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意识可以说是先锋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余华也不例外。余华的小说《活着》就充斥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而《活着》的生命意识是作者通过对苦难的书写来实现的。因为苦难意识,在某种意义上便等同于生命意识。怎样看待苦难,也就是在怎样看待生命。
2余华的小说创作是从一九八三年开始的。早期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余华以他的如梦如烟的故事网络构置,循环往复的情节叙述,冷漠甚至冷酷的语言所带来的叙事张力,提供给读者一个阴森、恐怖的世界,里面充斥“阴谋”、“血腥”、“暴力”和“荒诞”,叙述出了血淋淋的真实。九十年代,余华一改他先前那种保持距离的冷漠的叙述风格。3在余华看来,对于最底层的农民和市民而言,生存的过程其实是不断遭遇苦难甚至死亡的过程。“《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担巨大的苦难,死亡是福贵生命中无法摆脱的悲剧,每一次亲人的死亡,对福贵而言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都是福贵生命的一种直接体验。面对亲人的死亡,福贵的所有痛楚的唯一的表态方式是“眼泪和痛哭” 4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福贵超越苦难后的宁静、平和、自足的生命状态。
590年代的余华平民意识非常强烈:“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放下自己所谓知识分子的身份,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认为你高人一等。有的人跟我说,最近有一本书写得怎么好,是嘲笑小市民的。我一听就反感,不愿读,因为我觉得这是个立场问题
平民意识的余华最关注的是像福贵这样的生活在最底层贫乏之至的农民和小市民的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以及他们面对死亡和生存时的典型选择。
6《活着》不仅是余华创作过程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更是中国当代文坛关于生存、苦难题材的终结。在这部作品里,余华已经完全甩掉了夹杂着个人情绪的叙述方式,用更加冷静的、客观的,甚至冷漠的笔调面无表情地描述着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历程。从而使整部小说充满了一种孤独无助的肃杀气氛,更是体现了人类在苦难面前看似软弱其实悲壮的心理抗争历程。
7生存的意义高于生命的意义,这就是我们普通的中国人在面临苦难时的真实写照。可以说,余华在这部小说中寻求到了一条人类精神超越历史困境,超越生命苦难的自我救赎之路,找到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永不屈服的精神。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中国人,而应该说全人类都有着相似的观点, 8命“死也要活着”,是《活着))中的老全临死前讲的。 二、简述《活着》作者的人生体验
1余华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小县城-----海盐,曾做过五年牙医,二十二岁时才开始尝试写作。余华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人,他清晰的思路脉络借助着有条不紊的逻辑转换词,曲折但是并不隐晦的表达出来。
2余华在中国的南方长大成人,却使用着北方的语言写作,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能成为一位作家,得益于语言上的妥贴的才华。是的,余华将南方的节奏和南方的气氛注入北方的语言之中,于是使小说中的形象栩栩如生了,寻找准确有力词汇去组织延伸中的句子,在标准的汉语里左右逢源,驾驶它们行走在坦途之上。
3“这里不存在绝望,人就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① 4从胆小而又顽皮的男孩, 到江南小镇上的牙医; 从自由散漫的县文化馆干部, 到日臻成熟的作家;
从沉醉于血腥场景的先锋“杀手”, 到充满悲悯情怀的人道主义者; 从在叙述上无所不能的话语霸权者, 到处处跟着人物的命运奔跑的“记录者”;
5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
①
余华《灵魂饭》,p225《词语的力量》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1月
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
9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一直致力于创作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如《世事如烟》、《一九八六年》等。进入90年代后,他逐渐认识到“作家的使命……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活着》是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的: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但小说有意淡化了社会政治背景,而更主要的是把它们当作孕育一个个苦难的生存环境,一个个磨练人、考验人的“炼炉”。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就挣扎在这样一个个“炼炉”中,他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三、作者的人生体验影响小说的创作
