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憩视角下的城市绿道系统规划
摘要:游憩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放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无疑承担着人们休闲游憩生活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分析城市游憩与城市绿道系统的关联性,并以宣城市为例,从游憩的角度总结出城市绿道系统规划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游憩、绿道、绿地系统、绿道系统
Abstract: The recreation is one of the city’s main functions. Urban green space as an urban open space important part, no doubt assume people living recreation main carri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rban recreational and urban greenways system relevance, and in Xuancheng, for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reation summed urban greenways system planning ideas and methods.
Keywords: recreation, greenway, green system, greenway system. 1、基本概念
1.1 游憩
游憩,原意是指“业余消遣或娱乐的方式”。学术界对游憩的标准定义上存在争论。本文比较认同吴承照对游憩的定义,他认为游憩主要包括以下特征:非强制性;是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道德标准;是一种状态、过程和体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载体进行;多元共融性。简单地说游憩就是发生在居住地城市中的各种休闲活动。
1.2 绿道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聚居区等。绿道由“绿廊+ 慢行道+ 配套设施”构成。绿廊主要体现绿道的生态功能,是绿道的生态本底。慢行道是绿道休闲运动功能的主要载体。建设基本的配套设施是为了方便居民正常、安全地使用绿道。只有构成完整、串联成网的绿道,才能充分发挥生态、休闲、教育、经济多重功能。
1.3 绿道系统
虽然业内对绿道的定义较为详细,但对绿道系统规划还没有明确的解释。有学者从城市绿道系统规划的角度提出过绿道系统规划的个人观点,其表述为:城市绿道系统规划是指建立在绿地系统规划基础上,通过不同层级的绿道将城市、城郊、城镇、乡村之间的线型绿色空间有机联系起来,构建集生态保育、休闲游憩、经济产业、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网络系统。
2、基于游憩视角的城市绿道系统规划影响因素
游憩功能影响城市绿道系统的布局,因此从城市游憩的角度分析城市绿道系统规划必将产生一些重要的导向性因素,这些因素是通过分析城市居民的游憩行为特征而得来的。本位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2.1 游憩需求
游憩需求由游憩者的个体属性及游憩动机构成,游憩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属性、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收入情况都影响游憩者的游憩偏好。游憩需求是游憩活动发生的推动力,因此调查游憩者的构成特征以及他们对于游憩的需求对优化城市游憩结构、指导城市绿地布局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根据空间距离、游憩活动性质、游憩者数量和花费时间等因素,城市游憩规划一般分为3个层级:居住区游憩、城区游憩和地区游憩。由此推出城市绿道系统也可以从这3个层级上来进行规划布局。
2.2 城市游憩资源
城市游憩资源是指城市中能够激发游憩者游憩动机,进行游憩活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商业效益的游憩对象。其内容包括城市公园绿地、文娱教育设施、商业游憩设施以及城市特色建筑物和构筑物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前期,应将各类游憩资源纳入城市游憩网络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合理分配这些游憩资源,通过游憩节点的设置和游憩廊道的组织,合理地利用土地,从而提高城市的游憩价值。
2.3 游憩绿地承载力
绿地承载力也称为绿地的环境容量,是一个从生态学中发展起来的概念,而游憩环境容量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一定水准给旅游者使用,而不破坏环境和影响游客体验的利用强度,是反映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标。
2.4 可达性
可达性在城市游憩研究中,主要是用来评价不同区位群体对于城市游憩资源享用的公平程度,并由此确定城市中缺乏游憩资源供给的区域,进而在城市绿道系统规划中予以重点考虑。许多学者已将可达性的研究范围拓展到城市游憩廊道的研究,提出了绿道、公园连接道、风景道等概念。
3、宣城市绿道系统规划
3.1 基于游憩视角的宣城市绿地调查研究
3.1.1 宣城市游憩需求的调研与分析
调查选取宣城市鳌峰公园、梅溪公园、响山公园、敬亭山公园、宛溪河风光带作为问卷发放场所。调查共发放了4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64份,有效率为91%。这364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16~24岁的居民占31%,24~35岁的居民占22%,50~65岁的居民占29%,这3个年龄段在游憩者构成中数量最多,而35~50岁左右的中年以及65岁以上的老年数量较少,可见青少年和50~65岁的老年人是城市公园等游憩绿地主要的使用人群。
调查显示,社区公园以及街头绿地是居民最重要的游憩场所,占到了居民出行去向的5成左右;社区游园、街头绿地和离居住区较近的综合公园、专类公园使用频率较高;而距居住区较远的大型公园,近郊远郊的游憩绿地使用频率较低,居民仅会在周末或节假日前往休闲游玩,大多在每月一次左右。
3.1.2 宣城市游憩资源调查与分析
宣城市绿地资源十分丰富。根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市区风景林地面积为22.7平方公里,生态景观绿地约为5.2平方公里,公园绿地1.0平方公里,防护绿地为3.2平方公里,生产绿地为0.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18.6平方公里。
宣城市区内有鳌峰公园、烈士陵园、谢眺公园和敬亭山公园,响山公园,宛溪河综合整治一期公园等,这些公园承担着宣城市民日程的游憩需求。宣城市外围郊野公园包括敬亭山风景区、夏渡森林公园、鳄鱼湖公园、水阳江沿岸湿地以及南部山区等,这些风景林地和郊野公园为城郊游憩绿地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承载宣城市民及其周边县市的游憩者节假日和周末的游憩需求。
3.2 绿道规划策略
城市中蕴含着大量的城市碎片,各种不同的碎片以不同的肌理为载体分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通过绿道系统规划,有效的将各种碎片有机串联起来,不仅满足城市绿化的需求,也为市民提供一个游憩的平台。
在横向上,以游憩距离、时间、可达性等因素为要素,通过“游憩环”的形式将城市碎片分类整理,形成主题鲜明的各类绿化环道,对城市碎片进行初步梳理。在纵向上,以河流、道路、绿地等元素为载体,通过“游憩射线”的形式将城市碎片再次分类,形成特色鲜明的绿道射线,与“游憩环”相连接,形成完整的城市游憩系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