.认识到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主张学习西方,研究西方文化 C.认识到列强侵略中国的必然性 D.认识到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2.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是
A.《华事夷言》B.《四洲志》C.《康猷纪行》D.《海国图志》 3.近代中国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是 A.《四洲志》B.《华事夷言》C.《海国图志》D.《瀛环志略》 4.姚莹在其所著的《康猷纪行》一书中,特别关注的地区是 A.广东 B.西藏 C.四川 D.青海
5.康有为在1879年和1882年来到某地区,感受到了近代都市文明,产生了变法的思想。该地区是
A.上海、北京 B.上海、香港 C.香港、澳门 D.广州、上海 6.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是A.康有为B.郑观应C.梁启超D.谭嗣同 7.宣传维新理论贡献巨大的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
8.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B.维新运动将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在一起 C.维新运动是一场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6
D.维新运动开阔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眼界
9.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其主要原因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维新变法的思想主张与救亡图存的民族要求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
10.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正式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目标是在A.1900年 B.1902年 C.1905年 D.1908年
11.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论战的阵地分别是 A.《民报》《浙江潮》 B.《新民丛报》《民报》 C.《民报》《苏报》 D.《新民丛报》《申报》 12.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初步实现于 A.1911年4月22日 B.1911年10月10日 C.1912年1月1日 D.1912年3月12日 13.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蔡元培 D.胡适
14.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关键因素是A.蔡元培推行“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B.北京大学的办学体制完备C.《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到北京D.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北大宣传新思想
15.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试图冲破旧的思想牢笼,他们大都
A.信仰马克思主义 B.宣传社会主义
7
C.认同无政府主义 D.接受了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16.在中国近代史上,对封建思想抨击最猛烈的一次是 A.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C.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D.“问题”与“主义”之争
17.史学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指 A.反对封建复古 B.继续反封建 C.主张民主共和 D.向西方学习 18.1906年,在《民报》上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和学说的革命党人是A.朱执信B.孙中山C.黄兴D.宋教仁
19.1919年5月,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的杂志是 A.《民报》 B.《晨报》 C.《国民》 D.《新青年》
20.五四前后在中国传播的新村主义来源于A.日B.德C.法D.美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
年)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
演说》(1903年)
8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
题》(1924年)
材料四 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
年)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孙中山先生一直追求真理的历程。
22.结合史实说明,一战期间,中国政治思想领域出现的几股进步潮流分别是什么?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B 3. C 4. B 5. B 6. D 7.D 8.C 9.A 10. C 11.B 12.C 13. C 14.A 15. D 16.C 17.B 18.A 19. D 20. A
二、非选择题
2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不断,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上书的失败,促使孙中山先生放弃了对清政府的
9
幻想,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主张用革命推翻清政府,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孙中山先生为此进行了坚韧不拔的斗争,但却屡遭失败。在共产国际帮助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孙中山先生接受了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的伟大转变。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追求真理和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22.(1)潮流:①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共和制掀起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②实业救国:张謇、周学熙等倡导实业,投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③新文化运动:蔡元培、陈独秀等提倡民主与科学,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思想文化,起了思想启蒙作用。④社会主义:李大钊等人在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2)关系:①互相促进的关系。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建立民主政治;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思想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主义传播。②影响深远: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