1《活着》是余华创作生涯的转折和超越,标志着他已经从前期作品的对人性凶恶的愤怒和和焦虑转移到对人性的深切关怀。小说《活着》紧紧抓住人物命运中最关键的特征——苦难,通过运用各种叙事方法,成功地实践了他追求真实的艺术主张,展现了主人公福贵在苦难和死亡面前的坚韧和顽强。本文围绕《活着》这部作品,分别从主题、艺术追求、叙事方法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创作特征,探求作品的成功之处。 2活着的作者是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自己的经历结合其他人的生活浓缩成的一部人生戏剧。是一部人生社会经历现实的写照。
3《活着[1]》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作品《活着》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 文化大革命
一、《活着》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余华的《活着》整部作品质朴且深沉,整部小说充斥着死亡、苦难。而生命意识是余华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因为苦难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等同于生命意识,怎样看待苦难,也就是怎样看待生命。余华的小说《活着》就充斥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而《活着》的生命意识是作者通过对苦难的书写来实现的。《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担巨大的苦难,死亡是福贵生命中无法摆脱的悲剧,每一次亲人的死亡,对福贵而言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都是福贵生命的一种直接体验,面对亲人的死亡,福贵的所有痛楚的唯一的表态方式是“眼泪和痛哭”,痛哭过后,我们看到的是福贵超越苦难后的宁静、平和、自足的生命状态。无论是福贵还是家珍,在面对生活带来的困境和苦难,甚至是死亡,对于这些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历程,他们选择的是忍受,选择活着。《活着》中老全临死时讲的“死也要活着”,可以说,余华在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思想就是首先要活着。生存的意义高于生命的意义,这就是我们普通的中国人在面临苦难时的真实写照。也是余华在这部小说中寻求到了一条人类精神超越历史困境,超越生命苦难的自我救赎之路,找到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永不屈服的精神。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中国人,而应该说全人类都有着相似的观点。
所以,《活着》对生命的理解就是要活着,首先是生存下来的,之后才来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创作《活着》时的余华,已渐渐平息了内心的愤怒,以零角度的切入手法把人间温情依恋和对生命的热爱作为一种叙事的内在逻辑贯穿于其中。他用作品展示苍茫大地,告诉芸芸众生,生活中的苦难是不容逃避的,活着就要面对无尽苦难。明知苦海无边,但还是要活下去,这是因为生命本身所具有的韧性。 经历了如此多的灾难以后,他懂得知足和珍惜了,并且好好地享受生活,好好地对待生命 二、简述《活着》作者的人生体验
《活着》作者余华1960年出生于浙江省立杭州医院,3岁时全家遂随父亲迁至海盐。余华从此在这个江南小城开始了漫长的童年生活,直至中学毕业。中学期间,余华曾担任学校黑板报的采编工作,并常常采写通讯报道之类的文稿。1977年 18岁余华中学毕业。参加**恢复的第一次高考,落榜。次年由父母安排,余华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
由于武原镇卫生院对面就是海盐县文化馆,余华每天看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从来不用正常上班,非常羡慕。但是,当时的文化馆一作人员都需要一技之长,或音乐,或美术,或写作,余华在对自己进行了一番掂量之后,认为文学最有可能使自己进入文化馆,于是开始写作尝试。1983年 24岁余华开始接触马尔克斯等拉美作家作品,并继续小说创作1988年 29岁余华分别在《北京文学》和《收获》发表《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重要作品。9月,余华进入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创作研究生班学习,期间与莫言、刘毅然等同学。1990年 31岁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余华的第一部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1992年 33岁与作家班同学陈虹女士结婚。余华认为,妻子陈虹对自己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受聘为浙江文学院合同制作家,聘期约为一年。在《收获》发表重要长篇小说《活着》,后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993年34岁调离嘉兴市文联,并定居北京,开始职业写作 三、作者的人生体验影响小说的创作 先锋写作转向现实写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