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五台山菩萨顶

五台山菩萨顶

来源:意榕旅游网
五台山菩萨顶

游客朋友们,菩萨顶是五台山黄庙的领袖寺庙,同时也是五台山最具皇家气派的寺院,有“定国安邦”的山中故宫之称,菩萨顶在梵语中意为“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

好了,菩萨顶到了,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皇家寺庙的气派。佛家讲,人有108种烦恼,而咱们眼前呢,恰好有108级台阶,据说登上这108级台阶,就可以破除人世间的108种烦恼,但是要提醒大家一下,再登台阶时不要去数,因为多数少数都不太好,多数了一级说明了您凭空增添了一种烦恼,少数了说明您还有一种烦恼没有消除,同时也是提醒您由于台阶比较陡,注意安全。好了,登上了前方的108级台阶,大家抬头看到的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木牌楼,它四柱三门七个楼头,上覆黄色琉璃瓦,黄色在唐朝以后就已经成为皇室的专属颜色,这是康熙皇帝破格铺的,也可以看出清帝对藏传佛教的重视。牌坊前面的御陛上雕刻有“九龙戏水”的图案,十分精美,九龙戏水图的两侧各有16个台阶,是“文(官)道”和武(官)道,9龙以及两侧的十六个台阶加上前面的108级台阶,恰好是明王朝时期中国的版图,即九省、十六州和108县,可见当时修建寺庙的师傅是多么独具匠心呀!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菩萨顶的第一重大殿——天王殿,天王殿正中供奉的是弥勒佛,弥勒佛笑口常开笑迎八方来客,同时也是告诉人们一个进入佛门的一个标准,首先要有慈悲之心,其次要有肚量,可以宽容待人,佛家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见也是不无道理的。弥勒佛背后供有佛教的护法神将韦陀,即“披金甲三洲感应,执玉杵

万国安宁”,他始终是正对着佛祖释迦牟尼,是佛祖本身的一尊守护神,现在咱们看到的韦陀形象是手中的降魔金刚杵杵尖天,说明这座寺庙是皇家寺庙,同时也不接待外来的游云僧人。一般在寺庙看到的韦陀主要有三种形象,第一种是杵尖朝地,它代表的是子孙庙,庙的面积也比较小,不接待外来游云僧人,同时这类庙宇中的主持选举都是从本寺弟子中选出;第二种是金刚杵立于肘尖,说明它是一座

十方庙,同时也接待外来的游云僧人,也说明庙的面积比较大,可以接纳很多僧人,再者这些庙中的主持选举是能者居之,更像今天的选贤制,更利于佛教文化的发展;第三种就是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韦陀形象了。天王殿的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塑像,代表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天王殿前面这座大殿为大雄宝殿,是菩萨顶的主体建筑部分,“大雄”是对佛祖的尊称,意为“一切无谓的大勇士”,大殿正中供奉有横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您拜一下可以为您的家人朋友驱病除灾,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右边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大家拜一下可为您逝去的亲人祈福,同时他也是猪、狗两大生肖的守护神,有猪狗属相的也可以拜一下。前方佛龛上供有“师徒三尊”,正中为藏传佛教黄教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两侧分别为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从这座大殿大家也可以对比着了解一下汉藏佛教的不同点,我简单的为大家说一下:

1、服饰上,藏传佛教的衣服多以红色为主,而汉传佛教以青色和黄色为主,同时藏传佛教的服饰还有很重要的配饰帽子;

2、饮食上,汉传佛教只吃素食,而藏传佛教由于特殊的地理环 境,需要吃肉喝酒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但他们所食的肉也有讲究,叫做“三净肉”,即不是自己宰杀,不是自己唆使他人宰杀,没有听到宰杀牲口的声音,像这种肉都可以使用;

3、称谓上,汉传佛教成为和尚和尼姑,而藏传佛教则称喇嘛和喇嘛尼;

4、大殿内蒲团的摆放形式,汉传佛教的蒲团平行于门槛摆放,因为它讲究面面相传,正对佛祖讲经,而藏传佛教讲究口口相传,所以蒲团垂直于门槛摆放;

大雄宝殿前面为两棵唐代的古松,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们呢,和佛法一样恩荫后世,见证者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古松的南面为三通石碑,分别为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所立,但大家细看会发现嘉庆立的那通碑上面有一个脚印,为什么呢?据说是文殊菩萨当年显圣留下的,但为什么只在嘉庆皇帝的石碑上留下一个脚印呢?

因为清王朝是从嘉庆年间开始走向衰败的,文殊菩萨似乎在提醒他再不好好治理国家你就会亡国了……

大雄宝殿后面的这座大殿是大文殊殿,殿内供奉有“三大士”塑像,文殊菩萨居中,观音、普贤分立左右。这座大殿也叫做滴水檐大殿,是五台山的一大奇景,但是1984年翻修过后,再也看不到了。屋檐前方下的台阶上现今还有“水滴石穿”的景象,在讲述着大殿不为人知的秘密,古人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代表好的德行,可见好的德行无论在何处都是备受推崇的。关于滴水的原因曾经众说纷纭,但究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五台山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年降水

量较多,每年集中在900毫米左右;第二,是大殿独特的建筑结构,首先是瓦片的独特性,瓦片上留有小孔,雨水可以下渗,瓦片下有个泥土层可以存水,在下面还有一层铁皮起到了隔水的作用,防止雨水下渗,每到阴天或者晴天,水就从泥土层沿瓦片流下,所以可以看到大文殊殿一年中春夏秋三个季节都在滴水的情景,当年康熙皇帝见到这种奇观,挥笔写下”五台圣境”四个大字,题于石牌坊之上,现在这块石牌坊就立于大文殊殿的前方,五台山虽然牌坊众多,但这是唯一一块明确标有“五台”二字的牌坊,稍后大家可以在此留影,当然它也是您来过五台山的一个见证。大殿两侧的这幅对联也是很有名的,它很好地诠释了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和自然风光,上联是:“五百里道场风风雨雨,依旧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发南山,雪霁北巅”,下联是:“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磬清澈,香烟缭绕,胜幡翩跹”。

“有福方登三宝地,无缘难入大乘门”

现在咱们来到的是菩萨顶的最后一部分建筑——大锅院,它是师傅们吃饭的地方,里面放有明清时期的大锅共四口,但有一口文革时期破坏了,现剩下三口,屋内正中供奉着地藏菩萨,进入院内,大家首先看一下这座香炉,他是当年香港富商在五爷庙愿望达成后捐献给五爷庙的,大家可能会好奇捐献给五爷庙的怎么会放在菩萨顶的后院呢?因为在佛教中,香炉不能高于佛像存在,所以只能将它立在菩萨顶的后院这个唯一没有佛像的地方。香炉主体分为三部分,最下面的

基座代表佛教中的佛、法、僧三宝,而中间的圆肚部分代表佛法的无量,最上面有五层,每层分开六门,代表的是五台山的五个台顶和佛

家的“六道轮回”。前面这个屋内有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铜锅,直径2.04米,深1.15米,为明万历年间所铸,对面为清代的两口大锅,一口铜铸,一口铁铸,过去每年寺庙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都会用他来煮粥,可见僧众之多,的确,菩萨顶最辉煌的时候有进驻三千喇嘛的记载,更可以彰显皇家寺院的气派。师傅们吃饭的地方呢叫做五观堂,何为五观呢?它指的是僧人吃饭前的五种思想,并不是人面部的五官,五观,即,愿做世间一切善事;去除世间一切恶事;愿普度众生;珍惜粮食来之不易(佛家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思考自己今天有资格吃这顿饭么;可见师傅们吃饭也是一种修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